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艺的故事,混在那段乱世之中,却并没被时间遗忘,反倒添了不少灰尘。一切从隋朝末年说起,风声鹤唳,群雄四起,大家都看着谁能抢得头筹。罗艺呢,自小家世就好,爹是隋左监门将军,名叫罗荣。打仗这种事,他很早就学会了,虽然谁也没真料到他后来走得那么远。有的时候,家底不是
罗艺的故事,混在那段乱世之中,却并没被时间遗忘,反倒添了不少灰尘。一切从隋朝末年说起,风声鹤唳,群雄四起,大家都看着谁能抢得头筹。罗艺呢,自小家世就好,爹是隋左监门将军,名叫罗荣。打仗这种事,他很早就学会了,虽然谁也没真料到他后来走得那么远。有的时候,家底不是最重要的,机会才是。大家都在博弈,这点,谁都清楚。
往后罗艺上阵杀敌,高句丽那一仗,他已是虎贲郎将,这种官职实在有点意思。一个北平郡的军头,说实话机会大,只是天下乱了。各路人马各行其是,罗艺也学着变通。他在幽州开仓散粮,慷慨地施舍将士,赢来阵阵掌声。这种做法,看似张扬,实则正合乱世的胃口。民心,兵心,全都拢在自己手里。讲究实效?他懂得这一点,比谁都明白。
乱世奸雄多,乱世“慷慨”还是真豪气?这是个问号。谁都会翻脸,张扬不等于信誓旦旦。事实是,罗艺靠这点手段,从幽州、营州自成一系,等到唐朝一成立,他马上投表归顺。李渊看重这一号人,封他为燕王,还赐了李姓。身份骤然提升,罗艺的心里,是多少有点膨胀了吧?不过,这种膨胀不是一天能看出来的,只是后来事情越变越复杂。
燕王罗艺,还是唐臣罗艺,一直忠于李唐?有人疑心,说他只是利益使然罢了。面对窦建德带兵来攻,罗艺很狡猾地用少量士兵对阵,对方人数多,他干脆背城阻水,等窦建德军队渡河,一举反击。这一仗打得漂亮,幽州保住了。数据一查,唐史记载,窦建德那次兵力至少两万,而罗艺只有六千。战局瞬间逆转,罗艺果真有亮点。战机稍纵即逝,能抓住说到底是有本事。
不过他的方式并不完美。打赢一仗未必保证日后光鲜。有人说,罗艺忠心不二,但更多人认为他时刻在盘算自己。有时候环境适合他才忠诚,有时候则不然。他这一路,实际上很会看风向。权力场里,不看风向很容易翻船。
李世民那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罗艺就在边疆,他没有参与。事后人算是功臣,李世民封他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一千二百户。这分量有多重?查查资料,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一品重臣,位比三公。罗艺身价骤升,但高处不胜寒。这时候,他到底想着什么没人说得清。也有说他本性骄横,脑子里早有别的想法。
贞观元年正月十四,是个节点。罗艺突然举兵反叛,理由说得玄乎,他宣称奉密敕入朝勤王。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幌子,他其实是要自立。唐太宗没等朝廷兵马赶到,罗艺军队内部就斗起来。部下赵慈皓和杨岌合谋要杀他投诚,可事泄。赵被捕,杨岌决定反击,起兵攻打罗艺。这一轮斗争又快又急,比谁都快。
罗艺弃妻抛子,带着几百人逃突厥。逃亡路上,他身边越来越少,走到宁州乌氏驿时,人心尽失。侍从已不愿跟着他,再怎么威逼利诱都没用。寂夜里,这群人将罗艺斩首,首级送到长安。是一种落魄,也是必然。
李世民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没杀罗艺全家。只是把首级示众给百姓看,警示意味浓。不过不到一个月,朝廷下令罗家全族诛杀。有人觉得唐太宗狠,有人反而觉得他也许还算宽厚。事实摆在这里,谁也没有全部的答案。
罗艺反叛时,他的家族被牵连,死伤不少。这种局面,乱世里太常见了。罗艺会反,原因有人说他地位还不够,有人说对朝廷不满。甚至有人说,是朝廷内部的斗争让他不得安宁。其实推来搡去,都是猜测。就算查了大数据也没有确凿依据。不能否认的是,人心一变,所有选择都能解释。
在窦建德亡后,河北又有刘黑闼复起,黑闼挑头反抗唐。这时候,李建成——太子,与秦王李世民明争暗斗。李建成拉拢军阀罗艺,双方一拍即合。罗艺倒向太子后,觉得自己的前途将空前广阔,目中无人。有一次,李世民派人来军营,被罗艺无故痛打。李渊一怒之下,顿时对罗艺冷淡下来。人情冷暖,朝堂远没有战场简单。
有人觉得,投资李建成是正确的。李世民军队里威望高,罗艺即使投靠,也不过是锦上添花。可李建成呢,如果成功,即是大赢家。再看罗艺的选择,跟对人,前途光明;跟错人,一切皆空。更有史家研判,如果他投李世民,充其量只是朝中末流。长孙无忌等亲信盘踞中枢,罗艺入局也抬不起头。
或许他清楚这盘棋。可李建成死后,罗艺反而举兵,这是何苦?有人猜他赌的是李建成遗留下来的威望,想拉拢剩余反世民势力为自己谋路。主观希望能够聚合旧部,延续太子派的势力。实际上,这种计划被事实打破,李建成影响力没他想的那么大。情势发展方向和最初认知严重偏差。
罗艺个性很复杂,有人说他骄横,也有人说他多疑。有人觉得他懂变通,有人又说他太固执。这种个性在乱世里有优势也有短板。史料有歧义,不少地方互相矛盾。他做决定周期很短,有时又很犹豫。怎么说,都有点反复,没法做断言。
或许他心里其实很软,有点自负,却又常常动摇。也许他在关键点并未彻底下决心,有那么几次,他甚至可能想收手。但整个环境根本没给他机会。军事才能在乱世里很重要,但并不保险。还是谁能正确预判局势,谁才能稳坐钓鱼台。罗艺等来懊悔时,已经晚了。
在罗艺身上,军阀权力的有限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前期靠实力和民心赢得一切,后期却因内部纷争和大势所趋败得彻底。社会结构变动,谁也无法单凭一己之力扭转。就算再聪明,跟错了队,也只能栽倒在命运面前。
但也没什么定论,他反叛是因现实逼迫也是个人选择,谁也无法全然归因。很多史料彼此矛盾,甚至罗艺的军事起家到最后的惨败,竟然有点荒唐。细节没法完全还原,前后逻辑也不总对得上,想想也是乱世常有的事。罗艺的人生深受环境影响,可也和他性格、判断、所处时势有关。
放在今天来理解,这种故事有趣的地方太多,局势突变时,赢家很快变输家,“聪明反被聪明误”但其实也未必。某些时候他很果断,可有点过于依赖赌徒心理。事情发展总有意料之外,罗艺最后被手下杀死,结局实在太突然,谁都没料到。
罗艺的命运算不上完美,成功和失败一样,无法对号入座。乱世之中,偶尔也会有人一步踏错,从顶峰跌入深渊,这没法归结于简单的性格缺陷,也许根本就是环境陷阱。谁算得清楚?英雄也好,叛臣也罢,到了最后还不是被一群侍从,冷冷地了结于无人的驿站。
全部事情说到这里,也只是个片段,罗艺的世界其实本来就乱,很多地方现在也没解开。成功的人都不一样,失败却常常相似——都是跟对人,做对事;又都是选择之时眉头一皱,或许就踏错了哪一步。这规则没有人能打破,前后不相干,也没什么绝对标准。
来源:棉式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