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连日来,在南京、盐城两地,射阳临海镇79岁的蔡恩泽老人通过不断宣讲自家的故事,告诉听众为什么一定要跟党走。蔡氏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诉说着民心向背的道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连日来,在南京、盐城两地,射阳临海镇79岁的蔡恩泽老人通过不断宣讲自家的故事,告诉听众为什么一定要跟党走。蔡氏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诉说着民心向背的道理。
老十蔡恩泽接受记者采访。
小脚农妇的选择一颗红心永向党
1945年5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硝烟刚刚散去,但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仍在激烈胶着。日寇虽显颓势,却仍在作困兽之斗,苏北抗日根据地处于黎明前的至暗时刻。在射阳县六垛,农妇张云香心里在纠结,她的三儿子蔡恩权(后改名蔡爱民)接到了前往阜宁罗桥参加盐阜区儿童代表大会的通知。张云香心里明白,按照老三的个性,只要前去参会,最后一定会走上参加革命抗日报国的路。彼时抗战尚未结束,黎明前的时刻尤为艰难。张云香的大儿子蔡恩周(后改名蔡秋明)、二儿子蔡恩普(后改名蔡见非)已经参加了新四军,正在前线奋勇杀敌。蔡家尽到了抗战救国的义务,是否还要再送一个孩子去参军?共产党、新四军的好,蔡家是深有体会的。在日伪顽(日寇、伪军、国民党顽固派)势力犬牙交错的苏北敌后,生存异常艰难。六垛地区亦是如此,日伪来了就是烧杀抢掠,新四军来了则是“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减租减息,建立民主政权,让贫苦农民第一次感受到做人的尊严。蔡家居住的房屋,就是组织上分配的。正因如此,蔡家成为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在严酷的“扫荡”与“清乡”环境中,张云香常瞒着家人给战士们送情报、藏文件,夜以继日赶制上百双军鞋支援前线。她那双被旧时代束缚的小脚,支撑着她在黑暗中为新生的希望奔忙。
蔡家以前的老宅是当年抗日民主政权分配的。
夜里,张云香摸着蔡恩权磨出厚茧的手掌——这孩子自幼习武,12岁就跟着二哥蔡恩普加入儿童团,在站岗放哨、传递消息中历练,曾和二哥一起在芦苇荡里冒死救下新四军侦察员,骨子里早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她咬了咬牙:“去吧,跟着共产党干,娘等着你们凯旋!”就这样,15岁的蔡恩权带着母亲的叮嘱奔赴会场。盐阜区儿童代表大会,是党在根据地培养革命后备力量、动员全民抗战的重要举措。会上,听着各地儿童团员的抗日故事,他更加坚定了参军信念。后来,他带领上千名支前民工组成的队伍屡立战功、获赠驳壳枪时,总会想起母亲站在村口芦苇荡边挥手的身影。而张云香则带着其余的孩子,默默留在家乡,照顾伤员、传递消息、赶制物资,成为兄弟们的坚强后盾。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中,数百万支前民工推着小车汇成滚滚洪流。在这支前大军中,就有着父亲蔡石安、母亲张云香夫妇的身影。他们和成千上万的家庭一样,用最朴素的信念作出选择:共产党为百姓谋幸福,咱就得豁出命来跟着走。
满门接力的传承家族三代跟党走
随着枪炮声渐远,和平的曙光终于来临。在新中国的道路上,蔡家儿女的报国志从未停歇、接续传承、融入血脉。老大蔡恩周所在的解放军步兵第102师响应国家号召,为恢复生产、屯垦戍边,改编为农业建设第四师,奉命建设淮海农场。这是新中国“战斗队变工作队”战略转型的缩影。至今淮海农场的史馆照片中,依然有着他讲解规划图的身影,定格了军人向建设者的转型。老二蔡恩普从儿童团团长成长为一名新四军战士,征战苏北后随部队开拔江南解放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保障经济命脉,进入浙江从事盐警工作。老三蔡恩权响应“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号召,随部队开拔新疆,曾任王震同志夫人王季青的机要秘书,后任新疆大学图书馆馆长,将边疆建设视为新的战场。老五蔡恩治于1950年参军。彼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亟须壮大国防力量。蔡恩治从空军电台台长到成都军区空军军转干部移交组组长,把青春献给了国防事业。
晚年的蔡氏五兄弟。(受访者提供)
1969年,国家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老十蔡恩泽接过兄长们的接力棒。母亲送他参军时笑着挥手,背后却偷偷哭了三天——这份不舍与骄傲,是蔡家做母亲的共有心情。在“光荣的临汾旅”当兵的岁月里,他总以哥哥们的故事为动力,退伍后在射阳县临海镇副镇长岗位上续写为民篇章。从抵御外侮、争取解放的烽火年代,到白手起家、建设祖国的激情岁月,再到改革开放、强军兴国的新征程,蔡石安、张云香所生的10个孩子,男孩全部参军报国。蔡氏家族三代人里,26人穿上军装守护家国,5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去年,蔡恩权的孙子蔡易杭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在新时代强军目标的感召下,年轻的脸庞上,映照着与祖辈相同的赤诚。
老十的坚守宣讲播撒红色火种
如今,79岁的蔡恩泽常回老宅旧址,看看那棵参天大树,这棵树是他少年时亲手栽种的,默默见证了家族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而他自己,正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让芦苇荡里那些关于忠诚与奉献的故事,传到更远的地方。蔡恩泽开通的公众号“晶苏传媒”,里面记录着大哥夺枪的英勇、二哥救侦察员的机智、母亲做军鞋的温暖,还有那些藏在芦苇荡里的烽火岁月。“不能让故事只留在老辈的记忆里。”蔡恩泽说,每篇文章他都反复核对史料,配上老照片和手绘地图,就像当年在部队整理文书时一样认真。除了运营公众号,蔡恩泽还是当地中小学的“红色宣讲员”。他带着珍藏的军功章、老照片走进课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讲起母亲张云香送子参军的故事,“我的哥哥们参加革命时,比你们现在大不了几岁。”有孩子举手问:“蔡爷爷,您妈妈舍得吗?”他答道:“舍不得啊,但她总说‘共产党为百姓打仗,咱的娃就得去’。现在你们坐在教室里,更要记住,好日子是拼出来的。”
蔡恩泽给父母扫墓。
蔡恩泽的小孙子刚满两岁,他早已备好一套迷你军装。让孙子练习立正,“看爷爷,腰挺直,像咱家那棵大树一样!”蔡恩泽常指着墙上的家族军人合影念叨,“咱是军人世家,等你长大,也要知道这军装的分量——穿在身上是荣耀,扛在肩上是责任。”他还特意买了玩具步枪,尽管孙子那小手连枪都握不住,他却笑得满眼欣慰:“慢点学,爷爷等你长大,给你讲太奶奶送五个爷爷参军的故事。”那些英勇抗日保家卫国的故事,曾在六垛的土地上生根,如今正借着网络的翅膀和稚嫩的童声,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就像芦苇根系深深扎进泥土,蔡家的家国情,早已成为这片土地共同的记忆,也在代代相传中,长出新的年轮。
来源:射阳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