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从小就受过很好的教育,经史子集都懂,特别喜欢文学,他还专门设了个 “文学馆”,召集了十八个有学问的人当 “十八学士”,一起讨论文学、编书。唐朝人人爱诗写诗的局面,李世民功劳可不低。
既能开创盛世的 “千古一帝”,又能靠诗歌在文学史上留名的帝王,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一位。
李世民的武功不必多说,一个人打下唐朝半壁江山,是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是东半球话事人。
至于文采方面,伟人《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但在我看来,李世民的文学艺术成就并不低。
他从小就受过很好的教育,经史子集都懂,特别喜欢文学,他还专门设了个 “文学馆”,召集了十八个有学问的人当 “十八学士”,一起讨论文学、编书。唐朝人人爱诗写诗的局面,李世民功劳可不低。
李世民自己也会写诗,虽然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这些顶尖诗人还差点儿意思,但绝对不是 “业余水平”。
更关键的是,他是皇帝啊!他写诗的视角跟普通文人完全不一样。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等等诗句,都能体现他的诗才。
而《帝京篇》就是他这种 “帝王视野” 和 “文学才华” 结合的代表作。他写帝京长安,满脑子都是 “这是我的帝国都城,这是我的天下根基”。
《帝京篇》组诗一共有十首,今日我们来赏读其中的第一首,也是几万首《全唐诗》中的开篇之作。
《帝京篇十首·其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秦川” 指的是关中平原,也就是当时长安所在的地方。这片地方自古就是帝王建都的宝地,四周有山有河,易守难攻,号称 “四塞之国”,天生就带着 “雄奇” 的气质。
“函谷关” 更不用多说了,是关中的东大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守护长安的军事要地。
唐太宗用 “雄” 和 “壮” 两个字,把 “山河的险峻” 和 “帝王的居所” 绑在了一起,一下子就写出了长安 “凭险而立、雄视天下” 的气势。
开篇就既写出了地理的险要,更暗示了山河稳固,有那种 “以山河为屏障,以天下为家” 气吞山河的感觉。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前两句写的是 “山河之雄”,这两句写的就是 “建筑之巨”。“千寻” 和 “百雉”。古代一寻是八尺,“千寻” 就是八千尺,这显然是夸张,但一下子就把宫殿的高度写出来了,感觉宫殿直插云霄;一雉是三丈,“百雉” 就是三百丈,写的是离宫(皇帝的行宫)的宽度,一眼望不到头。
“绮” 指的是华丽的绸缎,这里用来形容宫殿的装饰,咱大唐的宫殿,不光高,还多;不光多,还特么豪华!而这不仅仅展现的是个人享受,更是泱泱大国的雄厚实力。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薨” 指的是宫殿的屋脊,“连薨” 就是说宫殿的屋脊一栋连一栋,连绵不断。 “汉” 指的是银河,这些屋脊一直连到银河,宫殿的屋顶都快碰到天上的星星了。
“飞观” 是指宫殿里的高楼,“迥凌虚” 就是说这高楼又高又险,像飘在半空中一样。
在我看来,这写的是长安城的整体气象。宫殿高大华丽,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透出一种繁华拥挤的盛世景象。都城的活力与繁荣,呼之欲出。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层阙”是层层叠叠的宫殿,“隐”是若隐若现。太阳和云彩在宫殿间躲猫猫。一会儿被宫殿挡住,一会儿又漏出光来。“绮疏”是雕花的窗户,“风烟出”是说微风带着炊烟,从窗户缝里飘出来。
你想想这个画面:阳光透过宫殿的缝隙洒下来,云彩在屋顶上飘,轻烟从窗棂里慢慢飘出,既有仙气,又有生活气息。
而我认为,这生活气息,更显得唐太宗的从容大气。
古代因为认知的不同,古人对天以及天上都有一种神秘未知的恐惧,一些诗人写天写神仙,都有点拘束感。
例如李白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李清照的“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皆是如此。
可李世民诗中对此则见怪不怪,天上的日月星辰就好像是自家寻常之景,“云绕宫阙,风带烟出”的景象,更加彰显了皇家气派。
其实《帝京篇》里,唐太宗自己说写这首诗是为了 “明志”,但我读下来,更多看到的是他在 “炫耀”。当然这种 “炫耀” 不是贬义的,而是治世帝王发自内心的自信。
整首诗写的都是 “秦川的雄奇”“宫殿的宏伟”“都城的繁荣”。更难得的是,诗中有“霸气”,却没有“霸戾”;有“富贵”,却没有“奢靡”。他用了 “千寻”“百雉” 这样的夸张,但没有写过度的奢华,反而用 “风烟出绮疏” 这样的句子,透露出一种从容。
这种平衡感,恰恰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心态,既有开创盛世的雄心,又有珍惜民力的克制,这才是贞观之治能长久的原因。
想想《全唐诗》把这首诗放开篇的原因。我觉得不只是因为唐太宗是皇帝,更因为这首诗藏着大唐的 “初心”。那种刚建立王朝时的自信、雄浑和对盛世的向往。
后来的唐诗不管怎么发展,都离不开这种 “大唐精神” 的底色。
来源:长风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