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手记 | 英国国旗争夺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22:23 1

摘要:夜深人静的伦敦,当你在街角看见一帮人蒙着面,爬上路灯挂国旗,会不会以为自己撞见了什么秘密行动?我前几天就碰上了这么一出。那晚我路过便利店,老远就听见人声鼎沸。走近一看,一群人正忙活着往高处爬,把英国国旗和英格兰十字旗挂在路灯杆上。按理说,挂国旗应该是件光明正大

夜深人静的伦敦,当你在街角看见一帮人蒙着面,爬上路灯挂国旗,会不会以为自己撞见了什么秘密行动?我前几天就碰上了这么一出。那晚我路过便利店,老远就听见人声鼎沸。走近一看,一群人正忙活着往高处爬,把英国国旗和英格兰十字旗挂在路灯杆上。按理说,挂国旗应该是件光明正大的事,可这帮人大多用围巾或旗子蒙着脸,神色紧张,仿佛在执行什么“地下任务”。就连旁边围观的老人和小孩,也都裹着国旗,气氛诡异又亢奋。

一群蒙面的市民近日夜里于伦敦金融城南码头附近悬挂英国国旗和英格兰旗。中国日报 王化中摄

出于好奇,我走上前问一位蒙面大哥:“你好,挂国旗是件光荣事儿,干嘛还蒙着脸?” 他只露出一双警惕的眼睛,朝远处一指:“有人在搞破坏,你看那边那帮人,一直在跟踪我们。”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不远处赫然停着两辆闪着幽蓝色灯光的警车。原来,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升旗”,而是一场有警车“监视”的“灰色行动”。

蒙面套头的白人市民将人行道喷漆成英格兰十字旗样式 中国日报 王化中摄

这些“升旗”的人不仅爬灯杆,还用红色油漆把路边的人行道斑马线喷成英格兰十字旗,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攻城拔寨”。而他们“进军”的方向,正对着一家名叫“不列颠尼亚”的国际酒店(Britannia International Hotel)。这个发现让我脑子里电光火石般闪过一个念头。最近英国媒体闹得沸沸扬扬的“移民酒店”问题,原来就在眼前。这家酒店安置了上千名乘小船横渡英吉利海峡来寻求庇护的移民。因为他们的到来,酒店周围,成为了当地人表达对英国移民政策态度的“战场”:一拨人刚来示威抗议移民扰乱治安,另一拨人后脚就跟来游行,表示不能以偏概全否定所有移民,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在这场争论的中心,国旗不再是单纯的国家象征,也绝非简单的爱国主义表达,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充满火药味的意义,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立场的无声宣言。

人群于8月8日在位于东伦敦金融城码头附近不列颠尼亚酒店前聚集。一方表示抗议政府花钱收容难民带来治安问题,另一方表示应欢迎移民到来。酒店安置着1000名之前乘气垫小船横跨英吉利海峡来英国寻求避难的移民。 中国日报 郑婉吟摄

国旗争夺战背后的多元文化主义失败

带着这个线索,我回家立刻查了相关新闻,发现这事儿并非个案。英国多地都在上演类似的事情,被称为“升旗运动”(Raise the Colours movement)。“升旗运动”的核心参与者多是英国本土白人,尤其是在那些经历过大规模人口结构变化的社区。他们声称将旗帜挂在路灯杆或公共建筑上是一种直接而强烈的声明:“这是我们的地方,这是我们的家园,这是我们的文化。”

与“升旗运动”对抗的是地方政府、反种族主义团体和部分普通民众。譬如我所在的伦敦塔村区政府,以及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政府,都明确表示不同意在公共场所挂国旗,并且采取行动移除。塔村区是英国最大的穆斯林社区,而伯明翰的非白人人口占比也超过一半。这些地区政府给出的官方理由是:挂国旗会威胁路人安全,工作人员在移除旗帜时遭到了言语攻击,是“不被接受”的行为。塔村区甚至直接声明,挂旗的人“并非本市居民”,是“外来者在播种仇恨”。

反种族主义团体“Stand Up to Racism”(抵制种族主义‌)和 “Hope Not Hate”(希望而非仇恨)等组织则通过反示威活动来对抗,他们认为“升旗运动”并非单纯的爱国行为,而是被极右翼势力利用,旨在制造社会分裂、煽动对移民和少数族裔的仇恨。

反示威游行者近日在伦敦安置移民的不列颠尼亚酒店门口表示应欢迎移民到来,反对种族歧视 中国日报 郑婉吟摄

也有一些本地居民,会自发地移除挂在自家社区附近的旗帜,说这些旗帜的出现制造了紧张气氛,让他们感到不适。

对此,“升旗运动”的支持者们严厉抨击政府的虚伪。他们斥责所谓的“安全考量”不过是借口,是政府漠视公众情感的打压。他们尖锐地指出,之前巴勒斯坦旗帜被允许飘扬,而现在政府移除英国国旗的行为,恰恰暴露了其“政治正确”的双重标准。

事实上,国旗争夺战是在英国社会深层矛盾的交汇点上爆发的关于文化、政治与身份认同的危机。近年来,英国的移民净增长率创下历史新高,大量移民和难民的涌入,不仅给公共服务带来压力,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许多社区的面貌。对于一些本土居民来说,这种变化来得太快,超出了他们的适应能力,从而产生了恐惧和不安。正如社会学家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多元文化主义悖论”里所描述的一样,在一个多样化的社区中,人们最初会因文化差异而减少相互信任,这不仅是对新移民,也包括对本地居民。简言之,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人们反而会更倾向于退回到自己的小圈子里,信任的半径变小,甚至相互猜疑。

英国长期推行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本意是鼓励不同族裔保留各自的文化,和平共处。但现实却像帕特南所预言的那样,导致了不同社群之间的“各自为政”,形成了诸多的“平行社群”,而非真正的文化融合。当本土居民发现,一些移民社群在公共空间悬挂自己的旗帜(例如巴勒斯坦国旗),而英国国旗却被视为引发争议的根源时,这种双重标准加剧了他们的不满。因此,“升旗运动”的发生某种程度上也表达了参与者对政府的失望。许多人认为,无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都无法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政客们被指责为脱离群众,只关心全球经济和城市精英,而忽视了底层社区的困境。

国旗争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深陷“多元文化主义悖论”的社会,正因身份认同问题而撕裂。当国旗被视为一种需要被移除的“威胁”,当“本土”与“外来”的界限被强行划定,这不仅是简单的文化冲突,更是一个国家向心力衰退的危险信号。

示威者8月31日从英国伦敦东北部伊平市难民酒店游行至该市政府办公室门前,与警方发生冲突。英国二审法院在周六推翻了之前一审法院关于暂停使用该酒店安置难民的判决。法新社 Chris J Ratcliffe 摄

然而,历史并非没有可供借鉴的智慧。在东方,我们就曾见证过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一千多年前,北魏孝文帝没有选择固守旧习、筑起高墙,而是以惊人的魄力,主动废除旧制,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最终将鲜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使两个名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曾经骁勇善战的鲜卑骑兵与汉族的文官制度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国家体系。这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的建立者杨坚和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其家族都有鲜卑血统,他们的统治集团就是鲜卑和汉族通婚融合的产物。北魏孝文帝的例子向我们证明,真正的强大并非在于排斥异己,而在于开放和吸纳,在于将不同文化融合为更广阔的文明共同体。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