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在参考最权威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表、大学英语四六级词汇表和研究生英语考试词汇表时,会发现一件令人头疼的事,那就是它们无一例外都没有对应的中文意思。
我们在参考最权威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表、大学英语四六级词汇表和研究生英语考试词汇表时,会发现一件令人头疼的事,那就是它们无一例外都没有对应的中文意思。
为什么专家们在编词汇表时,都不提供中文释义,难倒是故意刁难学生?
其实啊,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就专门指出:为体现在具体语境学习和使用单词的理念,本词汇表不标注单词的词性和中文释义。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反映了新课标英语教学的核心理念,推动英语教学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其指导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强调“语用”而非“记忆”,回归语言学习本质
传统做法的弊端:传统的词汇表明确标注词性和中文释义,容易导致学生(甚至老师)将语言学习简化为“一对一”的机械记忆。学生记住了“apple = 苹果”,但可能不知道如何在句子中使用它(如:an apple, eat an apple, Apple is a famous company)。
而不标注单词词性和中文,学生必须将单词放入句子、对话、篇章等具体语境中去理解。他们需要观察这个单词前后和什么词搭配,在句中做什么成分,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意图。这才是语言在真实世界中被使用的方式。
2. 培养“核心素养”而非“应试技能”
新课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培养语言能力:学生通过大量接触例句和语境,自然习得单词的搭配(如have the ability to do)、用法(如be able to do)和语体(正式或非正式),从而发展出更地道、更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不是说出“中式英语”。
激发思维品质: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例如,学生看到多个包含“ability”的句子后,需要自己归纳出:①它是名词;②它常与“to do”连用;③它前面常用“have”或“show”等动词。这比直接被告知答案更能训练思维能力。
提升学习能力:它培养了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这一至关重要的阅读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未来遇到生词时就不会手足无措,而是能够主动从语境中寻找线索。
3. 引导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这一规定不仅仅是对词汇表形式的要求,更是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强力引导。
教师不能再采用“带读单词—讲解词性—给出中文意思—让学生背诵”的传统模式。课堂教学必须设计丰富的、有意义的语境化活动。重视篇章阅读,在完整的文章中发现、理解和学习单词。
4. 正视“一词多义”和“文化差异”
一词多义:很多单词有多个意思和词性。直接给出一个中文释义反而会限制学生的理解。例如,“address”在词汇表中有“地址、演讲、设法解决”等多个含义。在语境中学习,学生能更清晰地体会到这些含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文化内涵:中英文单词很少能完全一一对应。在语境中体会单词的情感色彩(褒义/贬义)、使用场合(正式/非正式)和文化背景,比只知道一个中文翻译要重要得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其指导意义可以概括总结为:
将词汇教学从“知识的罗列”转变为“能力的培养过程”,促使教学脱离对中文翻译和语法标签的依赖,走向“在用中学”、培养真正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道路。培养出能真正使用英语进行思考和交流的人,而不是只会背单词和规则的“考生”。
来源:焦点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