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棉签掏耳朵的危害,很多人还“蒙在鼓里”!医生为你解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10:58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科学杂志》2023年第21卷第4期《外耳道异物致鼓膜穿孔的临床分析》

2. 《中国临床医学》2022年第29卷第2期《棉签清洁外耳道的风险与正确耳部护理方法》

耳屎看似不起眼,却在不少人心里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根小小的棉签,成了许多人清理耳朵的"得力干将"。

每天早晚,美滋滋地拿着棑签,往耳朵里一通乱捅,掏出黄褐色的"战利品",那叫一个"痛快淋漓"!可你万万没想到,这个看似日常的小习惯,却是在给自己的耳朵"挖坑"!

现在,就让我们撕开这层"鼓膜",看看棉签掏耳朵背后隐藏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危害!

棉签入耳,鼓膜遭殃

人的耳道弯弯曲曲,平均长度约2.5厘米,宽度不足1厘米。

而鼓膜,这层比纸还薄的精密组织,就藏在这条弯曲小道的尽头。天生的构造决定了,你看不见自己掏到哪里了!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去年接诊的外耳道外伤患者中,有38%是因为棉签等异物导致的损伤。

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鼓膜穿孔!一位45岁的患者在清晨起床后习惯性地用棉签掏耳朵,却因为一个喷嚏使得棉签猛地刺入鼓膜,导致鼓膜穿孔,伴随剧烈疼痛和耳鸣,最终不得不进行手术修复。

一不小心,一根小小的棉签就能让你耳鸣、眩晕、听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影响面部神经!

"耳屎自洁",你不知道的真相

很多人觉得耳屎脏,必须清理干净。

可实际上,耳屎是外耳道的"守护神"!它不仅有抗菌作用,还能阻挡灰尘、昆虫入侵,同时保持耳道的湿润。

人体的耳道自带"自洁系统",耳屎会随着你说话、咀嚼等下颌动作慢慢地从里向外移动,最终自行脱落。一位专攻耳科的老中医曾把耳道比作"会自己打扫的房子"——你偏要拿着扫把进去"帮忙",反而把秩序全搅乱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常用棉签清理耳道的人群中,76.5%的人反而出现了耳屎堵塞问题,远高于不用棉签人群的23.8%。

这是因为棉签往往会把耳屎推得更深,甚至形成难以自行排出的耳屎栓塞。

棉签入耳,细菌欢呼

耳道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有着精妙的生态平衡。

棉签的入侵,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走了保护性耳屎,另一方面却可能留下纤维、细菌和真菌。

医学研究表明,频繁使用棉签清理耳道的人群,外耳道炎的发生率比不使用的人高出3.2倍。更别提那些用了好几次都舍不得扔的棉签,简直就是一个移动的"细菌培养皿"!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年的一项研究中,对112名外耳道炎患者的病因分析显示,43.8%与不当使用棉签直接相关。

一位年轻女性因长期使用湿棉签清洁耳道,导致外耳道真菌感染,出现剧烈瘙痒和疼痛,治疗时间长达三个月之久。

中医眼中的"耳部养生"

"耳为宗脉之所聚",这是《黄帝内经》中对耳的描述。

中医认为,耳与全身脏腑息息相关,特别是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耳垢的性质可反映人体的阴阳状态:干燥的耳垢多见于阴虚体质,而湿润偏多的耳垢则常见于湿热体质。

盲目清除耳垢,不仅扰乱了耳道的自然平衡,还可能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

清代医学家张志聪在《耳部辨证录》中写道:"耳垢自生自落,乃天机自然,强为掏挖,反伤经络。"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而不是过度干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耳鼻喉科专家李教授指出,从中医角度看,频繁掏耳不仅会伤及局部组织,还可能导致经脉受损,引起头晕、耳鸣等症状。

中医称之为"耳道不和",与西医所说的外耳道炎、鼓膜损伤在表现上颇为相似。

不同人群的"耳垢密码"

你可能不知道,东亚人和西方人的耳垢竟然不一样!东亚人群体的耳垢多为干性,呈片状或鳞片状;而西方人则多为湿性,呈浆糊状或蜡质状。

这与遗传学中的ABCC11基因有关,而非卫生习惯的差异。

老年人的耳垢往往更干燥且更易积累,这与腺体分泌减少有关。而儿童的耳道狭窄且短,使用棉签的风险更高——每年因棉签导致儿童耳道损伤的病例超过三万例!

一个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2021年,一位6岁男孩在家长帮助下用棉签清理耳道时,因突然转头导致棉签刺入鼓膜并伤及内耳,最终导致一侧听力永久性下降。教训惨痛,令人心碎!

耳朵的正确"清洁方式"

那么,如何正确地照顾我们的耳朵呢?

外耳清洁即可:用洗澡时弄湿的毛巾,轻轻擦拭耳廓和外耳道入口处,就足够了。

耳朵的自洁系统会处理深处的耳垢。

油性耳垢的处理:如果你的耳垢偏油性且多,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专业的耳垢软化剂,而不是硬物深入耳道。

游泳后的耳部护理:游泳后可以将头侧向一边,轻轻拉耳廓帮助排水,而不是用棉签"吸水"。

有异物感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感觉耳朵堵塞或有异物感,应当去正规医院就诊,让专业人士使用专业工具处理。

历史上,古人用各种方法清理耳朵,从象牙、金属、玉石制成的耳勺,到现代的棉签,人类一直在"干预"耳朵的自洁过程。

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最好的处理方式往往是最简单的——顺应自然,尊重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掏耳朵的风俗背后

在古代中国,掏耳朵曾是一种社交活动,文人雅士聚会时相互掏耳,表示亲密和信任。清代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中就有记载:"友人相聚,互为掏耳,以示亲厚。

"这种习俗在某些地区延续至今,演变成了现代的"采耳"服务。

但这并不意味着频繁掏耳是健康的。

正如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隐喻的:"习惯了的事情,未必就是合理的事情。"

现代社会对"干净"的过度追求,使得许多人将耳道内的自然分泌物视为"不洁",这种观念需要更新。

正如我们已经认识到过度洗脸会破坏皮肤屏障一样,对耳道的过度干预同样有害。

医者忠告

作为一名既懂中医又通西医的医者,我要告诉你:耳朵是一个精密而脆弱的器官,它有着自己的清洁系统,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我们插手。

正如古人云:"耳通于肾,慎勿妄动。"

棉签掏耳朵这个看似"小事",实则暗藏风险。如果你已经形成了这个习惯,现在就是改变的好时机。

把那些棉签留给化妆、清洁外耳廓,而不是深入耳道冒险。

听,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

为了那些你爱听的声音——孩子的笑声、爱人的絮语、大自然的交响——请善待你的耳朵,让它按照大自然的设计来工作。

毕竟,不是所有的洞都需要被塞满,不是所有的角落都需要被清理。有时候,最好的照顾,就是不去打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小沈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