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地敏锐捕捉到微短剧的爆发潜力后,纷纷推出扶持政策,核心目标直指“短剧第一城”的称号。一座城市若能锁定微短剧产业核心,不仅可拉动GDP增长,更有机会抢占新内容时代的热门赛道。
文|66
去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场“低门槛、高回报”的产业盛宴,迅速点燃了城市间的“话语权争夺战”。
各地敏锐捕捉到微短剧的爆发潜力后,纷纷推出扶持政策,核心目标直指“短剧第一城”的称号。一座城市若能锁定微短剧产业核心,不仅可拉动GDP增长,更有机会抢占新内容时代的热门赛道。
目前,郑州凭借全产业链基地规划、西安依托文旅与政策双重优势、临汾以低成本拍摄场景、东阳借影视产业基础,已在微短剧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更多城市也不甘示弱,试图通过差异化补贴和资源绑定等方式,抢占这一波“风口红利”。
然而在这场“钱、地、人”的综合竞争中,谁能避开“政策套利”和“质量滑坡”的陷阱,真正建立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下文将从资金规则、场地服务、人才储备三大维度,解析城市竞争的底层逻辑。
资金:从“拼数额”到“讲规则”
各地为吸引微短剧制片方和从业者,在资金扶持上不断加码,竞争已从单纯比拼补贴金额,转向更为复杂的规则制定。不同的补贴规则,本质上是对微短剧发展方向的引导,同时也反映出对产业痛点的不同理解。
上海2025年统筹5000万元扶持资金,核心逻辑是“抓大放小”——对“质量最优”项目最高补贴300万元,不追求雨露均沾,而是聚焦有望成为现象级的头部作品。该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快速孵化行业标杆内容,推动本地产业链升级;但其风险亦显而易见:中小团队可能被边缘化,加剧“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上海人民政府官网
深圳的政策可谓最灵活,同一项目可同时申报多项资助,叠加总额不超过300万元(如100万元剧本奖+200万元取景补贴)。这种“组合拳”能极大降低企业成本,尤其适合需兼顾内容质量与拍摄落地的中腰部团队。
然而另一面是“套利风险”——是否会有微短剧团队为获取补贴,刻意拆分项目、凑齐申报条件?例如为迎合“取景补贴”,生硬将故事背景设在深圳,而非基于内容需求。此类“政策导向型创作”,可能背离微短剧贴近用户的核心优势。
西安将微短剧扶持与本地文旅IP结合,对获国家级奖项的作品额外给予20%的奖励,实现内容精品化与文化输出的双重目标。
这类结果导向补贴的优点在于不以过程论英雄,只看成绩,可促使团队聚焦内容竞争力;但其短板也很明显:对缺乏资源与渠道的初创团队极不友好——若无能力冲击央媒或奖项,连补贴门槛都难以触及。
除上述城市外,福建、杭州、郑州、临汾、成都等地也纷纷推出扶持政策,迅速加入战局。
福建省级设立“微短剧专项扶持资金”,安排3000万元分3年用于精品孵化、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宣传推广等环节的扶持或奖励,力争3年内培育微短剧优秀机构100家,支持在福建拍摄、讲述福建故事的闽派微短剧精品100部。
杭州的政策避开头部比拼,重心放在“扶持小微团队”与“探索新业态”上:对注册在杭州的初创微短剧企业(成立不满3年),给予最高20万元启动资金补贴;对“微短剧+电商”“微短剧+文旅直播”等新业态,额外给予10%的奖励。
郑州的补贴政策紧扣本地特色,重点扶持两类微短剧:一是展现黄河文化、中原文明的题材,最高奖励30万元;二是在郑州标志性场景(如郑州东站、二七塔、北龙湖)取景的作品,按取景次数额外补贴5万-10万元。
临汾则立足“低成本拍摄”定位,对在临汾取景的微短剧剧组,按拍摄天数每天补贴5000元(单剧最高20万元);同时,对使用本地群演的剧组,报销30%的群演费用。
然而,当补贴额度从几十万飙升至几百万,微短剧的内容成本真的需要如此之高吗?若团队重心放在如何拿补贴而非如何做好剧,东阳横店的“IP联动补贴”会不会催生强行蹭IP的劣质改编?临汾按天发放的补贴,又会不会引发剧组刻意拖延进度?高额补贴若缺乏有效监管,反而可能推高行业成本泡沫。
场地:降本、增效、绑资源,谁切中了“真痛点”?
对微短剧剧组而言,资金只是敲门砖,拍摄成本高、审批效率低、资源对接难,才是日常创作中的“三座大山”。各地的便利政策,本质是以服务换项目落地,但不同模式的含金量差异显著。
广西推出“微短剧+文旅”专项行动,目标明确:2025年产出100部文旅短剧、带动产业收入50亿元。该模式核心是“借短剧推广风景”,试图复制“淄博烧烤”“贵州村超”的流量逻辑——通过剧情让桂林山水、北海银滩成为网红打卡地,形成“内容-流量-文旅消费”的闭环。
但风险也随之而来:若为“植入景点”强行设计剧情(如让主角在景区反复逛吃、台词式介绍),只会使短剧沦为旅游宣传片,丧失内容吸引力。
常州武进区的政策,精准击中微短剧“技术升级”的痛点。依托江苏省西太湖影视基地、全球第二台“ULIGHT智能光场”虚拟棚,为剧组提供“降本提效”的硬件支持;同时对运用AIGC进行剧本、场景创作的企业最高补贴100万元。
这种“硬件+技术”的补贴逻辑堪称最懂产业——微短剧的核心需求是“快”(15天拍一部)和“省”(成本控制在50万元以内),虚拟棚可节省异地取景的差旅开支,AIGC可缩短剧本创作周期。但问题在于,硬件只是基础,若缺乏熟练使用虚拟棚和AIGC的技术人才,再先进的设备也形同虚设。
湖北推出“3+5”审核机制(备案3天、成片审看5天),看似只是提速,实则抓住了微短剧行业的命脉——这类内容高度依赖“蹭热点”,审批延误一天,便可能错过整个流量周期。而“微短剧综合服务专区”将政策咨询、融资与版权交易整合为“一站式服务”,精准化解了中小团队“跑手续难、耗不起”的痛点。
广西主打“文旅绑定”,常州武进侧重“技术赋能”,湖北推动“效率革命”——三地政策分别切中了剧组在资源整合、成本控制与时间效率上的关键需求,但也各有局限:广西需协调景点植入与剧情自洽,常州武进面临技术人才不足的制约,湖北则仰赖全链条服务的持续落地。
本质上,剧组对政策的诉求早已超越单项优惠,转向覆盖“拍摄-变现”的全流程支持。地方政策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什么,更在于能否精准打通瓶颈:广西可构建“文旅场景库+剧本共创”机制,常州武进应兼顾设备引入与人才培育,湖北需拓展“一站式服务”至平台资源对接。只有跳出单点扶持的框架,才能真正从“以服务换落地”走向“以生态留住产业”。
人才不缺,但专业仍不足
要构建微短剧之城,最关键的是人。有剧组常年驻扎、有稳定拍摄项目,才是产业根基所在。
2024年,西安的短剧承制量位居全国第一,上半年承制短剧超过300部,占全国总产量的22%,投流总量超16亿元,热力值突破2亿。
作为中西部影视产业的重要基地,西安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集聚,吸引了大量剧组入驻。其影视基地如西安造梦工厂,在2024年入选全国微短剧基地前十,成为陕西省唯一入围的基地。
横店影视城在微短剧领域的发展同样迅猛。2024年,横店接待的微短剧剧组数量显著增长,全年共接待微短剧剧组超1190个,其中竖屏微短剧剧组占比超过90%。仅2024年下半年,横店接待的竖屏微短剧剧组数量已超过2300个,接近全年总量的两倍。
高效的制作周期(通常一周内完成拍摄)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共同推动了微短剧在横店的爆发式增长。
相比之下,郑州“培育1-2个全产业链基地、10家龙头企业”的目标,更偏向构建生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郑州全年上线微短剧超3000部,从业人员规模达3万多人,微短剧制作企业已达820多家,较2023年增长29.3%,产能约占全国近四成。
西安、横店、郑州,无疑是国内角逐“短剧第一城”的有力竞争者。在这场激烈竞争中,各城市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力争在微短剧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多数地方的人才政策仍停留在“给钱、给培训、给落户”的初级阶段,忽视了微短剧的“人才协同”需求——例如编剧与AIGC技术人员的协作培训、内容团队与平台运营的对接机制。若不能打破人才壁垒,仅靠某一类人才的培养,难以推动产业升级。
对微短剧企业与创作者来说,选择补贴城市,本质上是在选择竞争力的构建之地。尤其需要警惕“政策依赖症”——若企业将生存重心放在争取补贴,而非深耕内容、构建可持续模式,一旦政策退坡,便极易陷入生存危机。对地方政府而言,未来的扶持政策也应从简单“撒钱”转向系统建体系。
例如完善微短剧版权保护机制,杜绝盗版分流收益;搭建内容与品牌方的对接平台,突破盈利模式单一瓶颈;推动跨区域产业协同,避免同质化内耗。
微短剧的下一个爆发点,不会诞生在“补贴最高的地方”,而会诞生在“生态最完善的地方”。这场补贴竞争的最终走向,并非某一城市的胜出,而是整个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真正成熟——只有当补贴退潮后,依然能存活的企业和内容,才是真正的产业脊梁。
来源:啾嘀啍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