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偶尔的机会,你能够真正和病人成为朋友,走进他内心的世界,了解他的生命历程,你才可能被他的人生所吸引、所震撼,引发出对社会、对生命、对人生更多的理解和思考。”
9.01 day74
9月了还是酷热,每天都36°。
“前一次,他不想死却必须死,因为死能证明他的清白。
这一次,他不想死却只能死,因为‘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属于他的过程结束了’。
……
因为是肿瘤科医生,所以有了许多面对死亡的机会。
在对死者尊重、同情和无奈的同时,也常常会表现出一种‘职业麻木’。
那时,‘死亡’只是一个过程的结束,医生所尽的只是职业的责任。
偶尔的机会,你能够真正和病人成为朋友,走进他内心的世界,了解他的生命历程,你才可能被他的人生所吸引、所震撼,引发出对社会、对生命、对人生更多的理解和思考。”
“在30多岁的时候,老齐突然出现气急、乏力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被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从此就与医院结下了缘,反复在医院住院治疗。
在我到医院前十几年起,他就已经是医院的常住患者,基本不能出院回家。
每天早上查房前,老齐就已经静静地坐在床上,等候医生查房,从不多言,也不说哪里不舒服,问到病情时就轻轻地回答。
后来与老齐渐渐熟悉后,他才告诉我,自发病以来,由于心衰、血压低,每天都经受头晕的困扰,而且根本没有办法平卧,病情稳定时,晚上是整宿整宿地坐在床上直到天亮,实在困了就身体前倾打个盹,白天就在床边坐坐。
……
几十年来,好多比他发病晚得多、年纪也小得多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已相继去世。
而老齐则经历了很多经治医生,好几任科主任,看着有的医生从青壮年干到了退休,有的医生自己也生病离开了人世。
老齐也经历了心衰的治疗(方案)变迁,每一位经治医生都竭尽全力地缓解他的病情、延长他的生命。
老齐走后,我很惆怅,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更像是一位老朋友走了。
他在时,我经常去看他。
即使有再多的烦心事,当看到他,看到他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整理得干干净净的床,看到他的植物,我的心就会沉寂下来。
身患重病的老齐尚如此热爱生命,我们健康人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又是八年过去了,我偶尔还会想起老齐,就像想起一位老朋友。”
还记得林医生经历的第一场死亡吗?就是30多岁的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
这个患者之所以能活那么久,首先是不用担心医疗费用,其次是他的乐观精神和情绪控制力(可能跟曾经从事的飞行员情绪有关),最后就是家庭的支持了。
8.6-9.1,《死亡如此多情》终于终本了。71个生命谢幕的记录,语言平实而有力量。
“《中国医学论坛报》和“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能够联手采访百余位医生,让他们亲口讲述在临床经历的临终事件,是一次带有创新意味的尝试。
作为“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专家的一员,我知道他们在成立的近7年间(到现在快20年了,此书2013年出版),始终致力于让更多人知道,在临终放弃过度抢救,是一种权利,需要被认识和维护,人们可以通过填写“生前预嘱”最终实现符合个人意愿的有尊严的死亡。”——跋,胡定旭
买了这本书两年多,一直没有机缘看,没想到这却是我骨折读书季最好的一本书。
林医生一直以来修炼生死观,逐渐地提倡30岁列遗愿清单,以快乐为人生之本,以心灵宁静为人生意义自洽。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唯有我们自己的心境,是完全能够自己把握和影响的。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与诸君共勉!
9.02 day75
忙了一整天,晚上回来犒劳一下自己,收拾心情明天等着看阅兵。
来源:林医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