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货架上这种“撞脸”胡萝卜的蔬菜叫欧防风(Pastinaca sativa),除大小和颜色外,它的外观几乎与胡萝卜无异,在分类学上,它与胡萝卜同属伞形科,相当于人类与黑猩猩的亲缘程度。我们熟知的胡萝卜属于胡萝卜属(Daucus),其标志性的橙色肉体是16世纪荷兰
逛超市几乎是每个留学生来到新环境的必须环节,但看见国外超市里的菜总想感叹一句:这些菜怎么看着好像认识实际上不认识?
诶?你哪位?
写着“parsnip”的白色胡萝卜?标价惊人的“witloof”却跟娃娃菜长得差不多?黄色和红色的像米其林手臂的红薯?这都是啥啊,煮一锅能好吃吗?
欧防风 vs 胡萝卜
外貌相似度:★★★★☆
0
1
哇!白胡萝卜!
图源:ohga.it
货架上这种“撞脸”胡萝卜的蔬菜叫欧防风(Pastinaca sativa),除大小和颜色外,它的外观几乎与胡萝卜无异,在分类学上,它与胡萝卜同属伞形科,相当于人类与黑猩猩的亲缘程度。我们熟知的胡萝卜属于胡萝卜属(Daucus),其标志性的橙色肉体是16世纪荷兰育种家的杰作,而欧防风作为欧防风属(Pastinaca)的独苗,保留了祖先的象牙白色。
这两种蔬菜的纠缠始于青铜时代:当古罗马人在北欧发现野生欧防风时,中亚的胡萝卜祖先刚被波斯人驯化。在中世纪的欧洲餐桌上,含糖量高达10.6%的欧防风曾是穷人的“蜂蜜”,直到17世纪砂糖贸易兴起,更易种植的橙色胡萝卜才完成“上位逆袭”。如今在英美超市,欧防风仍是十分常见的蔬菜品类。
英国东北留子的创作
图源:小红书@流浪懒羊羊大王
欧防风黄色的小花呈复伞形花序,具有独特的茴香-松脂混合香气;叶子很像芹菜叶,俗名又叫“芹菜萝卜”,叶内含呋喃香豆素,接触可能引起皮炎,因而采收时要注意勿让叶子接触皮肤。它肥大的肉质根为食用部分,表皮粗糙,具环状突起,长度可达40cm。
欧防风的花
图源:florafinder.org
从营养成分上看,欧防风跟马铃薯差不多,均富含碳水化合物,属于高热量蔬菜。生食的话,因其木质素含量高,富含粗纤维,口感没有胡萝卜爽脆但吃起来更甜;水煮30分钟以上会释放醛类化合物,吃起来一股肥皂味(不吃香菜党避雷!)。国外的吃法通常是烘烤,待其表面焦糖化后作为烤肉的配菜,或者将其切丁后与牛肉、红酒炖煮。把它蒸熟后搅打成泥,添加豆蔻粉和黄油,便是北欧三文鱼料理的经典搭配。
不爱吃胡萝卜的人大概也难以接受欧防风…
图源:chedonna.it
既然欧防风是高营养价值的蔬菜,那为啥不在我国大规模种植呢?事实上,欧防风在我国也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史!它病虫害少,耐寒性和耐热性均比胡萝卜强,但种植规模尚未形成气候也有不少原因。
首先是原生环境冲突,欧防风作为典型的长日照温带作物,最适生长温度在15-18℃,而我国三大蔬菜主产区(山东、河北、河南)夏季均温超过25℃,导致欧防风易提前抽薹,块根木质化严重(失去了tree tree的口感)。在经济效益上,欧防风的地上部分高大,种植密度比胡萝卜小,供应链少,相比之下,种胡萝卜的性价比就高多了。在餐桌上,传统的中式烹饪体系不能很好的保存它的风味,导致消费者接受度不高(估计是大家觉得它不好吃…)。
欧防风种植密度
图源:plantura.garden
最后划个重点,欧防风和防风并不是一种植物,两者不光长得不一样,用处也大不相同。欧防风以食用为主,而防风则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中药材(不作菜用),不要弄混了哦!
中药材防风片
飞碟瓜 vs 南瓜
外貌相似度:★★★☆☆
0
2
好像搞抽象的南瓜
超市里还有来自“三体星”的作物——飞碟瓜(Cucurbita pepo var. patisson),一个个体型扁扁的、边缘有钝状锯齿,很像小飞碟,其拉丁文"patisson"源自法语,意为"王冠",也暗喻它独特的造型。对了,植物大战僵尸里飞碟瓜的原型也是它。
超好用的僵尸减速带
飞碟瓜原产于美洲,它和南瓜同属葫芦科南瓜属,均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作物西葫芦的变种,两者种植方式都差不多,花和叶片的形态也类似,只是结出来的果实不同。飞碟瓜主要有黄、白、绿三种颜色,幼果时期呈翡翠绿带银斑,成熟后转为象牙白。
色彩丰富,吃起来和西葫芦差不多,营养成分也类似
图源:jansenzaden.nl
怎样烹饪飞碟瓜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烤制,可利用飞碟瓜中央的凹陷结构作为容器,填充入混合食材后烤制表皮微焦,吃起来焦香味美,值得一试。此外,将飞碟瓜切块后与时蔬合炒或直接蘸酱、凉拌也是不错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飞碟瓜和很多其他葫芦科蔬菜一样,嫩瓜可食,老瓜品质变差,因此也有专门把老瓜用作观赏品的。
葫芦科收藏爱好者狂喜
图源:gardensonline.com.au
既然飞碟瓜这么好,那为啥不在我国大规模种植呢?拿产量来看,南瓜亩产可达4000公斤,而飞碟瓜仅2500公斤,同样是瓜,当然要选择多种南瓜。就运输损耗来看,飞碟瓜的运输破损率也远高于南瓜、西葫芦等。此外,消费者认知度不高,市场需求有限,农民担心销路也是重要原因。
酢浆薯vs 红薯
外貌相似度:★★★★☆
0
3
那边叫新西兰山药
在新西兰的超市,这种跟米其林手臂似的小红薯很常见,当地人把它作为主食并称为“Yam”,就是山药、薯蓣的意思,所以留子们叫它新西兰山药。这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当地人叫它Upa(Quechua),西班牙人叫它Oca或Cubio,而在我国,有个和它长得一样但常见白色版本的东西叫酢浆薯(Oxalis tuberosa)。酢浆薯是酢浆草科酢浆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跟薯蓣科的山药并没有太大亲缘关系,所以新西兰山药并非真正的山药。
切开后有点像线粒体?!
还记得小时候扎堆在三叶草里找代表幸运的四叶草嘛?三叶草的学名是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它们的长势总是很旺盛,会开出各种颜色的小花,一拔就断了,叶子吃起来酸酸的(因为富含草酸)。而酢浆薯的地上部分与三叶草很像,因为它是酢浆草属中唯一被广泛驯化为块茎作物的物种,不同的品种更是分化出粉色、橙色、白色、红色等多个颜色。
谁看这图就开始找四叶的了
自19世纪欧洲移民将酢浆薯带入新西兰后,在优于原生地的自然环境下,酢浆薯逐渐演化出更耐寒、块茎更大的特有品系,并成功俘获当地人的胃。酢浆薯的质地鲜脆,大部分品种有轻微酸味和涩味,煮熟后口感绵密,类似芋头,推荐煎炸、清蒸、烤制。此外,低热量和丰富的维生素C含量也使它成为人们眼中的明星蔬菜。
红色Yams肉质致密;黄色带甜味;紫色富含花青素
与马铃薯一样,新西兰Yam长期暴露于光照下会发芽,主要依靠块茎繁殖,长期储存需要避光并去除芽眼。买回家还是不要储藏了,这么好看又好吃,直接餐桌上见👀
块茎扦插育苗
虽然酢浆薯和红薯长得像,但我们主要吃红薯富含淀粉的块根,而酢浆薯吃的是块茎,两者在亲缘关系上也相去甚远,还是不要弄混了~
菊苣 vs 娃娃菜
外貌相似度:★★★★☆
0
4
左边是,右边也是
左图源:小红书@摸鱼令人快乐
我们再来说说这种留子会在超市选择的“紫色娃娃菜”,左边这张你大概会说是不是紫色的玉兰菜(不过很多人还分不清玉兰菜和娃娃菜是吧),确实是它,中文名又叫芽球菊苣,是从菊苣属菊苣(Cichorium intybus)中驯化选育出来的一个变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而我们熟悉的娃娃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成员,作为大白菜的“迷你版”,其株型紧凑,高度通常在15-20厘米之间,是经过杂交选育的独立品种。这两种蔬菜虽然看着很像,实际上亲缘关系较远,味道也大不相同。
触感识别:玉兰菜光滑细腻,娃娃菜能摸到清晰叶脉
玉兰菜的培育采用"暗室栽培法",即将培育好的菊苣根茎移入完全避光的暗室,控温控湿。在绝对黑暗的环境中,叶绿素无法合成,菊苣根茎积蓄的养分催生出黄色或紫色的脆嫩芽球,整个生长周期约25天。上面那个叶片更窄的意大利菊苣是另一个变种。
常见的紫色和黄色,属于是高颜值蔬菜了
玉兰菜富含菊苣多糖和苦味素,最经典的食用方式是生食沙拉:将玉兰菜手撕成片,搭配核桃碎和蓝纹奶酪,淋上蜂蜜芥末酱,吃起来又苦又甜(到底是个什么味?)。娃娃菜不含苦味,不挑剔烹饪方式,我感觉怎么做都好吃!
除了味苦还是很好吃的
解锁了这些做饭食材的“外国替”,下次回国就不用报复性吃饭了吧,愿留子们都告别做饭糊弄学,开启做饭讲究学!
参考文献
[1] Kenari HM, Kordafshari G, Moghimi M, Eghbalian F, TaherKhani D. Review of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astinaca sativa. J Pharmacopuncture. 2021 Mar 31;24(1):14-23.
[2] 张宝海,韩向阳,何伟明,等.欧洲防风实用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09,(21):38-40.DOI:10.19928/j.cnki.1000-6346.2009.21.018.
[3] 张栋戬,翁俊婷,李昀,等.欧防风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果菜,2024,44(09):36-40.DOI:10.19590/j.cnki.1008-1038.2024.09.007.
[4] 陈刚,高玲.稀特蔬菜飞碟瓜的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1,(05):8.
[5]刘吉振,邸青,张谊模.飞碟瓜丰产栽培技[J].植物医生,2016,29(03):37.DOI:10.13718/j.cnki.zwys.2016.03.016.
[6] Zhu F, Cui R. Comparison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oca (Oxalis tuberosa), potato, and maize starches. Int J Biol Macromol. 2020 Apr 1;148:601-607.
[7] Emshwiller E, Doyle JJ. Origins of domestication and polyploidy in oca (Oxalis Tuberosa: Oxalidaceae). 2. Chloroplast-expressed glutamine synthetase data. Am J Bot. 2002 Jul;89(7):1042-56.
[8]王晓波.有机玉兰菜种根培育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6):129
撰文 | 张月倩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来源: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