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在他的那些重要作品中,“虚写”的人物就不少。这些人物自始至终没有正面出场,却凭借他人的叙述、传说或遗留痕迹构建出超越文本的深邃江湖。也就是说,他们构成了某种程度的背景板,让故事变得更加立体和厚重。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魅力无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作手法多样,技巧运用娴熟。
比如,在他的那些重要作品中,“虚写”的人物就不少。这些人物自始至终没有正面出场,却凭借他人的叙述、传说或遗留痕迹构建出超越文本的深邃江湖。也就是说,他们构成了某种程度的背景板,让故事变得更加立体和厚重。
本文选取了10位有一定份量的神秘人物,稍作分析。他们集中展现了金庸高超的“留白”艺术,凝聚了武侠世界的悬念与哲思。
一、武学至高境界的象征
1.独孤求败(《神雕侠侣》《笑傲江湖》)
特点:名号即宣言,毕生追求一败而不可得,旷绝古今而孤独终老。
事迹:仅存的剑冢石刻记载了他的生平,分“利剑期”至“无剑期”四个阶段,留下了玄铁重剑与“无招胜有招”的武学真谛。杨过、风清扬、令狐冲等人都继承其余韵,成为跨书武学精神图腾。
2.逍遥子(《天龙八部》)
特点:道家修仙者,超脱世俗武学框架,半人半仙的代表人物。
事迹:创逍遥派武学(北冥神功等),后来到长春谷取《不老长春功》秘笈,自此消失,暗示他已经突破了生死界限。其传人无崖子、天山童姥、李秋水等人的纷争更显得出他境界的缥缈、神秘。
3.灵鹫宫旧主人(《天龙八部》)
特点:早于逍遥子的神秘奠基者。
事迹:数百年前建灵鹫宫石窟,刻武功图谱(含生死符解法)。虚竹仅仅看了石壁上逍遥派武功的很小一部分图谱,体内那无比深厚且同源的逍遥派内力就立刻被激发。其武学接近仙道,为逍遥派源头,梅兰菊竹称其为“旧主人”却无名无姓。
二、历史原型的艺术重塑
4.黄裳(《射雕英雄传》)
特点:由武入道的文官,复仇与顿悟的矛盾体。
事迹:校订《万寿道藏》悟出武学真谛,剿明教结仇,全家被杀后隐居四十年创《九阴真经》克敌。其经历解释武功本源,奠定“五绝”争夺主线。
5.斗酒僧(《倚天屠龙记》)
特点:融合佛道思想的隐士。
事迹:斗酒胜王重阳,观《九阴真经》后创《九阳真经》,藏于《楞伽经》夹页。张无忌靠这本经书化解了寒毒,其身份可能是虚竹或段誉的化用,体现金庸对佛理渗透武学的思考。
6.前朝太监(《笑傲江湖》)
特点:权力与武学扭曲结合的符号。
事迹:创出《葵花宝典》这本无上的剑法秘笈。但常人要练必须引刀自宫。后世东方不败、林远图、岳不群等因为它而癫狂或沉沦,其存在揭示了武功对人性的异化。
三、情感与宿命的暗线
7.金蛇郎君夏雪宜(《碧血剑》)
特点:亦正亦邪的复仇幽灵。
事迹:全家被温家所杀,以毒计复仇,与温仪相爱却被囚禁至死。遗留金蛇剑、藏宝图驱动全书剧情,其日记与骸骨成为温青青、袁承志解谜关键,未出场却主导角色命运。
8.林朝英(《神雕侠侣》)
特点:为情所伤而开宗立派的绝世才女。
事迹:与王重阳相爱相争,创玉女心经克制全真武功,创立古墓派。小龙女师承其武学,其情感悲剧为“双雕”武林格局埋下伏笔。
9.李秋水之妹(《天龙八部》)
特点:无崖子的真爱却无名无迹。
事迹:仅凭无量山玉像与无崖子临终遗言存在,引发段誉痴迷王语嫣、李秋水姐妹相争等情节,是书中“求不得”主题的核心象征。
四、毒术与邪术的隐秘宗师
10.毒手药王无嗔(《飞狐外传》)
特点:由嗔怒至无嗔的佛毒双修者。
事迹:程灵素的师父,名号由“大嗔”至“微嗔”最后改为“无嗔”,反映出他修为的不断精进。创《药王神篇》,以毒术救人。他的师弟石万嗔盗名作恶,反衬出他更高的境界。
这些留白人物既丰富的作品本身的表现力,更将小说的艺术价值推向一个高度。作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用三重笔法激活了这些“隐形人”:
一是武学的哲学化。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早已超越了现实世界中的一招一势,脱离了拳拳到肉的搏击层面,上升到哲学的意味。比如独孤求败在用剑方面的四重境界,比如逍遥子虽是练武,实际上也是在修仙的隐喻,无不昭示这一倾向。
二是历史虚实交织。金庸的小说,与历史纠缠不清,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第一主人公肯定是不存在的,但其中有些重要人物却往往实有其人。当然,因为是小说,与典籍记载肯定是有较大出入的。比如黄裳的事迹就载于道藏。
三是情感投射的载体。在《碧血剑》中,“金蛇郎君”夏雪宜始终没有正面出场,但却是一个无比鲜活生动的人物,他遗留下来的骸骨,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让读者从各个方面了解到他与温仪的这段可歌可泣可叹的孽缘,增添了无以伦比的悲剧意义。
总之,这些虚写的人物,就如同江湖里面的“暗物质”,以缺席的形式成就永恒在场的状态,让读者在想象中补全金庸宇宙的纵深。
金庸在1972年创作完《鹿鼎记》后就封笔了,之所以后来出现大量的伪作(如金庸新、全庸等人写的书),以及从这些人物出发衍生出的影视作品,就是因为小说中的“虚写”为后人预留出了足够的创作空间。
金庸的这种手法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主线冗杂,又以“传说感”强化了武侠世界的宿命与苍茫,——“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再厉害的角色,无论曾经多么风光,即便如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独孤求败,也只不过留下一抔黄土而已。
这种“留白”的艺术,也许正是金庸在小说中所强调的“无招之招”的最高境界。(知人篇62·读金庸)
来源:湖底浮萍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