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仁金紫仙道观中,有一块明成祖御赐的“皇极圣坛”牌匾和一方印章。据说主要是为设坛纪念、祭祀炎帝神农而为。如果说安仁金紫仙道观“皇极圣坛”之“皇”,远指祭祀神农炎帝,那么近指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究其原因或追根溯源,不得不从中国的道教说起。因为“
朱皇御赐匾章,祭祀炎帝神农
刘知生
在安仁金紫仙道观中,有一块明成祖御赐的“皇极圣坛”牌匾和一方印章。据说主要是为设坛纪念、祭祀炎帝神农而为。如果说安仁金紫仙道观“皇极圣坛”之“皇”,远指祭祀神农炎帝,那么近指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究其原因或追根溯源,不得不从中国的道教说起。因为“皇极圣坛”,既有“紫气东来”、“道炁长存”之义,又有皇家祭坛、神奇宝地,还有明成祖朱棣御赐之名。更与古代神农末代炎帝在安仁的传奇经历,以及后人在炎帝陵置设坛场祭祀神农等历史相关。
一、明成祖御赐金紫仙道观匾章
所谓金紫仙之“仙”,本是中国道教的说法,是中华民族本土宗教道教修练的目标,原本就叫金紫山。正所谓“仙风道骨”。道骨自有道源,这道源就是炎帝精神。
1、“高道”刘渊然寻访金紫仙
据《明史·方伎列传》记载,刘渊然(1351-1432年),“赣县人。幼为祥符宫道士,颇能呼召风雷。洪武二十六年,太祖闻其名,召至,赐号高道,馆朝天宫。永乐中,从至北京。仁宗立,赐号长春真人,给二品印诰,与正一真人等。宣德初,进大真人。七年乞归朝天宫,御制山水图歌赐之。卒年八十二,阅七日入殓,端坐如生。渊然有道术,为人清静自守,故为累朝所礼。”
1303年(洪武二十六年),刘渊然应朱元璋之慕要求被召至京城,赐号“高道”,并命刘渊然在朝天宫设馆。明成祖即位,迁都北京,刘渊然也于1413-1414年随往北京。之后被封为左正一。后来因与朝中公卿大夫相处被贬谪至江西龙虎山,再由江西龙虎山去往云南龙泉观住了三年。途经炎帝御祭古道到湖南炎帝陵和安仁金紫山道观。
2、金紫仙莲花井与太真泉、神农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江西龙虎山道教(正一教)宗师张正常委派高道刘渊然等,追寻张三丰长生不老,云游四方的仙道足迹来到湖南神农炎帝仙逝之处,发现金紫仙道观后山有一口山泉,当地叫做莲花井,又名神农泉。
该井泉极似明朝皇宫永寿宫之太乙泉。于是高道刘渊然就在此泉井边树碑命名为“太真泉”,据说就是仿效武当山玄武殿的甘露井,又叫太乙真人井。其意就像道教太乙真人一样,法力无边,解人困厄,助人疗疾。而太乙、太真泉疗病正是继承上古神农炎帝择草采药疗疾“药湖”为民除灾解厄的功效、初衷和宿愿。加之太真泉山脚下就是炎帝陵,而太真泉所处的金紫山就像炎帝祭坛一般,高耸炎帝陵的南面。
3、高道奏请仿宋题额,朱棣御赐“皇极圣坛”
上古神话讲述的是历史,秦汉神话讲述的是哲学,而元明神话讲述的则是宗教。在元明之时,民间不乏关于山川神灵的传说与祭拜,有些甚至是国家祭典中所列有的。《明史·礼志》言:“古无太岁、月将坛宇之制,明始重其祭。增云师于风师之次,亦自明始。”更有趣的是元明两朝国号的取名依据。明之所以取名“明”,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是依靠“光明教”起家的。从这种命名方式也可以看出其神秘的宗教意味。
于是高道刘渊然奏请皇帝朱棣,仿效宋朝皇帝为神农治水大臣灵山侯祭祀庙(衡东草市镇)御赐“胜极湘南”四字题额一样,为安仁金紫仙道观御题“皇极圣坛”四字牌匾。
高道刘渊然还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奏请从安仁划出高壕(今豪山)地作为茶陵卫的屯耕地和神农祭祀坛场之用,《茶陵县志》有载。因为神农逝于湖南安仁与炎陵县交界处金紫仙北麓的螺蛳寨断肠坡,最终葬于附近的鹿原陂。
炎帝陵正前方海拔高达1433米的最高峰金紫仙,金紫仙(山)位于炎帝陵朱雀位,成为其南方朱雀位的护陵神山,也是鹿原陂炎帝陵天然的祭祀圣坛,既可高台祭祀天地,又能向陵祭祀神农。
根据中华文化阴阳五行堪舆学观念:风水宝地必具四象成立,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炎帝陵正前是金紫仙,朱雀当前,朱雀者,凤凰也。无独有偶,南岳衡山的标志正是“朱雀”图腾,从而佐证金紫仙是南岳山之首山,是炎帝陵的守护神。汉代在鹿原陂建造了炎帝庙,奉祀炎帝,唐代继为奉祀,宋代祀像以礼。
二、朱棣御赐匾章的因由和目的
在安仁县与炎陵县交界的金紫仙(山)静虚道观里,其厅堂上方正中悬挂着一块“皇极圣坛”牌匾,据说这是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所御赐。其明面上的目的主要有——
1、设坛祭祀炎帝神农
为了告慰、祭祀炎帝神农,以表对先皇圣帝的崇敬之心,就像秦始皇、汉武帝在功成身耀时登泰山封禅一样,祈求炎帝神农保佑自己迁都北京后国泰民安。为此,鉴于炎帝陵祭祀坛场太小窄,于是还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从安仁划出高壕(今豪山)地作为茶陵卫的屯耕地和坛场祭祀地。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上任伊始,就派员寻访炎帝墓,寻得后于洪武四年(1371),遣官国史院编修雷燧致祭:“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烝民主,神功圣德,垂泽于今。朕典百神之祀,考君陵墓(炎帝陵)在此,然相去历年久远。朕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心,奈秉性之独愚,时有今古,民俗亦异。仰惟神圣,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尚祈鉴纳。”
2、尽孝以尊父皇:朱帝祭陵,继天立极
(1 )《建国诏书》
所谓“继天立极”就是指朱元璋1368年1 月23日在金陵建国时下达的《建国诏书》:“臣朱元璋,叩告天穹日月山川,以及历代皇祖之陵寝:自宋运告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主中原百余年,今运也终。惟臣上承天运,下顺臣民,驱除年患,勘定南北枭雄,于正月十四日,设祭紫金山巅,昭告天地皇衹,立国大明,建元洪武。”明确揭示其祭祀炎帝神农等先祖的重大意义。
其中“叩告天穹、日月、山川,以及历代皇祖之灵寝”一句中,“灵寝”就包括炎帝灵寝,“山川”亦应包括炎帝陵南面天然祭坛的“金紫山”,而且“金紫山”与朱元璋建立明朝在金陵(今南京)设坛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及历代皇祖之“紫金山”,只是“紫金”与“金紫”两字的顺序差别而已。“紫金山”原是炎帝及炎族共工后裔在冀州之远古氏族历史迁徙记忆,移植到湘东南的炎陵(酃县)、安仁附近,名曰“金紫山”。
而且朱元璋在登基时手捧13粒米,还曾在考试院用三筐稻谷考贡士。据说其原因有二,一是自己曾在小时侯13岁时候要饭差点饿死,故以此特别提醒人们珍惜粮食。二是感恩和纪念炎帝神农发明农耕和发现嘉禾稻米,大济天下苍生。而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说,也有暗中祈祷父皇明太祖朱元璋在天之灵不要责怪“靖难夺位”之罪,同时还有大扬皇恩,以粉饰太平之嫌。
(2 )朱明父子“继天立极”故事
所谓“继天立极”,第二是指朱元璋建立明朝对于中国历史的伟大功绩。这里还存在一个明朝天字第一号烂尾工程的故事。话说朱棣“金陵靖难”赶走侄子朱允炆夺取帝位后,为了表达对父亲朱元璋的孝道、孝心,在金陵(南京)附近下令开凿世界上最大的“丰功碑”,以纪念朱元璋对中国历史的丰功伟绩。
而且碑头、碑身、碑座、碑帽均已基本就绪凿好,就差脱离山体运到金陵。此时据说听信一个同姓同名异字朱隶道士的劝告:君属鼠,既已迁都燕京(北京),再将最大的“丰功碑”予属龙尔父一人竖于金陵墓前,恐将影响“燕京皇位”。应该象属龙人那般大气,高瞻远瞩,不如编辑一部大书,扬万千圣贤文武之名,然后遍祭天下历代圣祖皇帝,才能“皇极圣恩”普降中华大地。于是下令停工,结果远在湖南酃县的炎帝陵南方天然祭坛——金紫仙静虚观也被御赐一块“皇极圣坛”的牌匾和印章,由高道刘渊然颁授传达,算是无意中沾上了“皇恩”,同时下令编辑了《永乐大典》。
3、仿效宋帝题额衡山灵山庙
朱棣迁都燕都北京后。高道刘渊然奏请皇帝明成祖朱棣,仿效南宋朝皇帝为神农治水大臣灵山侯祭祀庙(衡东草市镇)御赐“胜极湘南”四字题额一样,为安仁金紫仙道观御题“皇极圣坛”四字牌匾,既为祭祀炎帝神农,亦标榜皇恩浩大,正大光明。因为南宋皇帝也是从宋太祖赵匡胤一脉抢夺帝位。
4、追寻并纪念张三丰
(1 )追寻张三丰长生不老秘方
另一方面,大凡有所作为的皇帝都会追求长生不老。如秦始皇委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瀛洲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汉武帝时代道术之士栾大身佩六印,权充一时,风光无限。而其时道教宗师张三丰据说已活了两三百岁(到1412年,张三丰已经活了195岁)。
刘渊然追寻张三丰(1247-1464)长生不老、云游四方仙道足迹,来到湖南神农炎帝仙逝之处金紫仙。
(2 )迷信寻龙踪迹,大明江山永固
而张三丰来到金紫仙的目的,据说主要为了寻找南游之龙脉。又说这南游之龙在资兴回龙山、腾龙山飞天成仙。后来到明清时代,在湖南资兴回龙山、腾龙山发现三块炎帝飞天成仙的碑贴。对此,郴州市文史专家刘专可专门有所阐述。正因为炎帝神农在金紫仙余脉资兴的回龙山和腾龙山化龙飞天成仙,而金紫仙又曾是安仁县治发脉之所,所以安仁也是龙飞之地。
5、对“洪武屠湘”的隐秘赎罪和安抚
即对《愤题和尚诘问》和“洪武屠湘”的忏悔和赎罪。就如汉武帝晚年下发“轮台罪己诏”,唐朝女皇武武则天向河南嵩山撒放“金简赎罪书”一样。
原来,在元末明初农民起义斗争中,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沿途在湘赣边境的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等地民众无人以助,甚至湖南人还支持陈友谅,朱元璋对此非常愤恨。此后朱元璋建政后对上述之地大开杀戒,血流成河,史称“洪武屠湘”。
只有到了安仁以后,被当地士绅周礼和贴身护卫刘正忠所救。刘氏敦本堂茶陵刘正忠作为御前指挥使(相当于御林军,警卫师长)护驾有功,骑着快马将敌军陈友谅部往相反的方向引开,被陈友谅部砍残一条胳膊;朱元璋建政后,早早隐退,落籍建功之地宝塔村。而安仁牌楼士绅周礼正驾着一艘渡船,接渡朱元璋后,隐藏于一个山洞中,将其余渡船烧掉,终于躲过了追兵。因此两人后来大受恩赐,且安仁地界也因此蒙恩受惠,被茶陵军八个飞地军屯从四面八方保护着。
6、隐秘目的: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下落
而暗中不可告人的缘由,则与郑和下西洋差不多,就是为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金陵大火后的藏身之所。
三、朱明皇帝与道教之缘
1、朱元璋愤题诗:不惹庵示僧
朱元璋《愤题和尚诘问》:“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恁哓哓问姓名。”朱元璋此诗又名《不惹庵示僧》,据说诗中的“和尚”“庵”“紫金山禅寺”就是湖南安仁金紫山静虚观的住持云游南京紫金山后,仿效金紫山道观之名而改题。该诗创作于1359年龙湾之战后。当时,朱元璋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朱元璋在御前指挥使刘正忠的陪侍下,风闻湘东南法师云游南京紫金山,欣喜之余,于次日黄昏时分微服私访至紫金山禅寺,主持见他脸上煞气很重,意欲以禅道替其化解,于是问他姓名。就此,朱元璋在寺庙墙壁上写下了这首《愤题和尚诘问》,随后便扬长而去。
后来终于酿发“洪武屠湘”屠城湖南的惨况,但唯独对安仁“关爱有加”,不曾杀一人。而且还在安仁县周边,以“茶陵军屯”的名义,设立八个关卡要地,以保护安仁。
2、明太祖朱元璋,道缘襄助登基
为什么明代高道刘渊然有如此大的权力和威力,要向永乐皇帝奏请划转安仁的高壕卫呢?这就与明朝皇帝重视道教并将其设为国教有关。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斯洪桥在《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一文中指出,明代是道教经历唐宋元的兴盛之后逐渐走向衰弱的时期,到清代以及民国,道教沦为民间巫术神鬼的滥觞。但夕阳西下也有其最后灿烂之时。随着朱元璋的称帝和永乐帝都城北迁,特别是将道教立为国教,而安仁金紫仙道观中的“皇极圣坛”就是这夕阳中的一抹余晖。
到明朝时候,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寻找奇人张三丰的长命百岁秘诀,甚至也把道教列为国教,教导国人争相向张三丰学习,当达到一定的修行境界后,即可为国效力。
特别神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据说他的出生也与道士有关:有一天,他的母亲陈氏昼寝,梦见一位道士,风度翩翩,从西北方向走来,因为按照道术及阴阳八卦理论,西北为生门,幸运之门、天命之所。躺在道场上的陈氏,静静地看着这位仙风道骨的奇士。道士走到麦场上,从一堆麦糠中,变戏法地取出了一颗药丸,让陈氏吞下,从此,陈氏有了身孕,随后生下了朱元璋。最终朱元璋就是在潘阳湖大败陈友谅而称帝,且武当山道人张正常为其登基,提供了精神和谶纬上的支持。
朱元璋一生似乎都与道士有缘。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闲游之时,遇见了道教尊神三清神。有一天,突生重病。这时,只见两个紫衣道士翩翩而来,周全伺候照顾他,使病痛很快好转。待其走到庙前,两个紫衣人突然不见了。据说这两个紫衣人就是两位得道的真人。后来,朱元璋果然重用两位道人,一位是天师张正常(天师);另一位是高道刘渊然。直到明成祖时候,刘渊然更是直接与炎帝陵和安仁结缘。
龙凤六年(1360年),还是吴王的朱元璋在农民起义斗争中,根据谋士刘伯温的建议,发布御榜,命有司征召张天师。张正常也心领神会,立刻派遣使者上书,为吴王朱元璋登基献上“天运有归”的神符,为朱元璋称帝在思想上作了充分准备,正像西汉末期哀章向王莽献上“金匮铜匣”之天命符谶一样。
朱元璋作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率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最后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但朱元璋所领导的农民武装,在很长的时期之内,都隶属于龙凤政权红巾军。还被刘福通授予“元帅之印”。“龙凤”是元末红巾军刘福通等建立的年号,一共从1355到1366年存在十二年。
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甲寅,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颁降制书,授予张天师“正一教主”、“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嗣汉42代天师”封号之后,又敕令“永掌天下道教事”,统领全国道务,仿效刘福通颁发给自己的“元帅之印”款式铸刻银印。这标志着张天师从江南道教领袖一跃成为了天下所有道教的教主和精神领袖。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下令全国只准道教和佛教存在,其他的宗教一律禁止。明太祖朱元璋御赐将《大藏经》藏于南岳衡山赤帝峰下深谷幽兰中的“秀色无双”的 藏经殿中。这里古木参天,杜鹃遍野,春有花海烂漫,秋有红叶如画,被誉为“南岳四绝”之首的“藏经殿之秀”。并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湖南酃(县)安(仁)交界金紫山的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
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张天师入朝恭贺。还奉命在南京举办大型的道场,捧词达天,祈祷诸神,祝福明朝。正一教主张正常感激朱皇帝的知遇之恩,特地投符于皇宫永寿宫井中。从此,这个井成为治病的神井,人称太乙泉,又叫灵泉、圣泉。晚年朱元璋开始信奉仙丹法术,祈求道士的长生之道。朱皇帝对学者宋濂说:“秦始皇、汉武帝,好尚神仙,以求长生,疲劳精神,卒无所得。使移此心以图治,天下安有不理?”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66 岁的朱皇帝迷信道术,宠信仙丹道士刘渊然。刘氏奉召入宫,为皇帝祝寿,深得朱皇帝的喜爱,赐号“高道”,吩咐在西山建造朝天宫供他居住。
3、朱棣靖难迁都,尊道正名显威
不只是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上位后,对道教也特别感兴趣,因为明朝自朱元璋逝后,传位给其孙朱允炆,就是建文帝。朱棣打着“清君侧”名义,趁机夺取皇位。为了求得心灵安稳,不仅迁都北京,而且开始尊奉道教,更是为了给自己坐上皇位正名,号称是得到了“真武大帝”的庇佑,加封真武大帝为”北极真武玄天大帝”,故此他大力宣扬道教,弘扬道法,兴修道观,广赐御题,开启了明朝皇帝崇道之风。
道教中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本为颛顼的辅佐之神,后来接替北方天帝颛顼成为了镇守北方的神。朱棣本是朱元璋第二个儿子,封地在燕京。朱棣又是从北方率兵起事的,把真武大帝作为自己正名辩护的理由就显得更加充分。不仅将建文帝剥夺”正一天师”张道陵的封号给还了回去,而且在武当山大修道观,为真武大帝塑像,以显示其神威。真武大帝成了明朝的第一护国神灵。
此外,朱棣还将道教的分支全真教祖师丘处机的后人邱元青列为九卿之一。赐名武当山为太和太岳山,并拨专款大修仙山,并继续寻找张三丰。听说明成祖多次派遣特使,带着香币、玺书前往武当山,拜会张三丰。据说还亲自修书下诏说:“朕久仰真仙,克思亲承议范。”(朱棣《赐张三丰书》)。可惜张三丰却云游四海,无所寻踪。
据《明史》记载,1416年,明成祖御笔一挥,用50 吨铜和300公斤黄金在武当山铸造了一座金殿,这是我国保存最全的金属建筑,堪称古代建筑之瑰宝。
还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庙观,以表示对道教的尊重,并纪念道教先祖神人为明朝建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还在全国各地道观大肆御赐匾额印章,以彰功显威,以名正统。金紫仙静虚观就是在这一时期所建,“皇极圣坛”匾额和印章就是这一时期所御赐。这也是金紫仙最为繁盛的时期,以致清代仍有不少文人墨客登临吟诗作赋,刻碑铭志。现今在金紫山道观仍留有不少这样的碑贴。随后又对茶陵云阳山寺(又名古云山寺、大善寺)进行重修。对此,康熙三十四年版《茶陵州志》卷之二十一《寺观志》之“大善寺”条目记曰:“大善寺,宋淳佑建,明洪武重修。黄山谷(唐代黄庭坚)题有诗。”
四、神农皇恩浩荡,金紫道炁长存
高道刘渊然还发现金紫仙云雾缭绕,紫气东来,炁能无穷,仙气十足,真乃“道炁长存”之地,是练气、吐纳、导引、禅坐的理想场所,能够炁能充沛,延年益寿;周围环境象极了朱元璋的“庐山御碑亭”。而这“元炁”正是来自于上古时代神农对金紫仙的浓恩神迹。而炁虚无缥缈,滋养精神,洗迪心灵,是谓清静纳气,修道升仙。静虚之义,在于清净无欲、恬淡平和。于是又奏请朱棣皇帝将该道观赐名为“静虚观”,在道观外墙大门两侧题赠“道炁长存”四个大字。其义是教育人民要学习道家清心寡欲,安份守己,方能长命百岁,江山永固。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认为山林是道者避隐纳气炼丹之所:“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静也。”又说“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止 山之中,正为此也。”清·梅曾亮·《太乙舟山房文集序》:“新城礼部侍郎陈公,为古文学……不为熊熊之光,绚烂之色,而静虚澹淡,若近而若远。”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长生。”这是广成子在崆峒山传授黄帝长生之道时的核心要义,体现了道家“虚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其思想内涵在于:道法自然的生命观“无视无听,抱神以”,感官内收,回归本真。
关于大同思想网:大同思想网是由青年学者枕戈、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等发起创办,于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潮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中,大同思想网主要关注儒释道为主的传统文化复兴及与西方文化比较和融合的大文化观,比如大陆新儒家和儒家宪政的议题等;关注重新书写世界历史和反思西方中心论背景下西方历史话语霸权的大历史观,比如世界文明源头和西史辨伪等议题。同时关注国内国外的时政局势,特设置“时政观察”栏目,体现国学人士不尚空谈重经世致用的特征;关注近世和当代的历史人物,因“道以人传”,人物列传是史家之传统,特设置“人物春秋”栏目;另有文艺诗歌类的好文,亦欢迎各方人士赐稿。
来源:大同思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