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1年,14岁的蒋介石在家人的安排下,娶了19岁的毛福梅。毛家在岩头也是有名望的家族,可她从小缠足,不识字。而蒋介石在县城接触了新思想,打从心里就把这桩包办婚姻当成了束缚自己的枷锁。
毛福梅:一段被时代与命运裹挟的人生
蒋介石日记曝其与发妻不和 为离婚差点出家
1901年,14岁的蒋介石在家人的安排下,娶了19岁的毛福梅。毛家在岩头也是有名望的家族,可她从小缠足,不识字。而蒋介石在县城接触了新思想,打从心里就把这桩包办婚姻当成了束缚自己的枷锁。
婚礼当天,蒋介石不像个新郎官,反倒混在一群小孩子堆里抢爆竹蒂头。奉化当地有句谚语:“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花轿里的毛福梅听到外面的哄笑声,眼泪止不住地流,把红盖头都浸湿了。到了洞房夜,更荒唐的事发生了,蒋介石竟然钻进母亲王采玉的被窝,躲开了新娘。最后还是王采玉拿着藤条,才把他赶到婚房里。
1906年的一天,蒋介石突然一脚朝毛福梅踢去。这一脚下去,毛福梅立刻捂着肚子倒在地上,不停地哀声哭泣。蒋母王采玉见状,气得火冒三丈,大骂儿子,赶忙让人去请郎中。她气得拿起藤条就往蒋介石身上抽,边抽边骂:“你这个畜生!这可是你的亲骨肉啊!”可等郎中赶到时,胎儿已经没了气息。乡邻们知道后都很气愤,纷纷抄起扁担说要去报官。王采玉却拄着拐杖堵住院门,大声说:“这是蒋家自家的事儿,轮不到你们外人插手!”说完,她转身揪着儿子的耳朵吼道:“要是不给我留个孙子,你就别想出这个门!”
流产事件过去三年,1909年春天,蒋家卧房终于传来婴儿的啼哭声,蒋经国出生了。接生婆抱着血淋淋的婴儿来报喜,刚生完孩子虚脱的毛福梅嘴角才露出一点笑意,就听到丈夫在厢房收拾行李。原来是陈其美从上海来信,召唤蒋介石去参加革命。这次王采玉没有阻拦,她抱着孙子,对着儿媳叹息:“能留住人的身,可留不住人的心啊。”
蒋介石到了上海滩,被那里的灯红酒绿迷了眼。1911年,他在堂子里听评弹,姚冶诚唱《黛玉葬花》时泪眼汪汪的样子,让他着了魔,直接把人带回溪口,还拍着桌子喊要休妻。毛福梅搂着两岁的经国,向婆婆跪地哀求。王采玉拿起顶门杠横在厅堂,大声说:“蒋家祠堂只认毛氏做主位!”最后姚冶诚只能在镇外租房子,当了外室,逢年过节才来磕头。毛福梅按照老规矩给姚冶诚红包,心里想着“纳妾不破家”的老话。
1921年,王采玉刚去世,蒋介石就领着穿着学生装的陈洁如回到家乡。陈洁如会说英文,还会打字。毛福梅只能躲在灶房,给陈洁如煮桂圆茶,砂锅里还煨着给丈夫补身体的羊绒衫。族里长辈知道后,说要开祠堂动用家法。蒋介石却掏出手枪拍在供桌上,说:“革命将领的婚事,轮不到你们这些老古董管!”
1927年,为了能娶宋美龄,蒋介石得答应宋家“断绝以前的缘分”的条件。当《申报》刊登《蒋中正家事启事》时,毛福梅拿着报纸在佛堂跪了一整晚。离婚书送到丰镐房那天,毛福梅咬着嘴唇按了手印,血和印泥混在一起,把纸张都浸透了。后来乡人看到,蒋宋回到溪口时,毛福梅还是会在清早蒸好芋艿糕,托长工悄悄送过去。宋美龄回赠的苏州缎子里夹了张字条,写着:“大姐持家辛苦。”
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来,收到母亲的最后一封电报,上面写着:“见宋夫人要喊姆妈。”他回到丰镐房,看到梁上挂着自己小时候戴的虎头帽,磨破的地方母亲都一针一线补了又补。
两年后,日本飞机轰炸溪口,毛福梅为了锁房门又折返回去,结果被倒塌的院墙埋在下面。蒋经国扒出母亲血肉模糊的遗体,流着泪写下“以血洗血”。她的墓碑上刻着“显妣毛太君之墓”,本应有的“蒋”字最后被抹去了。十一年后重修族谱,毛福梅成了“蒋母王氏义女”,连名分都是借的。
主要信源:(环球网——蒋介石日记曝其与发妻不和 为离婚差点出家(图);新华网——《浙江奉化蒋氏故居保护利用纪实》)
来源:欣欣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