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追觅科技与石头科技的相爱相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8:04 2

摘要:2025年8月,智能家电新锐追觅科技以一句"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引爆舆论。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已成"红海"的当下,这家以吸尘器起家、年营收刚突破150亿元的科技企业,宣布进军超豪华纯电跑车领域,计划于2027年推出对标布加迪威龙的旗舰产品。

《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2025年8月,智能家电新锐追觅科技以一句"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引爆舆论。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已成"红海"的当下,这家以吸尘器起家、年营收刚突破150亿元的科技企业,宣布进军超豪华纯电跑车领域,计划于2027年推出对标布加迪威龙的旗舰产品。

更引人深思的是,追觅科技实控人俞浩与石头科技(688169.SH)创始人昌敬,这对曾同为小米生态链伙伴的"老对手",如今分别以追觅"星空计划"和极石汽车的身份,在造车战场上再次狭路相逢。

一位是清华航空航天系出身、以"要么不做,要么就做世界第一"为信条的技术极客;另一位是扫地机器人领域的先行者,却在造车路上遭遇销量惨淡。当家电巨头跨界造车已屡遭滑铁卢,追觅科技又能否凭借其"左手养右手"的战略和高速马达技术积累,真正实现从家电到超跑的华丽转身呢?

技术极客的"双面人生":从清华学霸到造车梦

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的履历,堪称中国科技创业者的典型样本。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的他,凭借物理竞赛获奖被保送入学,年仅12岁便完成个人首次发明。在清华期间,他创立了"天空工场"学生科技兴趣团队,专注于无人机研发,被业内誉为"中国最早的四旋翼开发者、三旋翼飞行器发明者"。

2015年,俞浩带领"天空工场"核心成员开始创业,将目标锁定在智能家电领域最核心的技术壁垒——高速数字马达上。经过两年技术攻坚,2017年追觅科技正式成立。从第一代无线吸尘器V9到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台的高速吹风机,再到2025年推出的Z-Fresh极境系列冰箱,追觅科技在短短数年内实现了从技术追随者到行业引领者的蜕变。

然而,俞浩的性格却呈现出鲜明的"双面性"。在公开场合,他被媒体描述为"健谈的理工男"、"充满理想主义的CEO";而在公司内部,多个信息源指出他性格"强势"、"强硬",且"没有任何人能说服"。这种对"第一"近乎偏执的追求,既是追觅科技得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快速崛起的关键驱动力,也导致了公司极高的员工流失率,业内甚至流传着"铁打的追觅,流水的员工"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4月,追觅科技还曾因一起员工猝死事件引发舆论风波,使得公司"加班文化"受到广泛质疑。尽管公司随后表示将加强对员工的关怀,但这一事件仍折射出其高速扩张背后的管理挑战。对于造车这一更加烧钱、更重资产的领域,俞浩的"不容置疑"风格能否适应汽车行业对安全、可靠性的极致要求,或将成为关键考验

从"天空工场"到"星空计划":追觅与石头的恩怨情仇

追觅科技的发展史,是一部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成长史。2018年获得小米生态链及峰谷资本等机构投资后,追觅科技营收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通道。截至2024年,其产品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收规模预计在150-200亿元之间。在大清洁品类的零售额市占率位居行业第一,特别是在扫地机器人领域增长迅猛。

然而,追觅科技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行业"后来者",它与石头科技的"恩怨"已持续多年。两家公司均曾是小米生态链的重要成员,而随着市场日趋成熟,他们的竞争重心从价格战转向了以核心技术和专利布局为焦点的"内卷化"竞争。

2023年以来,双方围绕"仿生机械臂"技术展开激烈交锋。追觅科技多次指控石头科技侵犯其专利权,在南京、泉州、重庆等地提起多起诉讼。2024年,追觅科技曾成功申请诉前行为保全,一度导致石头科技部分产品被下架,但随后该保全被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撤销。而在德国市场,追觅科技则于2024年8月获得关键胜利,德国杜塞尔多夫地方法院判决石头科技败诉,禁止其在德国销售相关产品。

这场专利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攻防,更折射出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造车路径。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早在2021年就创立了极石汽车,但截至2024年,极石01累计零售销量仅为5682辆,月均不足500台,公司已陷入超10亿元的巨额亏损。相比之下,虽然追觅科技造车选择以超豪华跑车为切入点,避开了主流市场的"绞肉机"式竞争,但豪华跑车赛道较为狭窄,追觅科技将直接与法拉利、保时捷等顶级跑车品牌进行竞争。

"星空计划"的荆棘之路:造车梦与现实的碰撞

追觅科技的造车计划以独立的"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俞浩通过多层股权结构间接持有80%股份。按照规划,公司将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建厂,首款超豪华纯电跑车预计2027年亮相。

然而,从吸尘器到超跑,追觅科技面临的鸿沟远超想象。首先,汽车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复杂工业品,其产业链长度、供应链复杂度、法规严苛度都与消费电子产品存在天壤之别。戴森、苹果等科技巨头造车的屡屡受挫,便是最好的警示。

其次,造车对资金需求堪称天文数字。超豪华跑车的研发、测试、生产线建设每一步都是"吞金巨兽"。尽管俞浩提出"左手、右手模型",用智能家电业务的现金流支持造车,但追觅科技2024年预计30亿元左右的净利润,能否支撑动辄数十亿美元的研发投入,仍是巨大疑问。此外,追觅科技的中小股东是否会同意俞浩斥巨资冒险,也是个问题。

更严峻的是供应链困境。尽管中国电动车供应链已十分成熟,但核心产能已被头部车企长期锁定。作为年产量极低的新品牌,追觅在与宁德时代、博世等顶级供应商谈判时,将面临议价能力弱、供货优先级低的"局外人"困境。

对比极石汽车和创维汽车的发展历程,追觅科技的挑战更为艰巨。极石汽车尽管有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的个人财富支持和15亿美元融资以及魏桥集团的力挺,但目前公司仍难以打开市场;创维汽车则因品牌认知壁垒和产品力不足,在激烈竞争中举步维艰。

值得注意的是,追觅科技在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其造车提供了一定基础。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超6300件,覆盖电机控制、人机交互等领域,这或许是其差异化竞争的关键。但技术愿景要转化为安全可靠、性能卓越的量产车,中间隔着资本、供应链、生产制造和品牌塑造等多座大山。

追觅科技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其技术实力,更在于能否持续获得战略级投资,以及俞浩能否将其在家电领域的"极致追求"转化为对汽车行业规律的尊重与适应。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从"上半场"进入"淘汰赛"的当下,留给新玩家的试错空间已极为有限。

追觅科技的超跑梦,或许正如俞浩本人的性格一样,既充满理想主义的光芒,又面临着现实的严峻挑战。这场豪赌的结果,将决定这家从吸尘器起家的科技企业,是能真正"将尖端科技应用于生活普惠",还是成为又一个倒在造车路上的跨界先驱。(思维财经出品)■

来源:投资者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