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以文化志愿服务为纽带,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22:52 1

摘要:近年来,石景山区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契机,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活动,不断壮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完善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有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充分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成为培育文化志愿服务的 “前沿阵地”。通过建

近年来,石景山区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契机,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活动,不断壮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完善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有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充分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成为培育文化志愿服务的 “前沿阵地”。通过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记录等全流程管理机制,不断吸纳辖区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让文化志愿服务力量在基层不断扎根生长。

八角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联盟聚才+精准活动,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

八角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志愿者服务落日音乐会

八角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组建文化志愿服务联盟,打造特色品牌,以“志愿北京”平台、微信公众号、居民粉丝群等方式招募,构建起文化服务体系与社区熟人圈,吸纳众多有特长的志愿者。八角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依据内容、需求及志愿者特色定向安排,精准组织活动,让志愿者各展所长。通过 “学雷锋志愿者项目”“落日音乐会” 等特色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们在艺术熏陶与服务乐趣中传递文化温度,也以现场参与的直观形式,吸引了更多辖区居民主动加入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让 “服务者” 与 “参与者” 的身份在互动中自然转化,形成良性循环。未来八角街道将继续打造特色服务、丰富活动,让更多志愿者“助己助人”,推动辖区文化工作发展。

八宝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志愿者+”模式,让文化服务浸润民生

八宝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志愿者在八宝山街道图书分馆内整理书架

八宝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以志愿服务队为依托创新“志愿者+”模式。通过组织文化志愿者走出活动中心、走进辖区养老院,为老人们送上精彩文艺演出,用艺术传递温暖与关怀,让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欢声笑语中传递;同时,以学雷锋主题活动为载体,组织志愿者走进街道图书分馆,开展图书分类、整理及修复等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弘扬雷锋精神,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这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延伸了服务范围,践行了志愿服务精神,通过文艺赋能引导辖区居民了解、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与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既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精神需求,又激活了基层文化创新活力,为书写志愿服务新篇章注入了强劲动能。

古城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三大创新举措,为文化志愿服务注入新活力

古城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的志愿者正在帮助居民借阅图书

古城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以三大创新举措为志愿服务注入新活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社区环境优化双提升。一是在活动形式上,打破传统模式,打造“实践+学习+行动”闭环体系,在图书志愿服务中,专业人员通过系统指导,帮助小志愿者掌握图书分类、整理等实用技能,引导他们从被动参与服务转向主动探索学习;二是培训机制采用“案例教学+场景模拟”沉浸式方法,通过真实案例分析、现场演示沟通技巧、模拟突发状况等方式,将知识生动传递,有效提升志愿者服务专业度和应变能力,保障服务质量;三是宣传动员中,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以小志愿者们带动家庭成员、周边居民自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志愿—居民”互动参与的良性循环。未来,古城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将持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为居民提供更多实践平台,让志愿服务精神在古城持续发光发热。

广宁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激励居民参与热情,擦亮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广宁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志愿者服务2025北京文化志愿者“雷锋日”主题活动

广宁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自2023年成立文化志愿服务队以来,通过完善制度,整合人力资源、场地资源和文化资源,成功打造了一个公益性、规范性、专业化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团队吸纳了300余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文化宣传与教育,公益性文艺演出,文化志愿服务进社区、进校园等多场特色活动。同时,广宁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创新推出志愿服务一条街“积分兑换”机制,联合辖区志愿商户以商铺物品积分兑换的形式激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传递了区域文化的魅力和公益情怀,还架起了居民、学生与艺术文化的联系,推动了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未来,广宁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将继续深化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活动形式,进一步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金顶街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志愿+便民”,打造文化惠民新格局

金顶街街道综合文化中心驼铃古道志愿讲解团为游客讲解驼铃古道历史

金顶街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深化“聚才汇智”战略,构建“文化志愿服务+便民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开展“智能手机大讲堂”“安全知识大讲堂”等活动,为老年群体培训智能设备使用,涵盖微信操作等实用内容;通过案例剖析等形式开展安全讲座,提升应急能力;依托“模式口驼铃古道志愿讲解团”等,结合节庆推出“文化+旅游”特色服务,形成“月月有服务、季季有亮点”的文化惠民格局,切实增强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老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志愿服务三维发力,共筑基层治理新路径

老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志愿者正在开展公益心理健康科普

老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志愿服务队创新打造“益同行”一老一小志愿服务品牌,通过“三个维度”创新实践探索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新路径。一是双阵地服务网络激活社区细胞。在图书馆设置“银龄图书管家”和“小小图书管理员”岗位,在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设立文化志愿服务岗常态化开展文明引导等服务,形成“老少携手、共建共享”特色模式。二是推动家、校、社联动培育治理新生代。推出“亲子志愿日”活动,组织青少年家庭参与社区事务,发动百余家庭参与,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三是实施“文化参与者转化计划”,引进高校资源组建大学生志愿团队提供文化辅导解决居民实际需求,建立“志愿者建言家”收集治理建议。老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志愿服务队不仅让 “一老一小” 在志愿服务中实现双向赋能,更以点带面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多元活力。

鲁谷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小小主理人”以文化志愿点亮书香社区

鲁谷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志愿者帮助小朋友参与活动

鲁谷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开展小小主理人图书志愿服务活动,吸引在地青少年踊跃参与。活动通过培训、实践与互动,将志愿服务从 “概念” 转化为 “能力”,既弘扬志愿精神,又营造社区书香氛围,获居民好评。活动中,青少年系统学习图书分类、上架整理及借阅服务全流程技能,通过特殊群体关怀训练深化对志愿服务内涵的理解。活动打破传统模式,引导青少年以创意赋能社区,以 “筑基 — 筑梦 — 共享” 为逻辑推进,助力青少年志愿者从 “小白” 成长为 “小小主理人”,显著提升社区图书管理效率,“鲁谷理想 +” 也成为他们心中的文化地标。未来,鲁谷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将持续深化 “阅读 +” 模式,推动志愿服务与文化建设融合,助力打造更具人文关怀的幸福鲁谷。

苹果园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文化+服务”以小志愿撬动大民生

苹果园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志愿者服务日常培训活动

苹果园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志愿服务队以“文化赋能志愿,志愿温暖民生”为理念,创新形式、整合资源、精准服务,将志愿服务与文化传承、民生需求深度融合,让志愿精神落地生根。团队突破传统单一模式,构建“文化+服务”双轮驱动体系。开展传统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居民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文化传承我践行”志愿讲解等,让文化传承与志愿奉献同频共振。针对老年群体,策划重阳节敬老爱老志愿服务,让精彩的文艺演出走进社区、敬老院,歌声与笑声交织成动人的民生乐章,让志愿服务成为连接民心的纽带。如今,苹果园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志愿服务成区域特色品牌,筑牢社区文化根基,以“小服务”撬动“大民生”,为基层治理注入持久力量。

五里坨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红纽扣军嫂志愿队,以文化志愿服务彰显初心担当

五里坨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志愿者走进西山机械厂社区

五里坨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红纽扣军嫂志愿服务队于2020年1月成立,成员主要为军嫂、军属和退役军人。近年来,团队先后参与文化宣传、文化惠民、送戏进山村、服务冬奥、文明引导、就业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用朴实付出彰显“红色娘子军”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怀。军民联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发挥军嫂志愿者带头作用,举办“传承雷锋精神军地联手共建”等学雷锋便民服务实践活动,开展“新时代雷锋精神故事会”、反诈骗宣传文化市集、“坨里+”系列文化活动等,以文化传递主流价值、凝聚人心,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为基层治理增添活力。该服务队先后获“首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感动社会民政榜样”等多项荣誉,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300余次。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