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与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者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她将此次参访过程剪成vlog,并向“我在现场”来稿,讲述采访经历体会。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我在现场丨九三阅兵前,小彭和老外记者聊了聊本文作者:小彭工作室摘要:8月27日,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与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者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她将此次参访过程剪成vlog,并向“我在现场”来稿,讲述采访经历体会。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就是这样的角色:它保存着历史的“灰烬”,更传递着其中的“余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却,历史就有温度。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前夕,我们和中国记协联合策划了一场国际记者回顾历史的活动。
(一)
8月27日,大雨滂沱。我们与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一同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看主题展览《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分为8个部分,全面呈现了中华民族14年艰苦抗战的历程。
参观过程中,记者们默契保持静默,认真聆听讲解、研读展板。
在展示战火中新闻工作者故事的展板前,国际记者们纷纷放慢了脚步。
80多年前,有一批新闻前辈冒着炮火,用打字机和胶片相机记录历史、传递真相。
1944年,延安迎来一批中外记者参观团,这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访问延安的最大新闻团体。在参观团的合影前,我们与同行的记者朋友也合了影。拼在一起、适当裁剪,我们发现两张照片竟有些相似——产生了一种时空重合的奇妙感觉。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记者的设备从老式相机变为智能手机,报道场景从炮火纷飞变为盛大阅兵。时代变了,记者的使命却从未改变——怀揣执着与坚守,奔赴前线,记录现场。
(二)
走到尾厅时,雨还在下。我们邀请大家在白板前用母语写下对和平的祝愿。
“May no human beings suffer this way again.”(愿人类不再遭受如此苦难。)
“The relics themselves tell a story, a step back to the past. ”(遗物铭刻往昔,回望珍视和平。)
“It was a sad but hopeful time for China. ”(那时,中国虽身处艰困,却满怀希望。)
“May peace be upon us. ”(愿世界和平。)
……
一张张留言贴纸贴到白板上,我们发现它们竟不约而同组成了和平鸽的形状——不同语言、不同笔迹,却传递着相同的心声。
在纪念馆里,格鲁吉亚籍记者米哈伊尔主动与我谈起日方对我国纪念活动发表的不当言论。他说:“他们应正视发生过的事,历史不该被遗忘。”他的态度被我们用作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标题,引发共鸣。
交谈中,我给他介绍了南非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的著作《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书中聚焦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后通过“真相与和解委员会”(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这一独特方式,处理历史创伤、探索正义与和解的过程。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真正的和解需要直面历史真相,而非否认或遗忘,宽恕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强大且必要的选择。一味复仇只会陷入暴力循环;而对过去视而不见,也会影响未来的发展。
交谈最后,我们达成共识:牢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共同的未来。
(三)
在苏联援华航空队展区前,我遇见了驻足于此的俄罗斯记者阿丽娜。
80多年前,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参加援华航空队,在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奋勇作战,与中国军民一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许多年轻飞行员将生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中国人为苏联飞行员设立专门展区,让阿丽娜颇感意外。她说,每当介绍自己来自俄罗斯时,总有中国朋友会提起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岁月。说着说着,她眼眶红了。
记录过程中,国际记者们从“文化他者”逐渐转为“理解者”。这些历史不仅重塑了他们的个体认知,也可能改变世界对中国抗战的集体想象。正如他们所说:“这是全人类的故事。”“这令我想到自己国家的独立与解放,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都将动容……”
14年间,还有许多国际友谊故事……
铭记历史,是为了珍视和平。深入历史,才能感受和平的来处与去处。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朋友们,“我在现场”出书啦!想看来自新闻一线最鲜活的采访故事吗?想知道“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好新闻的采制过程吗?想了解好记者如何履职尽责、践行四力吗?错过它,你也许会后悔↓↓↓
日军屠杀后,地名消失了,但历史不会
在九三阅兵新闻中心抓“活鱼”
上榜了!恭喜代表作
做漫画的做新闻做到全网置顶
实习:叶佳鑫来源:时光漫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