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一八事变”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日本侵略者企图以军事和文化双重侵略灭绝中华民族。在这存亡绝续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勇挑民族解放大任。党不仅在军事、政治、经济领域全力抗战,更在文化战线上高举抗日烽火旗帜,守护中华文脉,唤醒民族精神,凝聚抗战意志,
★
高擎文化火炬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抗战中的挺膺担当
■军事文化学院 党晓军
“九一八事变”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日本侵略者企图以军事和文化双重侵略灭绝中华民族。在这存亡绝续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勇挑民族解放大任。党不仅在军事、政治、经济领域全力抗战,更在文化战线上高举抗日烽火旗帜,守护中华文脉,唤醒民族精神,凝聚抗战意志,成为文化抗战的坚强领导核心与中流砥柱。
吹响民族觉醒的集结号——唤起同胞共赴国难
“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仍在遭受国民党军队“围剿”中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党派中第一个发出了抗日呼声,迅速吹响了救亡图存的号角。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推动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那是一份在枪林弹雨中写下的政治宣言,更是一记惊雷,唤醒无数沉睡的灵魂。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光辉著作,成为抗战的思想灯塔,指引全民族走向胜利。延安成了青年们心中的圣地。大批热血学子,背着行囊,翻山越岭奔赴陕北,在抗日军政大学、鲁艺、陕北公学里接受思想洗礼。有人回忆说:“延安的夜空并不明亮,但窑洞里的油灯,比星辰还耀眼。”正是这盏灯,照亮了民族的未来。
指挥守护文脉的保卫战——捍卫民族文化血脉与传承
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还大肆推行奴化教育与文化同化,鼓吹所谓“东亚新秩序”,妄图摧毁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面对文化危机,中国共产党高擎文化抗战旗帜,团结“左联”“剧联”等进步文艺团体,组织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保卫战,坚决抵御文化殖民。1936年,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艺界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联合发表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呼吁文艺家们团结抗敌,凝聚起文艺界的民族力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党的领导下诞生,成为文化抗战的坚固堡垒。此后,无数作家、戏剧家、音乐家投入抗战洪流。抗战期间,一大批抗战文艺精品如《李有才板话》、《荷花淀》、《屈原》、《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诞生,更点燃了民族魂,彰显了中华文化薪火不灭、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擂响凝聚斗志的战鼓——激发全民抗战激情与斗志
向前一步生、退后一步死,就是华夏儿女面对日寇侵略的生死抉择。抗日战场上,每一寸土地都是血与火的考验。中国共产党深知文化的力量,毛泽东强调文艺应当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延安的街头,没有霓虹,但处处是文字与歌声。墙壁上、门板上、树干上,全是标语和漫画;窑洞里,秧歌剧、快板、话剧轮番上演。有人说:“在延安,连树都会说话。”共产党人深知,枪炮只能赢得战役,文化才能赢得人心。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都成为传播抗战精神的战鼓,文艺工作者们奔赴前线,带着戏剧、歌曲走进村庄、军营,把民族的悲壮与希望唱进千家万户。党的宣传与文艺创作不仅歌颂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也赞扬国民党将士的奋战,以大义凝聚人心。如《八百壮士》、《台儿庄血战经过》、《湘北会战回忆》等作品,化作滚烫的文字和影像,激励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血战到底,汇聚成举国同心的磅礴力量。
高擎汇聚和平共识的旗帜——铸就国际反法西斯同盟
毛泽东曾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中国共产党深知中国抗战不仅是民族解放的斗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延安召开反侵略大会,呼应国际社会声援。党通过《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以及外语广播,穿越国界,积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与共产党领导的正义力量。在党的宣传与号召下,海外华侨积极支援抗日,国际友人纷纷来华参战,著名华侨陈嘉庚访问延安;美国记者斯诺、白修德,英国友人李约瑟,美军观察组、中外记者团纷纷走进黄土高原的窑洞,把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故事传向世界,延安成了国际社会认识真实中国的窗口。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紧密相连,让世界看到东方民族的坚韧与力量。
铸就高擎文化抗战旗帜的历史丰碑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回望烽火岁月,我们仿佛依然能听见黄河咆哮的歌声,依然能看到窑洞油灯下伏案疾书的身影。习主席强调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份精神财富,不仅属于过去,更照耀着今天的复兴之路。
今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仅是缅怀,更是继承。新的伟大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抗战所谱写的光辉篇章与凝聚的磅礴力量,必将持续激励中华民族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主管 | 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
主办 | 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宣传处
编辑 | 冯海锋
来源 | 原创
来源:国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