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小核雕,大千世界;一刀一磨,核已成舟。”舟山核雕是“苏工”精雕细琢、典雅细腻风格的极致体现。从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到普通学徒,数以千计的核雕工作者、从业者聚集于舟山村,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庞大人才梯队,诉说着青蓝相继的传承故事。
江苏苏州吴中区南太湖之滨,一个不足8平方公里的村庄闻名遐迩——舟山村,以核雕著名,因核雕产业链覆盖全国80%市场份额而被称为“中国核雕第一村”。
“小小核雕,大千世界;一刀一磨,核已成舟。”舟山核雕是“苏工”精雕细琢、典雅细腻风格的极致体现。从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到普通学徒,数以千计的核雕工作者、从业者聚集于舟山村,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庞大人才梯队,诉说着青蓝相继的传承故事。
延续600多年的坚守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核舟记》,细致地描写了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
在舟山村村口的照壁上,镌刻着《核舟记》原文,每当路过这里,光福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水官都会想象祖辈们如何以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沿袭这600多年绝妙技艺。舟山村世世代代诞生了很多核雕大师,宋水官正是其中一位。
舟山核雕,采用产于福建、两广地区的橄榄核,秋季采收除去果肉后,原本弃用的核,经巧手雕琢变换成工艺精品。
从小耳濡目染核雕艺术的宋水官,21岁进入舟山核雕厂学习,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核雕传承队伍。如今年近八旬的宋水官,已与工艺雕刻事业打了50多年交道。
“核雕陪伴了我50多年,从没想过放弃,而且越老越有干劲。”绘稿、打磨、刻线、粗雕、开脸、刻边窗、镂空、组装……宋水官手握刻刀,游刃有余。大小不一、分工不同的27把刻刀,是他的“老朋友”,每次开工前,他都要花时间仔细打磨一番。“七分工具三分技艺,磨得好,核雕才能做好。”宋水官说。
400多年前《核舟记》中提到的“核舟”仅容纳5人已被称为“技亦灵怪”,而宋水官雕刻的当代“核舟”竟容纳了20多人,可谓精妙绝伦。这件被宋水官命名为《乘风破浪》的作品,寓意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乘风破浪创造新的辉煌。2009年,该作品一举夺得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也是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成为历届“山花奖”作品中最小的一件。
数十年来,宋水官一直致力于舟山核雕的传承发扬,注重舟山核雕的品牌打造。他引领舟山村民打造核雕产业,为核雕事业的承上启下奠定基础;他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核雕作品,《奥运福娃》《苏州园林》等作品反映现实,让核雕艺术焕发新的活力;他大胆走上全国各省市宣传活动及展览会、展示会的舞台,不遗余力地推广核雕技艺……如今的舟山村,创造了年超3亿元的经济价值,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及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长期以来,宋水官坚守着传承核雕技艺的信念,先后教导了百余名徒弟。“无论如何都要把这门技艺传授下去,不能让先辈留下来的宝贵技艺和这个社会脱节。要传到下一代,让我们的后辈知道民间工艺多精美,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让他们更热爱这个民族。”宋水官说。
新锐匠心的接力
“我收徒弟没有特殊门槛,只要求两点:一是人品要正,二是对民间工艺有兴趣。”在宋水官看来,只要喜欢民间工艺的人都可以来学习雕刻,他的手艺是上一辈师傅传授下来的,他有责任义务将这门手艺继续传授下去。
2005年,年轻手艺人叶奇华正式拜宋水官为师,开启了他在“宋氏雕刻坊”的学艺之路。“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接触雕刻技艺6年了,我们家三代雕刻,我的爷爷、父亲都从事雕刻工作。”叶奇华向记者介绍道。1955年,舟山雕刻厂(前身为“舟山雕刻生产合作社”)成立,叶奇华爷爷叶洪生是主要筹建人之一,后来叶奇华父亲与宋水官一起成为雕刻厂的第一批学员,两人也结下深厚友谊,叶奇华从小就亲切地称宋水官为“大伯”。自1999年起,叶奇华就开始从事雕刻工作,其间先后受到爷爷、父亲以及村里前辈们的指点。有着创新思路的叶奇华获得宋水官的青睐,被收为徒弟。
在宋水官的指导与帮助下,叶奇华不断探索提升核雕技艺,硕果累累。作品《龙行天下》荣获2017中国(苏州)“苏艺杯”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西方三圣》荣获第八届“苏艺杯”工艺美术大赛金奖;作品《十二生肖》获2024“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铜奖;作品《观音》获“渭塘珠宝杯”第十三届苏州市民间艺术节金奖……
2011年叶奇华成立“介龙核雕艺术工作室”,2015年创立“雕虫小技”核雕品牌。2018年,叶奇华受邀参与并负责北京恭王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核雕(苏州核雕)技艺精品展策划筹备工作。2023年10月,《苏式传统文化·核雕传承技艺指南》正式发布,叶奇华是起草人之一。
“作为中青年这一代新的核雕手艺人,我们既享受了时代的红利,也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在技艺传承的同时,如何实现创新突破?如何在销售上开辟新渠道?如何打开增量市场?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去思考且付诸行动的问题。”叶奇华说。
2017年,叶奇华以年轻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率先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带领团队钻研核雕作品的线上销售。2019年,“宋氏雕刻坊”已实现线上成交额超千万元的好成绩。
老技艺触网开新局
生长在核雕村,宋水官师徒亲见核雕行业的一路兴衰。在他们眼里,舟山核雕能有今日盛景,与村里每一位雕刻匠人持之以恒的坚守,以及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核雕技艺的传承密不可分。
2018年,宋水官与叶奇华共同成立百工之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对时代发展有着敏锐嗅觉的宋水官很早就意识到网络推广的重要性,无奈自己对网络并不精通,于是将任务交于徒弟叶奇华,自己边指导边学习。
2021年,专属于核雕类目的抖音电商苏州直播基地正式成立。这其中的艰辛,宋水官师徒最为清楚。“最初,抖音的销售频道中并没有核雕销售类目,宋老师以国家级传承人的身份向平台反复申请,多次沟通,最终成功开设了核雕销售类目。”叶奇华还告诉记者,自己拜师后,除了跟师傅学习手艺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师傅的带领下帮助核雕打开线上经营渠道。
从传统线下定制、门店销售到线上销售,直播成为核雕市场提高销售量的主要手段。正式打开互联网销售的大门后,宋水官要求叶奇华加入并负责直播基地的具体运营管理工作。仅仅5个人的运营团队,包揽了协助商户入驻基地、新入职商户一对一培训等大量工作。专业的团队及免费的培训服务吸引了来自全国的200多家核雕销售商户入驻,形成了以基地为轴、产销结合的一体化商业模式。据介绍,叶奇华负责运营的线上店铺,最高一次线上成交价为28万元,还有通过线上引流,线下成功售出价值百万元作品的业绩。线上渠道已成为提升核雕销量的主要途径。
“未来,我们年轻传承人应从技艺、市场推广、自身艺术素养等多方面加以努力。”叶奇华说。他认为,首先要多进行创作,踊跃参加各类工艺比赛,在走出去多交流的过程中拓宽自身思路;其次应继续挖掘新的消费场景,比如尝试跨界、多元合作等,让非遗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实用方面;另外要多思考,敢于尝试新的表达形式,尤其要注重提高“学术性”;此外,要让手艺人们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好“舟山核雕”这块金字招牌。
“年轻人应该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对行业奉献的精神和突破自我的‘空杯精神’。积极走出去多学习、多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也推进核雕事业的发展。现在看来,我们的年轻人都非常优秀。”宋水官对叶奇华等年轻核雕师们予以肯定。
核雕虽小,却承载着一方土地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脉络。“专注做一件事能提升人的整体精神,人比较容易清净,活得也很快乐。”这是宋水官的生活之道。清晨集市,粗茶淡饭,宋水官在苏州的小桥流水间窥见人生真谛。他将这份专注、淡然、质朴融入刀尖,在方寸之内刻出山河万象,同时也将这份责任与坚守传递给许许多多年轻手艺人,让新老交替的传承之路世代延续。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来源:江南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