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足协一纸新规欲将民间足球赛事纳入管辖,火爆全网的“苏超”联赛迅速更名为“江苏健康文化旅游足球城市联赛”,明确划清界限:我们是文旅活动,不归足协管。这场更名看似简单,实则是一场草根足球为捍卫自主性与纯粹性发起的“独立运动”。
中国足协一纸新规欲将民间足球赛事纳入管辖,火爆全网的“苏超”联赛迅速更名为“江苏健康文化旅游足球城市联赛”,明确划清界限:我们是文旅活动,不归足协管。这场更名看似简单,实则是一场草根足球为捍卫自主性与纯粹性发起的“独立运动”。
新规要求所有民间足球赛事需提前30天向足协报备审批,并接受其赛风赛纪管理。
此举旨在规范赛事组织、防范操纵比赛及暴力事件。
但舆论普遍担忧其可能过度干预地方赛事的自发性和活力。
“苏超”的诞生就带着浓厚的草根色彩。它的本名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今年5月开赛。
“苏超”这个简称源自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调侃,随后迅速走红。
它由江苏十三座城市代表队参加,是一项业余联赛。
这项赛事的核心是娱乐属性和社区文化,深受球迷喜爱。
其赛事平台长期由文旅部门主导,票务、积分榜等信息公开透明,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运行机制。
球迷们对这项赛事的支持热情高涨,许多人是从关注中国男足转向支持苏超的。
更名后的联赛全称为“江苏健康文化旅游足球城市联赛”。
主办方明确强调,该赛事定位为文旅活动,不属于职业范畴,也不纳入足协管理。
如此定位赋予了赛事较高的舆论安全感,也让政策影响得以最小化。
苏超的火爆程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它甚至带动了周边行为,常州淹城野生动物世界就曾因为常州队在苏超中一直未能赢球,而将推广名改为“常州赢球野生动物世界”来为球队加油。
这家动物园的负责人表示,看着家乡从“常州”被网友调侃成“吊州”、“巾州”,他们想通过更名表达想赢球的决心。
这次更名虽然有限期,只在苏超常州队赛程期间有效,但却展现了足球如何超越竞技,成为捍卫城市荣耀的集体宣誓。
关于足协新规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管辖权问题上。有法律观点指出,根据《体育法》,赛事监督权属于体育行政部门,而非足协这样的社会团体。
足协是行业协会,并非行政机关,其章程从未赋予它对“全民足球活动”的普遍管辖权。
新规中将“依法举办”偷换概念为“归足协管辖”,被认为是一种逻辑上的偷梁换柱。
许多人质疑,按照足协新规的逻辑,公园里大爷下象棋是否也要归中国象棋协会管辖?社区组织的儿童足球赛、公司间的友谊赛、校园班级联赛是否都需要向足协报备?。
在更名事件发生后,南京等城市也开始重新梳理相关赛事的归属和管理办法。
赛事方试图探索文旅与体育融合的新道路,在票务、积分榜运营等领域调动社会资源,突出民间体育的独立性。
一些观点认为,如果苏超模式顺利推进,未来类似赛事可能会自主挑选合作伙伴,提升管理灵活度。
苏超赛事已经展现出了其经济价值。它成功地将足球赛事转化为经济驱动力,其推出的“苏超城市旅游专线”串联了省内多个城市的旅游资源。
“球迷专属礼包”曾在单轮赛事期间创造了2000万元的消费拉动。
通过“赛事直播+云游”等创新模式,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获得了超过5亿次的播放量。
苏超实行“一城一队”赛制,将比赛上升为城市尊严战,构建了从村级到省级的完备赛事体系。
这种模式打破了职业足球的高门槛,营造了“全民足球”的氛围。
球迷群体虽然对中国男足的表现有所失望,但对苏超这样的草根赛事却极为支持。
目前,江苏健康文化旅游足球城市联赛已经成为典范之一,观众跨区域流动,市场反响热烈。
赛事主办方强调这是文化交流、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并非全然商业化或职业化。
这种定位使得赛事能够在保持体育竞技性的同时,融入地方文旅发展的大框架中。
中央也逐步推动多元管理机制,支持地方特色赛事的发展。
部分城市已经有足球赛事通过各类文旅平台发布流程、资讯及统计数据,拉近了比赛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这种方式不再一味依赖足协通道,探索出了新的赛事运营模式。
苏超的更名举措彰显了地方足球赛事自主发展的新路径。
它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监管变动,更是赛事方保护自身品牌的主动策略。
这场更名事件反映了中国足球生态中行政管理与民间活力之间的张力。
来源:东叔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