肾“衰”手先知,手上一旦出现这6种症状,肾脏可能被“掏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7:16 1

摘要:是我们每天最离不开的部位。刷牙洗脸、端碗夹菜、发微信打字……都靠它。但你可能不知道,它也悄悄在替肾脏“报警”。肾功能出问题,往往不是腰先痛,而是手先变。不是玄学,是医学。

手,是我们每天最离不开的部位。刷牙洗脸、端碗夹菜、发微信打字……都靠它。但你可能不知道,它也悄悄在替肾脏“报警”。肾功能出问题,往往不是腰先痛,而是手先变。不是玄学,是医学。

临床上,不少慢性肾衰的患者,在确诊前,手上早已出现了“蛛丝马迹”。只是多数人没在意。有的以为是风湿,有的当作劳累,还有人等到水肿上脸、肌酐飙升,才意识到问题不小。今天,我们就把这事说清楚——当手部长出这6种异常,可能是你的肾在悄悄“掉线”

第一个信号:手指浮肿,早晨最明显

你早上醒来,手指头发紧,戒指戴不上,像是泡过水一样发胀。别以为是昨晚吃咸了,如果这种“泡肿感”天天有,且持续超过一周,肾脏就需要警惕了

肾脏的工作之一是“挤水”——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去。当它“加班过劳”或功能下降时,水分就会在组织里堆积,尤其是手指、眼睑、脚踝这些“边缘地带”。这个叫“低蛋白血症性水肿”,就像海绵吸水后鼓起来一样

如果你发现自己手指早上肿、下午缓解,这种“日轻夜重”的节奏,反而是慢性肾功能减退的典型特征。建议抽血查一下血清肌酐、尿素氮和白蛋白,别拖。

第二个信号:手指发麻、刺痛,像蚂蚁在爬

“医生,我这两只手时不时发麻,尤其是夜里,像有小虫子在爬。”这是很多肾病患者初期的共同描述。

在临床上,这种周围神经异常,常常和尿毒症性病变有关。肾功能下降时,体内的代谢废物——尤其是尿素、肌酐等毒素,无法及时排出去,就像汽车尾气堵在车厢里,这些毒素会直接影响神经传导,导致麻木、刺痛、感觉迟钝

这个叫“肾性病”,是尿毒症阶段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发麻发痛,不是血脉不通,而是毒素在“烧神经”。

建议别只贴膏药或按摩,尽快做个肾功能全面评估,看看是不是已经进入了肾功能不全期。

第三个信号:手背皮肤变干、脱屑、抓不完的痒

手干,不是大风吹,也不是洗衣粉过敏。如果你发现手背越来越粗糙,像鱼鳞一样脱皮,晚上还抓得睡不着觉,要特别警惕——这可能是肾性皮肤瘙痒。

研究显示,约42%的慢性肾病患者在中晚期会出现顽固性皮肤瘙痒,尤其集中在手背、肘部、背部等部位。原因是体内磷、尿素氮、组胺等代谢产物过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难以缓解的瘙痒感

如果你已经用过激素软膏、抗过敏药,还是止不住痒,那就不是简单皮肤病,而是肾脏在“透过皮肤求救”。

第四个信号:手指甲变色、出现“半月痕消失”

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过:健康人的指甲根部,会有一个淡白色的“半月痕”,这代表着血液循环良好、新陈代谢正常。但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手上,这个“半月痕”会逐渐消失,甚至整片指甲颜色变暗,呈现出“半白半褐”或“黑灰色”。

这种现象叫“肾病指”,是由于贫血、色素沉积、毒素累积造成的。看到指甲变色,别只想着“缺钙”或“营养不好”,肾功能异常同样会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进而影响甲床供血

建议联合检查血常规、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别把身体的警告看成“美甲失败”。

第五个信号:手掌发红、手热但无汗

这种手掌看似“红润”,其实是“虚热”。很多慢性肾病患者在中晚期,会出现一种特征性表现——手掌发红,局部温度高,但又出不了汗,感觉“闷烧”

这叫“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肾脏无法排出酸性代谢产物,导致体液偏酸,毛细血管扩张。手掌红,不是什么“气血好”,而是身体在“自我燃烧”。

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如果出现这种“热手红掌”现象,要高度怀疑肾小管功能开始受损。及时查血气分析、电解质和肾小球滤过率,是关键一步。

第六个信号:手部肌肉萎缩、无力,拿东西打飘

“我最近连筷子都握不稳,手软得像面条。”听起来像是神经问题,其实很多慢性肾病患者在进展期,会出现肌肉蛋白流失,导致四肢尤其是手部肌肉萎缩

长期高毒素状态+营养不良+代谢紊乱,会让肌肉“吃自己”,这叫“肾性肌病”。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手部动作变慢、握力下降、肌肉线条模糊。别只想着补蛋白,关键是纠正肾功能、改善代谢状态,否则越补越错。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这些症状是不是一定就是肾病?当然不是。但如果两个以上长期存在,且伴有疲乏、水肿、尿量变化、血压升高等表现,那就不能再拖了

现在的慢性肾病,不是少数人的病。国家肾脏病中心的最新数据指出,我国已有超过1.3亿人患有慢性肾病,其中超过90%在早期没有被发现。这是个“沉默的杀手”,一旦走到中晚期,治疗就变得非常复杂。

很多人把它当作“老年病”来看,等到发现时,已经进展到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再后悔也晚了。

不是吓唬你,是叮嘱你。手上的异常,别总想着是干活累的、熬夜多的、年纪大的。肾脏的求救信号,就藏在这些看似“小毛病”的细节里。

肾病没你想的远,也没你想的“有感觉”。它不吵不闹,就像水滴穿石,一点点把肾“掏空”。真正的防守,是在还没出事的时候,就及时“查个底”。

不怕多想,就怕你迟疑。不怕查出问题,就怕错过最佳时机。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徐英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皮肤表现与机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35(2):178-181.
[2]王晓萍.尿毒症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4):312-316.
[3]中国肾脏病中心.中国慢性肾病现状与趋势报告[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39(6):401-406.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