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定在9月3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22:59 1

摘要:每年9月3日,是中国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许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日本天皇不是在8月15日就宣布投降了吗?为什么我们要选择9月3日作为纪念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民族考量。

抗日战争胜利

8 0 周年

每年9月3日,是中国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许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日本天皇不是在8月15日就宣布投降了吗?为什么我们要选择9月3日作为纪念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民族考量。

8月15日:未曾承认失败的“终战”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这份诏书通篇未提“投降”二字,仅称“为保全国体停止战斗”。

诏书用“终战”代替“投降”,不承认侵略罪行,反而将自己包装成“亚洲解放者”,甚至试图篡改时间线,将侵华战争起点从1931年拖到1941年,从历史上抹去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

更严峻的是,诏书发布后,日军在东北、缅甸等地仍在抵抗。在东北,苏联红军与日本关东军的战斗持续到了8月底。甚至还有像小野田宽郎这样的日本兵,抱着“没接到命令就不投降”的歪理,躲在东南亚丛林中打游击直到1974年才投降。

9月2日:法律意义上的投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和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签署了投降书。

投降书明确宣布:“日本帝国大本营与所有之日本国军队以及日本国支配下任何地带之一切军队,对同盟国无条件投降”。这份投降书共八条,完全明确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法律事实。

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代表中国战区签署了接受日本投降的文件。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国际法意义的时刻,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9月3日:中国人民的胜利日

日本9月2日签署投降书,消息传到中国时已是9月3日。1945年的这一天,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3天,并从1946年起将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1951年8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通告,正式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通告明确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查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历史叙事权:不容忽视的较量

选择9月3日而非8月15日或9月2日,背后还有着深刻的历史叙事权考量。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时,也曾发生过类似情况。德国5月7日先在兰斯向英美投降,但斯大林坚持要求5月8日在柏林重签,以彰显苏联的决定性贡献和主导地位。

同样,9月2日在美军“密苏里号”上的签字仪式,虽然法律上有效,但若选择这天,就等于承认胜利是“美国主导”。而实际上,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部分陆军兵力,付出了3500万伤亡的巨大代价。

中国选择9月3日,是在告诉世界:我们是抗日的主力,我们自己定义自己的历史。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欧美国家在二战叙事中,常常强调诺曼底登陆,轻描淡写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对中国战场更是只字不提,仿佛日本是被原子弹砸醒的,而不是被中国正面战场拖垮的。

历史记忆的抉择,民族尊严的宣言

历史记忆的抉择,民族尊严的宣言

今天,我们选择9月3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不仅是纪念胜利,更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正是为了正本清源,告诉世人二战的胜利不是别人“赏赐”的,而是中国人民用鲜血换来的。

每一次对胜利的纪念,都是对和平的珍视;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在这个日子里,我们应当缅怀为抗战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铭记历史的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保持清醒,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来源:时光漫游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