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为特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07:41 1

摘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发展和安全始终是国家和人民高度关切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应急管理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深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寄予的厚望嘱托,牢牢守住发展不能以牺牲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马鸿雁

四十五载潮起鹏城。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这一节点回望,“安全”二字始终系着万家灯火,是城市攀登高峰的基石,更是破浪前行的底气。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发展和安全始终是国家和人民高度关切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应急管理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深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寄予的厚望嘱托,牢牢守住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底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赓续特区精神、持续深化改革,努力探索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安全治理新模式,为特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2016年至2024年,深圳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从每年502起下降至164起,死亡人数从385人下降至144人,分别下降67.33%、62.60%。衡量城市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核心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成色。

以改革创新开路

系统重构应急管理体系

2019年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6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应急管理局坚持大安全大应急理念,从“预防、管理、控制、应对”四个维度全方位谋划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城市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等3项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推广,2020年、2023年应急管理部先后两次在深圳召开现场推进会,推广深圳“智慧应急”、城市安全发展建设相关经验做法。

“统分结合、防救协同”的应急管理统筹协调机制,是实现高水平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安全应急事关千行百业、千家万户。为实现全灾种、全链条的高效响应,深圳创新设立应急管理委员会,将灾害事故的事前风险防范、事中高效处置、事后改进恢复纳入统一体系,确保跨部门、跨领域重大事项协调有力、推进有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各行业领域专业委员会,构建“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治理格局,让安全防护网越织越密。“十四五”时期,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连续4年实现同比“三下降”,自然灾害连续4年保持“零死亡”。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已成为破解城市安全治理难题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出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自然灾害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还是推动制定电动自行车管理、燃气管道保护等政府规章,深圳始终用法治思维谋划应急管理工作,以法治方式化解安全风险,为城市安全立下“硬规矩”,让每一项举措都有法可依、落地有力。今年8月15日,深圳开出全国首张罚单,依据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对个人不负责任的违规涉险行为作出处罚,标志着深圳防灾减灾从“柔性劝导”升级为“刚性执法”,从“被动救援”转向“主动预防”,为全国应急管理法治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深圳样本”。

实战是检验成效的唯一标准,深圳始终坚持以高效应战为人民群众安全筑起最后一道坚实防线。组建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让分散的应急力量服从统一指挥、高效调度,实现力量“攥指成拳”;打造“1+11+N”监测预警指挥体系,优化应急处置“四个一”标准流程,打通“信息孤岛”,确保处置高效。6年多来,成功处置了2021年“5·18”赛格大厦振动、2023年“9·7”特大暴雨等多起突发事件,多次驰援兄弟城市,用一场场硬仗诠释应急担当。

以市民可感可及为目标

破解城市安全治理难题

民生暖色,折射高水平安全底色。面对全市“车辆、建筑工地、自建房、油气管网、消防隐患、高层建筑、自然灾害”等多重风险交织叠加的复杂形势,深圳市安委会会同交通、建设、燃气、消防、电力等领域专委会,紧盯与市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居住出行、用电用气问题,靶向发力、破解难题,让安全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

努力让群众“住得安心”。对全市1553栋超高层建筑开展消防安全体检,查“病灶”、挖“病根”、开“药方”,系统实施57项整治措施,全方位提升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水平。对150个城中村开展供用电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实现从“用上电”到“用放心电、省心电、安全电”的蜕变。推动建设3.6万个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场所,启用全国首个电动自行车智慧换电公园,全市连续6年未发生涉电动自行车火灾亡人事故。

努力让群众“用得放心”。全面实施燃气“瓶改管”工程,健全完善管道保护“四个一”“6个100%”机制,基本杜绝第三方施工破坏燃气管道事故,燃气使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针对老百姓最关心的建筑及装修材料、电气设备、安全防护用品等,开展生产流通环节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抽查,坚决不让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市民安全。

努力让群众“出行舒心”。排查全市2948所中小学幼儿园周边交通安全隐患,守好学生平安“上学路”;严查酒驾醉驾、“三超一疲劳”等违法行为,肃清公众平安“出行路”。长期以来的坚守也得到了回报,深圳取得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20年下降的良好成效。

努力让群众“临危省心”。大力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提升防灾减灾水平。2023年9月7日,深圳迎来一场极端特大暴雨,打破“7项历史极值”。在严密的防范体系下,风险被成功化解——22万余人紧急转移,无人因灾伤亡,灾后12小时城市运行基本恢复。“9·7”暴雨后,深圳还采取了一系列能力提升措施,包括在全市5071处地下空间全部安装防汛挡板、减少地下空间受淹现象等,使防灾关口更靠前、减灾基础更牢固,经受住了苏拉、韦帕、2025年“8·5”暴雨等多次灾害的严峻考验。

以新质生产力为助力

不断提升安全应急战斗力

当前,深圳正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从智慧监测、装备应用、产业培育三大维度发力,推动安全应急战斗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为城市安全治理注入“科技动能”。

织密城市安全感知“天罗地网”。依托极速先锋城市的高速网络与物联基础设施,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数字孪生城市深度融合,加快构建陆海空天地一体化的风险监测感知网络。深入开展首批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布设500万套前端风险感知监测设备,给城市安全装上“千里眼”“顺风耳”。突发事件来临时,市监测预警指挥大厅随时能够展示现场情况:哪里有风险、资源怎么调度、水电气通不通,让指挥决策更有底。

让高科技装备为安全应急效力。在工业园区、重点路段、建筑工地、公园林地等区域,无人机常态化开展安全巡检,风险隐患无处遁形。组建城市公共安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开展超高层建筑无人机灭火救援实战测试,加速攻克高空应急救援技术瓶颈。搜救机器人、机器狗等装备走进水下、狭小空间等复杂救援场景,有效填补人力救援短板,为应急处置增添“硬核力量”。

安全应急产业激活“发展新动能”。将安全应急产业纳入“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处置、安全应急服务四大领域,培育出一批优质企业,取得优异成绩:龙岗区中海信创新产业城入选国家首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福田区地面坍塌综合监测预警技术荣获第五届全国安全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安全与发展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在超大城市治理实践中不断显现。

以社会共治为纽带

筑牢安全应急人民防线

深圳坚持安全应急全民共建、全民共治、全民共享,推动“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成为社会共识,让人民防线成为城市安全的最坚实屏障。

多彩的宣传培训活动让市民安全素养得到提升。全国首家城市应急管理博物馆落地深圳,51个星级安全教育基地、6349个安全科普空间遍布全市,连同“学习强安”“深圳应急时刻”等宣传品牌,一道织就安全知识传播网络。

“志愿者之城”血脉在安全应急领域得到传承。组建超10万人的“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平均每万人中就有50名“应急第一响应人”,3年多来累计挽救38名市民生命。社会应急队伍人数超3600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11.6万小时,郑州“7·20”特大暴雨、缅甸7.9级地震……救援现场都能看到他们奋不顾身的背影,还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石欣这样的正面典型。

城市“5分钟应急服务圈”给百姓提供近在身边的安全守护。2500多家应急管理服务站遍布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城市街道,累计处置突发事件2000余起。1300余处避难场所,市民临灾时可通过地图一键定位。4.3万台AED覆盖机场、地铁站、学校等公共场所,覆盖率稳居全国第一,让“黄金救援4分钟”有了坚实保障。

市民群众同时也是安全应急的重要力量。安全隐患随手拍,举报奖励及时到——在深圳,市民通过12345、12350热线等多元渠道举报安全隐患,还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奖励。近3年来,全市共受理安全生产隐患举报6万余件,核查属实近3万件,核发奖金超1000万元。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深圳应急管理系统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城市安全“守护人”,全力以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持续提升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来源:深圳特区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