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 | 5·18步入博物殿堂 与时光长河倾心交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7 18:01 2

摘要:第49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自治区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8日在阿拉善博物馆启幕。本次活动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聚焦文化阐释展示、教育功能深化与社会服务创新,通过多元活动展现北疆文化魅力,彰显了内蒙古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5·18步入博物殿堂

与时光长河倾心交谈

第49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自治区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8日在阿拉善博物馆启幕。本次活动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聚焦文化阐释展示、教育功能深化与社会服务创新,通过多元活动展现北疆文化魅力,彰显了内蒙古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自治区主会场除了揭晓公布2025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征集推介结果,公布2025年全区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典型案例外,还将正式启动实施《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2025-2030年)》。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博物馆的新期待,还将特别推出“弱水三千 同风共沐——内蒙古居延遗址出土文物展”、“玉蕴华风——阿拉善博物馆藏齐家文化玉器展”两大精品展览,结合丰富的出土文物,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北疆文化”的源远流长,让观众在“探秘居延遗址”和了解黄河流域早期玉文化中,深刻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本次主会场还创新社会教育活动体验,举办“文物之旅·探秘阿拉善”、“宝藏小剧场”、“文脉里的阿拉善”等多项社会教育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文化活动的魅力。此外,学术与惠民双线并进也是今年博物馆日内蒙古自治区主会场活动的一大亮点,不仅邀请故宫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馆协会专家围绕“中小型博物馆提升振兴”、“鼻烟壶鉴赏”等内容开办专题讲座,普及博物馆发展及文物鉴定相关知识;还邀请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协会专家开展民间藏品公益鉴定;更有文物普法宣传、文物安全警示教育、文创市集、博物馆之夜、线上互动等活动,让这个博物馆日更有文化气息,更具“人情味”。

近年来,全区博物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对快速变化社会赋予的文化保护、阐释展示、创新和重构教育等新任务,着力在守护文化遗产、创造文化体验上做文章,不断深化博物馆的内涵,实现应“势”之变。

匠心策展 铸就文化盛宴

展览是传承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全区博物馆着力从主题确立、价值挖掘、环境营造、展品布置、宣传营销等方面进行整体策划,推出《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展》、《生生长流——内蒙古黄河文化大展》等一大批传得开、叫得响的精品展览。这些展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充分展现了各族人民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奋斗的历史,彰显了北疆文化的魅力。全区博物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盘活展陈资源,拓展了展览的边界。《盛世回归——圆明园国宝兽首暨清宫珍宝展》、《一墨大千——张大千书画作品展》、《熠熠朝辉——故宫博物院典藏清代金银器》等人气展览先后来到内蒙古,同时《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长城两边是故乡》、《融合之路》等展览打破博物馆“围墙”,在全国多个城市巡展,为区外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北疆文化。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助力下,数字博物馆、虚拟陈列、云上展览等多样化展陈方式不断涌现,如内蒙古博物院的大空间VR展,给游客献上沉浸式“丝路奇旅”;敕勒川博物馆的AI馆员,打造了“可听、可视、可感”的全新游览生态;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引进“轨道镜”设备,让森林动物“走出”标本展柜等一系列实践,实现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的现代文博图景。

智趣传薪 搭建教育课堂

社会教育活动是“藏品”与“公众”之间的联通桥梁,全区博物馆充分利用资源,通过推进馆校合作、打造研学基地、建设流动博物馆等多元的手段,充分发挥博物馆“大学校”的重要功能,积极培育人民生活新风尚。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阿拉善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与学校达成合作协议,打造“行走中的博物馆”品牌,让文物“活”起来。多家博物馆还结合本馆特色推出考古体验、文物修复体验、历史剧情游戏、非遗制作等多种教育活动,如内蒙古博物院开展“Museum Walk——博物馆鲜活之旅”系列活动,通过青年讲解、街头采访、古代游戏体验、文物手作、创意视频等方式为观众打造了多层次观展体验。赤峰博物院创新打造“童眼探秘博物馆”活动,通过带领学龄前儿童制作展品、设计展览、修复文物等,以孩子的视角模拟博物馆工作,培育博物馆“新人”。内蒙古博物院、呼和浩特博物院、阿拉善博物馆等博物馆积极打造“博苑讲坛”品牌,举办公益讲座,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讲历史、道文化,进一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除此之外,各馆还积极培训小讲解员,在增强青少年历史认同的同时,让文化实现代际传承。

惠民悦心 升级文化体验

惠民服务是增强优质文化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全区博物馆积极推动文化直达基层,让历史文化融入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承载上百件国宝文物数字藏品及两台AR增强现实技术设备,将文化送到基层,将历史故事带到百姓身边;兴安盟、鄂尔多斯市多家博物馆将“镇馆之宝”搬进机场,让来往旅客感受中华文化的沧桑厚重。呼和浩特博物院走进商圈,通过文物展示、汉服巡游等方式,为市民奉上文化大餐。为应对“博物馆热”,内蒙古创新构建全天候、立体化的博物馆服务体系,呼伦贝尔博物院、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满洲里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其中鄂尔多斯市博物馆暑期延时开放至22点,打造“不打烊的博物馆”。包头博物馆、通辽市文博院等多家博物馆还打造“博物馆之夜”,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让夜游博物馆成为“新时尚”。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协会以及锡林郭勒博物馆等全区13家公益鉴定机构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公益鉴定活动,进一步盘活民间藏品。各地还积极依托馆藏文物、结合自身特色打造文化IP,推出多种文创产品,让文物融入生活,其中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发现之旅——盲盒香氛蜡烛”入选第二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优胜文创产品。众多惠民举措,擦亮了北疆文化的灿烂瑰宝,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对于观众而言,逛博物馆早已不是走马观花般的“到此一游”,而是一场与历史、文化的“走心”对话。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全区博物馆将继续做好文化的保护和阐释工作,持续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