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还在为生成式AI的各种“魔法”惊叹时,一个更猛的新物种——Agentic AI(代理式人工智能),已经悄悄站在了舞台中央,准备掀起下一场风暴。凯捷研究院(Capgemini Research Institute)在2025年发布的最新报告里,给出了一个让
AI圈的浪潮,真是一浪高过一浪。
当我们还在为生成式AI的各种“魔法”惊叹时,一个更猛的新物种——Agentic AI(代理式人工智能),已经悄悄站在了舞台中央,准备掀起下一场风暴。凯捷研究院(Capgemini Research Institute)在2025年发布的最新报告里,给出了一个让人心跳加速的数字:到2028年,这玩意儿有望在全球撬动高达45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这听起来是不是像又一个财富密码,让人恨不得马上all in?但吊诡的是,报告的另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只有区区2%的企业真正把Agentic AI玩到了规模化的程度。一边是星辰大海般的广阔前景,一边是绝大多数人的望而却步。这巨大的反差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信任,这个老生常谈的词,似乎再次成了人与AI之间那道最深的坎。
这份报告可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扎扎实实地调查了14个国家的1500名企业高管。报告告诉我们,Agentic AI已经不再是我们以前理解的那种听指令干活的“工具人”了,它正在进化成能独当一面的“团队成员”,预示着一个生产力、效率和增长模式被彻底颠覆的新时代。
AI自己“卷”自己,打工人还没反应过来
要搞明白这股新浪潮有多猛,我们得先弄清楚,这个叫Agentic AI的家伙,和我们熟悉的那些AI助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说白了,传统的AI或生成式AI助手,更像一个超级聪明的实习生。你让他写个文案、画张图、做个PPT,他能完成得又快又好,但你得一个指令一个指令地喂给他。而Agentic AI呢?这家伙直接进化成了项目经理。你只需要告诉他一个最终目标,比如“搞定下个季度的线上营销活动”,然后他就能自己“撸起袖子干”。他会自己去拆分任务、规划路径、调用工具、分析数据,甚至在遇到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整个流程一气呵成,几乎不需要你手把手地教。
表:AI代理与AI/生成式AI助手的区别
凯捷的报告里说得特别到位:“本质上,AI代理能够主动管理和执行端到端流程,需要较少的人工干预,而AI/生成式AI助手通常充当工具,专注于基于明确提示的离散、预定义任务。”
它的工作方式也相当“社会人”。首先,它会接收你的目标。然后,它强大的推理能力会让它把这个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排好优先级。接着,为了完成这些步骤,它可能会自己去公司的数据库里找资料,调用CRM系统,甚至上网冲浪搜集信息。更有意思的是,在复杂的任务里,还会有一个“总指挥”AI代理,把任务分包给一群更专业的“小弟”AI代理去完成,大家协同作战,效率和成本都大大优化。整个过程,它还会不断学习、迭代,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当然,放手不等于失控。即便它能自主运行,也还是在一个预设的框架内活动,关键节点仍然需要我们人类来拍板。这种“人在环路”(human-in-the-loop)的设计,就像是给这匹野马套上了缰绳,既让它跑得快,又不至于跑偏。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4500亿美金的诱惑与冰冷的现实
Agentic AI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酷炫,更是真金白银的商业价值。凯捷的报告用详实的数据,为我们画出了一张巨大的“饼”。
报告预测,到2028年,光是在被调查的14个国家里,AI代理就能创造大约4500亿美元的总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来自于收入的提升和成本的节约。
表:Agentic AI的经济潜力预测
具体来说,未来12个月里,受访企业预计能靠它赚到19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到第三年将飙升到920亿美元。如果把范围扩大到这些国家的所有组织,到2028年释放的经济价值可能高达惊人的3.6万亿美元。
这些钱从哪儿来?一方面是降本增效,比如缩短产品测试周期、自动处理海量文档、减少人工错误。另一方面是促进增长,比如在科研上发现新药物、新材料,开发自动驾驶、AI机器人这样的新产品,或者提供7x24小时不打烊的个性化服务。
为了让我们对这个数字更有概念,报告还拉来了几个“大佬”的预测做对比。高盛说生成式AI十年内能给美国GDP带来6.1%的增长;IDC预测到2028年AI技术整体将影响全球约1.9万亿美元的GDP;麻省理工的研究则认为AI能自动化大约五分之一的有价值任务。虽然各家算法不同,但结论惊人地一致:Agentic AI的能量,超乎想象。
嘴上说着想要,身体却很诚实:信任崩盘背后
前景如此诱人,但现实却泼来一盆冷水。报告显示,目前只有14%的组织在实施AI代理,其中能做到全面规模化应用的,只有2%。更让人担忧的是,信任度还在下降。
一年前,还有43%的组织表示信任完全自主的AI代理,而现在,这个比例骤降到了27%。这就像一场绚烂的烟火过后,大家从最初的狂热兴奋中冷静下来,开始直面现实的骨感。
凯捷的一位高管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仍然以为AI代理必须完全自主才能创造价值——但实际上,它们可以在不同自主级别上运行,与人协作。我们需要把它们看作团队的一部分,而不是替代品。”
这种信任危机不是空穴来风。首先是伦理上的担忧,数据隐私、算法偏见、“黑箱操作”这些老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是知识上的鸿沟,一半的组织承认自己还没完全搞懂AI代理到底能干嘛。再者,超过80%的企业缺乏成熟的AI基础设施,数据准备也不足,想规模化应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最戳中人心的,是来自员工的焦虑。61%的组织报告称,员工们越来越担心自己的饭碗被AI抢走。这种情绪,无疑会成为变革的最大阻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AI代理的“进化”过程,报告还借鉴了自动驾驶的评级,提出了一个从0到5的自主性级别量表。
表:AI代理的自主性级别
现实是,大家对高级别自主性的期望还很有限。预计到2028年,也只有25%的业务流程能达到3级(半自主)以上的水平。大多数AI代理,目前还处于“新手村”阶段。
大厂纷纷入局,玩法各有千秋
尽管挑战重重,但没人敢忽视这个赛道。各大行业的巨头们已经开始行动,探索Agentic AI的落地场景。
在汽车行业,梅赛德斯-奔驰已经把谷歌的汽车AI代理集成到了车载系统中,让车内交互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在金融服务领域,第一资本(Capital One)部署了AI代理来帮助消费者预约试驾。零售巨头沃尔玛正准备推出AI购物代理Sparky,做你的专属数字购物助手。在生命科学领域,英伟达正与诺和诺德合作,利用AI代理加速新药研发。
面对这股浪潮,企业们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大多数(62%)选择走“捷径”,与Salesforce、SAP这样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直接使用或定制他们产品里自带的AI代理。毕竟,这样省事,还能和现有系统无缝衔接。
百事公司就是这么干的,他们通过集成Salesforce的Agentforce平台,来加速全球运营的数字化转型。当然,也有三分之一的企业选择“自己动手”,开发专有的AI代理,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英特尔的全球销售负责人Lynn Comp就解释说:“大型企业,特别是在受监管行业,更为谨慎,倾向于内部开发AI代理,而不是依赖第三方解决方案。”
AI的“灵魂”,到底该谁来定义?
技术的发展总是在挑战与机遇中螺旋上升。Google Cloud的产品管理总监Jason Gelman坦言:“将Agentic AI投入生产存在重大挑战,但所有主要AI提供商都在朝着具备推理能力的代理方向努力,这表明生态系统正在成熟。”他认为,随着技术进步,AI的准确率正在接近人类水平,而开源模型的崛起,也让整个行业生态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
微软德国的数字负责人Anna Kopp则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我们有两种代理:专家构建的,和用户自己创建的。”这显示了Agentic AI应用的灵活性和潜力。
哈佛商学院的Suraj Srinivasan教授从学术角度补充道:“最快的突破口在于那些流程清晰、结果可衡量的职能,比如客户服务和销售。但AI代理也将增强创意过程,比如在营销中模拟消费者,在研发中帮助设计和测试产品原型。”
聊到最后,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最根本的问题。Agentic AI的浪潮势不可挡,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的革命,更是对我们工作方式、组织结构甚至商业模式的重塑。
报告的结论清晰而深刻:要想抓住这4500亿美元的机遇,企业必须重新设计流程、重塑团队,并且在AI的自主性与人类的监督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而这一切的核心,依然是“信任”。
Agentic AI的时代已经来了。它不是要取代我们,而是要成为我们的新同事。真正的问题,或许不是AI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而是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与一个如此聪明、自主的“非人类”并肩作战。
参考链接:
来源:算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