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上了年纪之后,身体各方面都开始“慢下来”,但剪指甲这种小事,似乎一直没被当回事。
很多老年人还保持着年轻时候的习惯,指甲一长就剪,拿起指甲刀就开始,剪完还顺手磨一磨。
但这事要是放到55岁之后,就得小心了,真的不能随便剪。
不是说剪指甲本身有啥问题,而是这背后牵扯到不少身体变化,尤其对血液循环、末梢神经、皮肤再生能力这些方面的影响,一旦处理不当,不止是手指疼那么简单,有时候甚至会引发感染、指甲变形,严重还会牵连整个手部或者脚部功能。
超过55岁的人,最先出现的生理变化之一就是末梢循环的减弱。
这部分人血液流到手指和脚趾的速度减慢,微血管容易萎缩,动脉壁弹性下降。
一旦剪指甲时不小心剪破了指缘,很可能出血止不住,或者创口难愈合。
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管已经处于高风险状态,剪指甲时一旦剪破皮,细菌趁虚而入,很快就可能发展为甲沟炎、蜂窝织炎。
数据显示,5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2%的人曾因修剪指甲不当引发感染,其中约7%需要接受局部清创,甚至住院输液控制感染。这个风险远高于年轻人,必须严肃对待。
有些人喜欢在指甲边缘剪得很干净,觉得这样看着利索。
但指甲周围那些不起眼的角质层,其实是身体天然的屏障,能防止细菌、真菌从指甲边缘进入。
特别是在高湿度环境下,比如厨房、卫生间这些地方,手上剪破了的部位极易成为感染入口。
有些人剪完指甲没处理干净,还继续洗碗、接触清洁剂、洗衣服,这时候如果角质层受损,化学物质渗入指甲沟,刺激甲床组织,很容易造成指甲脱落、变厚、变黑。
皮肤病学临床报告中指出,老年人因修甲不当引发化学性甲周炎的案例正在增加,尤其女性占比偏高。
除了感染风险,还有一类问题往往被忽视,就是指甲形态改变。
人过了55岁之后,钙质吸收下降,指甲生成速度放慢,含水量减少,容易变脆、分层、甚至变形。
有些人剪指甲时用力过猛,或者方向不对,把原本脆弱的甲板剪出裂口,结果导致甲板开叉,指甲不再平整。
这种破损一旦深入到甲根部,后续再长出来的指甲形状就会出现永久性改变。
还有些人习惯用指甲钳直接一剪到底,不分段、不修边,剪口过直或过弯,都可能诱发甲沟压力集中,引起嵌甲,尤其在脚趾上更容易发生。
一旦出现嵌甲,不仅疼痛,还会反复红肿、流脓,严重影响走路。
剪指甲时间点也得讲究。
有些人喜欢洗完澡剪,觉得这时候指甲软,好剪。
但老年人皮肤恢复力差,洗完澡后皮肤含水量提升、角质层软化,指甲虽软,甲床也处于相对松散状态,这时候剪指甲,特别容易误剪进甲床。
剪口稍深一点,就可能触碰到真皮层,造成微创口。
这个创口即使用碘伏处理了,也不一定能完全避免细菌感染。
特别是在冬季干燥或夏季高湿高温的时候,甲沟的湿度变化剧烈,更容易形成小范围脓肿。
不少人没注意到,剪指甲的频率也是问题。
有些老人为了图省事,一次性剪得很短,觉得能撑一个月不剪。
但指甲剪太短,会让甲床直接暴露在外,特别是大拇指和大脚趾,在日常使用频率高的情况下,甲床容易摩擦受伤。
美国骨科协会发布的老年手部护理建议中明确指出,55岁以上人群剪指甲应保留1至2毫米的边缘长度,避免甲床直接受力。
这个长度既能保持清洁,也能避免外伤。
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年人自己剪指甲不方便了,就让家人或保姆帮忙。
问题来了,有些帮剪的人没经过任何训练,对指甲结构不了解,剪法粗暴、工具未消毒,造成交叉感染风险非常高。
在某些养老机构中还曾发生过因共用指甲钳导致真菌交叉传播的情况。
一旦感染灰指甲,不但难治,还容易扩散到其他趾甲,甚至传染给家庭成员。
卫生部门统计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患有灰指甲的比例接近35%,多数是从一次指甲护理开始扩散的。这个比例足够说明剪指甲本身并不简单。
剪指甲时坐姿、灯光也会影响结果。有些老人眼神不好,喜欢在傍晚灯光下剪,或者随手拿个老花镜就剪,结果看不清楚边缘,剪偏剪深都是常事。
手抖、关节不稳也容易造成剪伤。
一项关于老年跌倒与精细动作能力的研究指出,超过60岁的女性在进行自我护理行为时,误伤率比年轻人高出将近三倍。
这个“误伤”不仅指跌倒,还包括剪错、划破、戳伤。
指甲刀一旦滑出控制,划破皮肤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对有颤抖、帕金森、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人,更是风险集中人群。
不光是手指,脚趾甲的护理也非常重要。
脚趾甲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硬度也变高,一些人拿普通指甲刀根本剪不动,用力一拉,剪裂后还容易留尖角。
这些尖角在穿鞋时戳破袜子,扎进肉里,造成慢性刺激。
再加上很多老年人有足部血液循环差、脚部感觉迟钝的问题,剪出的小伤口自己都察觉不到。
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红肿化脓了。
特别是对糖尿病患者,更是极大的隐患,有的患者脚趾割破后没处理好,竟然拖着拖着发展成坏疽,最后只能截趾。
有些老年人还有个习惯,就是剪指甲时把两边的死皮也拉一拉、抠一抠,觉得这样剪得干净。
这种行为极其危险,容易导致甲根处角质层撕裂。
那层皮虽然看起来是死皮,其实里面连接的是活组织,里面有毛细血管,撕破之后不容易止血,还会带来刺痛感。
有些人图一时舒服,用指甲刀当成小镊子,在甲根处反复处理,结果不但没剪整齐,还造成甲面坑洼、纵裂,这种破坏一旦深入甲基质,新长出来的指甲就不再平整,有时候会出现黑线、黄斑,被误以为是真菌感染。
剪指甲这事看起来再平常不过,但一旦进入55岁之后,身体的每一个小改变都可能在指甲上留下痕迹。
不只是剪的方式、时间、频率,还有背后的健康状况,像肝功能、血液系统、营养状态都会反映在指甲形态上。
有医生提过,一个人的甲面是否光滑、有无纵沟、颜色是否统一、是否出现凹陷或变脆,其实都能提供很多内科病变的线索。
这就说明,剪指甲时不仅是做个清洁,更是一种自我检查,一种发现潜在健康问题的机会。
[1]胡佑志.正确剪指甲避免甲沟炎[J].家庭医学,2022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