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面对面】“花蚊子”带来的不只是痒:警惕基孔肯雅热的关节之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22:55 1

摘要:在2025年7月广东省佛山市报告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之后,又一种由蚊子叮咬传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经白纹伊蚊(即我们常说的“花蚊子”)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痛。“基孔肯雅”(c

在2025年7月广东省佛山市报告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之后,又一种由蚊子叮咬传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经白纹伊蚊(即我们常说的“花蚊子”)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痛。“基孔肯雅”(chikungunya)一词源自金孔德语(Kimakonde)的动词词根kungunyala,意为“弯曲起来的东西”、“变得扭曲”或“弯腰行走”。截至2025年8月,全球已有110余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疫情。

该疾病通常具有自限性,但严重的多关节痛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且与登革热不同的是,基孔肯雅热引起关节疼痛的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是其最典型的标志。

为什么被蚊子咬一口,关节会遭殃?这背后是一场病毒入侵引发的体内“免疫大战”。

病毒“精准导航”,直击关节。基孔肯雅病毒进入人体后,并不安分地待在血液里。它们像拥有“精准导航”一样,会特异性靶向并入侵关节内的滑膜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并在其中大量复制,直接破坏细胞结构,拉响了疾病的“第一声警报”

免疫系统“重拳出击”,误伤友军。面对病毒的入侵,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会立刻调兵遣将,派遣大量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并释放名为“炎症因子”的化学武器(如IL-6、TNF-α),奔赴关节这个“主战场”去围剿病毒。这本是正常的防御反应,但问题在于,这场战斗有时过于激烈,免疫系统为了消灭病毒而“杀红了眼”,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伤及了关节周围的健康组织。这种剧烈的炎症反应导致了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如同一场发生在关节内的“微型风暴”。

对于大多数患者,急性症状几周内会消退。但30-40%患者会发展为慢性阶段,关节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这又是为何?

病毒“潜伏”,疼痛缠绵。目前的研究认为,一些“狡猾”的病毒或其残留的RNA碎片,能够巧妙地躲藏在关节组织的深层细胞(如巨噬细胞)中。它们虽然不再兴风作浪,但其存在本身就像一种持续的“挑衅”,让免疫系统始终处于低度的“戒备状态”,导致慢性炎症无法完全消退,疼痛因此迁延不愈。此外,也有研究认为,病毒感染可能混淆了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导致其错误地攻击自身关节组织,即引发自身免疫反应,这也是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之一。

如何应对?预防远胜于治疗

目前,全球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支持治疗为主。

因此,应对基孔肯雅热,最关键、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永远是预防:防蚊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如每周检查并清理家中及周围的积水(花盆托盘、水生植物、废弃容器等),杜绝蚊子繁殖。做好个人防护,如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外出时,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涂抹含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 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的爱国卫生运动,配合政府的统一蚊媒防控工作。

基孔肯雅热虽通常不致命,但其带来的长期关节疼痛足以严重降低生活质量,成为一种“不致命的躯体禁锢”。了解其知识,认清其风险,尤其是做好防蚊灭蚊这件“小事”,是我们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其害的最坚实盾牌。这个夏天,让我们从清理一盆积水做起,远离蚊媒疾病,享受健康无忧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hikungunya Fact Shee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ikungunya

[2] Ross R W. The Newala epidemic. III. The virus: isolation, pathogenic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hip to the epidemic [J]. J Hyg (Lond),1956, 54(2): 177-191.

[3]杨子峰,洪文昕,谭行华,等. 基孔肯雅热流行特征及诊疗研究进展[J]. 中华医学杂志, 2025,105(00):1-5.

[4]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S]. 2025.

[5] Schilte, C., et al. Chikungunya Virus-Associated Long-Term Arthralgia: A 36-Month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PLoS Negl Trop Dis, 2013,7(3): e2137.

[6] Suhrbier A, Mahalingam S. The immunobiology of viral arthritides. Pharmacol Ther. 2009,124(3):301-8.

[7] Riswari S F, Ma'roef C N, Djauhari H, et al. Study of viremic profile in febrile specimens of

chikungunya in Bandung, Indonesia[J]. J Clin Virol, 2016, 74: 61-65.

[8] Hoarau, J.J., et al. Persistent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infection by Chikungunya arthritogenic alphavirus in spite of a robust host immune response.J Immunol,2010, 184(10): 5914-27.

[9] Ng LFP. Immunopathology of Chikungunya Virus Infect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Patients and Animal Models. Annu Rev Virol. 2017,4(1):413-427.

撰稿:综合信息管理科 徐兴兴

来源:阿曼科学大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