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删除岳飞秋瑾,网络却狂捧“杀胡令”伪英雄?荒谬至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12:39 1

摘要:书本这东西,向来都是传递知识、塑造咱们观念的好家伙。可现在你再瞧瞧,以前教材里那些特别重要的民族英雄,不知不觉就没了踪影。

书本这东西,向来都是传递知识、塑造咱们观念的好家伙。可现在你再瞧瞧,以前教材里那些特别重要的民族英雄,不知不觉就没了踪影。

以前翻开课本,岳飞、秋瑾、鲁迅,这些名字那是相当熟悉。

可现在岳飞那首慷慨激昂的《满江红》没了,秋瑾那些侠义的故事也不再让人热血沸腾。

鲁迅的文章大幅减少,就连《水浒传》里武松打虎这么经典的桥段,都有人质疑。

这可绝对不是简单的教材改版,这关乎着咱们怎么去定义英雄,怎么把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官方给出的理由,什么 “为了让教材更严谨”“给学生减轻负担”。这能说得通吗?教材严谨性怎么能靠删减历史人物来实现呢?给学生减负就得让他们远离民族英雄?这不是胡扯嘛!

打着 “严谨性” 的旗号就把英雄事迹给删减了,这其实就是用一种看似中立的叙事方式,破坏了精神传承。

就拿赖宁来说,因为 “冒险救火” 就被移出教材,表面上看是为了考虑安全问题,可实际上把少年身上那股热血和勇气都给抹掉了。

还有《水浒传》,就因为有 “暴力描写” 就遭到质疑,这是用现代的法治思维去生硬地裁剪古人反抗压迫的精神。

这种 “去崇高化” 的做法,就是把英雄人物变成了普通的历史符号,再也不是能让咱们内心敬仰的精神图腾了。

孩子们没办法从教材里系统了解英雄,只能从网上东拼西凑一些零碎信息来构建英雄形象,这样一来,民族精神的根基就一点一点地被瓦解了。

网络文化这一块,对英雄的解读简直乱套了。

冉闵的 “杀胡令” 居然被美化成了民族大义的举动,吴三桂的背叛行为都能被包装成 “和平使者” 的作为。

历史虚无主义借着娱乐化的形式到处传播,把英雄精神当成了博眼球、找乐子的谈资;流量至上的逻辑完全扭曲了大家的价值判断,一些流量明星弄个 “英雄人设”,就把真正英雄的光芒都给盖住了;还有极端民粹主义借着古代人物来讽刺当下,用这种方式发泄现实生活中的焦虑。

这么一来,英雄就成了获取流量的工具,原本象征着精神传承的火炬,变成了大家在舆论场上赌博的筹码。

教材得有那种能立得住的精神内涵,英雄教育可不是简单地讲大道理,而是要成为学生价值观的定海神针。

得把秋瑾 “我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 这种充满觉醒力量的呐喊,让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 的那种犀利锋芒穿透各种错误观念的迷雾。

而且评价历史人物得有动态的标准,不能简单地用 “内外斗争” 这种片面的标准去划分是不是民族大义。

网络建立价值防火墙,算法要能过滤掉那些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对于歪曲英雄形象的账号,必须进行信用惩戒。

就拿《水浒传》里的暴力争议来说,咱们要引导青少年去理解那个 “官逼民反” 的时代悲剧,不能只看表面上那些让人感官刺激的东西。

通过博物馆、纪念馆这些实体场所,把大家对英雄的记忆汇聚起来,形成一个英雄记忆共同体。再用纪录片、舞台剧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历史鲜活起来。就像有学者说的:“英雄精神不是化石,而是需要不断注入时代养分的活水”。

真正的英雄精神,既有 “我自横刀向天笑” 的悲壮豪迈,也有 “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谦逊奉献。

只有让教材和网络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让历史和现实能够深度交流对话,在这种对英雄形象解构和重构的辩证过程中,英雄精神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咱们民族复兴道路的精神灯塔,指引着我们一路向前。

来源:白菜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