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扬镳后,华兴资本用6500万净利润证明:没有“灵魂人物”也能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00:21 1

摘要:当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里“归母净利润6500万元”的数字敲定,华兴资本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这是自2023年创始人包凡失联以来公司交出的第一份盈利答卷。

当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里“归母净利润6500万元”的数字敲定,华兴资本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这是自2023年创始人包凡失联以来公司交出的第一份盈利答卷。

华兴资本发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实现总收入及净投资收益约4.6亿元,同比增长27%;经营利润约7600万元,归母净利润约6500万元,全面实现扭亏为盈。

从行业标杆到被迫转身

2023年2月之前,华兴资本的成长轨迹与包凡的个人传奇高度重叠。

这位被誉为“并购之王”的创始人,曾凭借着对新经济趋势的精准判断和超强资源整合能力一手将华兴从初创投行打造成行业标杆。

滴滴与快的合并、美团点评“联姻”、58同城并购赶集网,这三笔重塑中国互联网格局的交易均由包凡主导。

京东美股IPO、奇虎360回归、拼多多上市等资本市场中的里程碑事件,华兴从未缺席。

巅峰时期,包凡的社交动态甚至能搅动一二级市场波动,那个时候,“华兴即包凡”的标签深入人心。

转折始于2023年2月的“失联公告”,包凡配合调查的消息传出后,高度依赖创始人个人资源的华兴瞬间陷入危机。

彼时,投资者出现恐慌情绪,开始抛售股票,华兴资本停牌前股价暴跌超40%;LP信心崩塌,新经济四期基金被迫终止募资;业务端失去核心谈判力,多个并购项目搁置。

2022-2024年,华兴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超过5亿元,2024年9月复牌首日股价再下跌66%,市值从45亿港元缩水至15.69亿港元......“个人依赖症”的弊端暴露无遗。

资本市场没有轻易放弃可言,真正的破局始于2024年的管理层重构。

2024年2月,包凡辞任所有职务;同年10月,许彦清接任董事会主席,跟随华兴17年的王力行则出任CEO。

后来,公司发布公告明确“包凡不再参与日常管理”,彻底切断了市场对“创始人回归救场”的幻想。

这场被迫转身的“战局”虽布满阵痛,却为华兴摆脱个人依赖扫清了障碍。

用“业务重构” 为自身造血

华兴资本耗时两年实现了盈利,其核心路径是通过业务赛道、能力内核以及运营模式重构,剥离对创始人资源的依赖,建立起基于组织能力的盈利体系。

1. 从“互联网舒适区”到“硬科技深水区”

“包凡时代”,华兴的业务重心集中在成熟互联网企业的并购与IPO,这类业务依赖人脉资源而非产业研究。

转型过程中,华兴果断砍停低效的传统互联网投行业务,将资源向硬科技、医疗健康、Web3 等需要组织化研究能力的赛道倾斜。

在投资管理业务上,团队建立了覆盖AI、先进制造、数字资产的产业研究团队,2024-2025年新增投资项目中,硬科技类占比从2022年的28%提升至65%。

2025年上半年,其投资管理业务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81%,贡献总营收的52%,其中Circle(数字资产)、威高血净(医疗)、找钢网(产业互联网)等项目的退出收益占比超70%,彻底摆脱了对互联网赛道的依赖。

在投行业务上,华兴避开低迷的互联网并购市场,聚焦硬科技企业的私募融资与资本化服务。

2025年上半年,尽管全市场私募股权交易金额同比下降18%,但华兴通过产业研究匹配资源,协助智谱AI、硅基流动等12家硬科技企业完成了融资,交易金额同比增长74.6%,实现投行收入7000万元。

2. 能力内核的重构

过去,华兴的核心能力是找项目、做交易,转型后,其将能力内核转向“退出兑现”与“投后赋能”,这两种能力均需组织化体系支撑,而非个人能力可替代。

在退出端,华兴建立了行业周期预判和退出窗口把控的标准化机制。通过宏观研究团队跟踪资本市场节奏,投后团队提前1-2年规划项目退出路径。

2024-2025年上半年,累计实现项目退出金额45亿元,11支主基金中5支 DPI突破100%,意味着这些基金已向LP返还全部本金并产生收益,附带权益从2023年的0.8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5亿元,成为盈利的核心来源。

3. 证券业务,向数字化突围

华兴证券曾长期依赖机构交易通道,利润微薄。

2024年起,王力行主导其转向零售财富管理,推出“多多金APP”,聚焦 ETF、家族信托等轻资产业务。

截至2025年6月末,APP注册用户增长26%,开户数增长35%,零售经纪收入同比暴涨110%。上半年证券业务实现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25%,首次实现规模化盈利。

盈利之外的远虑

华兴资本用6500万净利润证明了自己,但这份成绩单背后仍有两大挑战待解。

其一是隐形资产的兑现风险。截至2025年6月末,华兴累计未实现附带权益达19亿元,这部分收益依赖未来项目退出。

当前硬科技、Web3赛道的IPO节奏存在不确定性,若退出窗口收紧未兑现收益可能缩水,盈利持续性仍需观察。

另一个则是新赛道的壁垒构建。2025年6月,华兴资本宣布投入1亿美元进军数字资产领域,8月承销Web3基金C1 Fund美股IPO、与YZi Labs达成合作,但该领域监管政策尚未明确,且面临红杉、高瓴等头部机构竞争,能否复制互联网时代的成功现在仍然未知。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华兴用盈利证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应锚定于某个人的光环,而应扎根于组织体系与业务壁垒。

如今,华兴资本创始人的故事已成过往,公司的未来要继续依靠业务实力说话。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谨慎辨别。)

来源:明见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