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腾格里与巴丹吉林的沙粒在风中呼啸,民勤绿洲如一把坚韧的楔子,嵌在两大沙漠之间。这里曾被预言"17年后绿洲将消失",如今却因无数双手的托举,生出62000余亩的绿意——这是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十六年的坚守,也是绿益乡兴实践小组奔赴而来的理由。这个夏天,我们带着
沙海植绿
乡路寻兴
“绿益乡兴”实践团的民勤青春答卷
当腾格里与巴丹吉林的沙粒在风中呼啸,民勤绿洲如一把坚韧的楔子,嵌在两大沙漠之间。这里曾被预言"17年后绿洲将消失",如今却因无数双手的托举,生出62000余亩的绿意——这是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十六年的坚守,也是绿益乡兴实践小组奔赴而来的理由。这个夏天,我们带着"以绿色行动助乡村振兴"的初心,在民勤的沙与绿之间,写下属于青春的实践注脚。
“绿益乡兴”实践团由石垚,任羽菲 老师指导,团队成员有王昊卿、刘珂玥、许乙雪、李诗妍、热依沙·买买提艾力、阿丽娜·拜迪麻、黄新瑜、昕措、宋依泽。
沙海寻路:为何是民勤?
民勤的每一粒沙,都藏着生态与生存的博弈。
这里年降水量仅113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75毫米,石羊河上游来水锐减曾让地下水位从1-3米跌至40米以上,植被枯死、流沙侵袭成了日常。但绝望处可生希望——志愿者种下的梭梭林里,沙狐、黄羊已然回归;让5975.8万元农产品走出沙漠,900多人因此增收,让远方的善意能精准抵达每一株幼苗。
绿益乡兴实践小组的成员们,正是带着对这份"沙退绿进"奇迹的追问而来。我们探索"生态产业化"的民勤方案,想探寻沙漠如何长出"金疙瘩",也想探知每一株梭梭的存活下藏着的节水智慧。当我们抵达民勤时,四方墩生态林里的梭梭正抽出新绿,仿佛在说:来,看看这里的故事。
躬身实践:探索中的生态与乡兴
01
触摸沙漠的脉搏
从调研笔记到林间泥土
实践的第一天,我们踩着晨光走进生态林。在国栋志愿者生态林,91%的成活率背后,是 "穴播+滴灌"的节水密码;在四方墩基地,22.94平方公里的林地里,草方格沙障如金色网格锁住流沙。我们跟着护林员记录树木生长数据,听他们讲"一棵梭梭要喝多少水""如何与沙暴抢时间",才懂得"成活率超85%"的数字里,藏着多少晨昏的守护。
下午的电商助农调研更令人触动。在梭梭农庄的直播间,志愿者正推介民勤蜜瓜——这个曾因运输难题烂在地里的水果,如今通过"协会+合作社+电商"模式,成了全国网友追捧的"沙甜"。数年间,电商帮扶计划帮农户增收计以千万元,这账算下来,每棵梭梭都带着甜意。"
“绿益乡兴”实践团
在民勤的沙原上,风卷着细沙掠过梭梭林,也带来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学术对话。当绿益乡兴实践小组偶遇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沙漠便成了最生动的课堂。
老师脚踩沙土地,手中的手机亮着调研数据界面,与我们分享生态修复的前沿观察;小组同学围站一旁,求问梭梭节水灌溉的技术细节,探讨生态研学如何赋能乡村。从草方格固沙的 “土智慧”,到 “人沙共生” 的学术视角,这场偶遇让民勤的治沙实践,有了理论与实操交融的温度 —— 原来每一株存活的梭梭,都是生态科研的鲜活注脚,也是乡村振兴最质朴的答案。
02
我们种下的不只是树苗
从课堂到沙地
看似简单的 "挖坑-放苗-覆土",在沙漠里却有讲究:坑要挖在背风处,土要压实防沙吹,浇水量得精确到毫升。汗水浸透衣衫时,我们明白了杰出志愿者韩杰荣说的"治沙不是浪漫,是较真"。
03
看见教育的力量
从生态基地到未来之约
1
2
走进 "甘肃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墙上的照片记录着变迁:几年前的四方墩还是黄沙漫天,最近却已见林海翻浪。在这里,我们体验了"草方格压沙"课程,用麦草在沙地上扎出方格,仿佛在给沙漠系上"安全带";听老师讲"沙漠生物多样性",才知沙蜥、老鹰的回归,是比任何奖牌都珍贵的生态答卷。
沙海植绿,乡路寻兴
你们看
这些林带像不像 给绿洲织的网?
那网里
有树木的根,有产业的脉
更有一代代人的坚守
......
双向奔赴:我们带走的比沙子更多
实践结束时,每个人的笔记本都记满了故事:护林员大叔"种活一棵树,比养娃还上心"的执着;电商创业者"让沙漠好物走出去"的热忱;小朋友在研学手册上画的"会结果的梭梭"......这些故事拼凑出民勤的真相:这里不是"被沙漠威胁的孤岛",而是"人沙共生的战场与考场"。
绿益乡兴实践小组带回的,不仅是数百余张照片、几万字调研报告,更是一份"长期主义"的承诺——我们将长期致力于搭建校园与民勤的常态化参与渠道,让更多同学能接过治沙的接力棒。 真正践行"生态治理从来不是终,是代代相传的起点。"的理念。
邀请函:以青春之名赴绿洲之约
民勤的梭梭会记得每双手的温度。
如果你也想触摸沙漠里的绿意,想见证"生态产业化"的民勤样本,不妨关注我们的后续活动:沙漠公益科普计划,或是直接登录“一人一颗树”平台(http://yirenyishu.cn),让你的善意在41.34平方公里的生态林里扎根。
毕竟,绿洲的故事,永远属于每一个愿意弯腰播种的人。
实践感悟
团队成员王昊卿
我与甘肃有着很深的渊源,2019年母亲带我返乡时我就了解到了甘肃的贫困与困苦。自此之后我就决心要为甘肃做些贡献,这次生态建设实践与乡村振兴调研让我既能通过实践帮助当地的沙漠治理建设,也能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了解更多的乡村振兴的实例,为今后帮助国家进行乡村振兴方面的建设提供多方面的贡献。
民勤人的勤劳与坚守也让我深深的感动,日复一日的坚守,20年的不断耕耘,变作如今的片片绿洲。在此之后,我会继续为当地的沙漠生态治理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团队成员许乙雪
民勤,远离着城市的喧嚣,使人心生平静。民勤的夜,漫天的黑色浩瀚得令人恐惧,它不同情,亦不嘲讽,只是亘古地凝视。人类文明之于自然,薄如蝉翼。我们所依仗的一切,在此地失效。这里没有英雄叙事,只有生存。一株梭梭的存活,其意义大于一万句空洞的环保口号。一位位选择扎根于此的治沙工作者,都是源于一种最原始的爱——对家园的守卫。
离别时,回望四方墩。它依然存在一望无际的荒凉,我们的劳动痕迹或许在下次来时已寻不到何处。但我感到某种东西已在体内扎根。那不是改造世界的虚妄信心,而是一种沉重的清醒:真正的治沙,不在荒漠,而在人心。民勤教我,治沙首在治心。唯有在灵魂深处植下坚韧的梭梭,方能在现实的狂沙中站稳脚跟,为一个不至于黄沙蔽日的未来,进行一场永不言败的、沉默的抵抗
团队成员刘珂玥
这是我第三次到民勤县,这次在巴丹吉林沙漠的社会实践,主要项目是粘土沙障治沙。当地负责人辉子哥介绍了草方格沙障、粘土沙障、种梭梭树等治沙方式。在风沙大、视线受阻的艰苦环境中,我们搬运粘土,采用流水线作业提高效率,为治沙贡献力量。休息时参观四方墩及纪念碑,了解历史绿洲;调研当地政策推动治沙、三北防护林、农业种植、经济发展和沙漠历史。辉子哥还分享电商直播卖人参果和蜜瓜助农,分析成本和利润。
在这片沙漠里见到了太多生命的延续,以及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人情味,借用辉子哥的一句话,“这片沙漠也许缺人烟但是绝对不缺生命”,西北并非寸草不生,有爱亦能繁茂如春。
指导老师石垚
在民勤县的土地上,你们用脚步丈量沙与绿的边界,用智慧连接生态与民生的纽带。从青土湖到腾格里沙漠,从沙产业园区到蜜瓜基地,每一处调研的足迹都凝聚着对‘治沙为民,振兴富民’的深刻理解。你们不仅提炼了‘沙退绿进’的宝贵经验,更用直播助农、社区宣传等创新方式,将治沙精神播撒到更远的地方。跨学科的视角、沉浸式的体验,让你们的实践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愿这份努力成为民勤县生态与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也愿你们带着这份责任与感动,继续在守护地球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