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医学科普写作的新处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11:23 1

摘要:原创 杨秉辉 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将科学的知识普及给非专业的人员,谓之“科普”。写成文章载于报刊、印成书籍、发于自媒体;绘成图画、制成绘本、音频、视频;组织演讲、开办展览、拍摄科教电影等等皆可成为科普的形式。不过无任何种传播形式,其基础乃是文稿的创作。医学科普文

原创 杨秉辉 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将科学的知识普及给非专业的人员,谓之“科普”。写成文章载于报刊、印成书籍、发于自媒体;绘成图画、制成绘本、音频、视频;组织演讲、开办展览、拍摄科教电影等等皆可成为科普的形式。不过无任何种传播形式,其基础乃是文稿的创作。医学科普文稿的写作,打从有医学科普之事开始,皆由医学专业人员从事,或由传媒人员釆访医学人士后编写,以保障其内容之科学性。不意近年人工智能横空出世,竟亦有撰写医学科普文稿之能力。今年问世之Deep Seek表现似乎更佳,给予命题与要求,瞬间能成文,如操作人员给予的要求具体、明确,则其文之科学性与通俗性等大致尚能符合要求。人工智能能有此作为自然是好事,医学专业人员、科普传媒人士可以腾出手来,为人类的健康做更多的有益之事。至于有说人工智能将能代替医生,或许也能代替传媒人员的工作,使彼等失业,则又当作别论。即以医学科普写作之事而言,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故尔人工智能十分缜密,条条块块不致遗漏,此点或可胜于人,至少必定胜于“马大哈”之人。不过医学科普的职能不仅仅是将晦涩难懂的医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也不仅仅在于能网罗相关内容,不致挂一漏万。医学科普应有特定的、适应于受众的温度,即需使读者不仅能入目、入脑,还需入心,入目愿看、入脑能记、入心则是赞同。有了“知”与“信”,才会有“行”、即行动,才能达到医学科普的目的。人工智能能够写文章,据说作家们全不介意,因为好的文章是要扣人心弦、或是振聋发聩的,而不是简单的词藻堆砌。同样,人工智能“医生”或许能够代替真人医生给人看病,不过这对医生们的压力似乎也不大,因为医生们知道病人除了需要一张药方之外,还需要人文的关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便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人工智能、至少现阶段的人工智能看来还难以完全做到。人工智能的出现给医学科普创作带来了新的处境,医学知识浩如烟海,而且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医学科普作者确实可选择其中科学性、实用性强的部分内容交代给人工智能写出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不过,诚如卞毓麟先生所提倡“元科普”的深意,医学科学工作者、临床医师更应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工作经验、心得体会之类写成医学科普文章,或写入科普文章之中,才能使医学科普有创造、有新意、有温度,而不是仅囿于书本知识“翻译”或医学文献汇集式的科普。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将使医学科普的形式更加丰富,更应该使医学科普的内容不断深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增进民众健康的大目标。作者与公众号简介本文作者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院长、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因肝癌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本公众号名为:“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主要发表作者本人原创之医学科普作品及小说、游记、随笔、图画等文艺作品,敬请关注,欢迎批评指正。原标题:《人工智能:医学科普写作的新处境》

来源:科学吐槽大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