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5前沿丨BB显著降低LVEF保留/轻度降低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再添新证,填补现有诊疗空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21:10 1

摘要: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于8月29日至9月1日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多项关于β受体阻滞剂的重磅研究引发全球心血管领域的高度关注。这其中,BETAMI-DANBLOCK及最新荟萃分析针对心梗(MI)后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人群的

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于8月29日至9月1日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多项关于β受体阻滞剂的重磅研究引发全球心血管领域的高度关注。这其中,BETAMI-DANBLOCK及最新荟萃分析针对心梗(MI)后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人群的β受体阻滞剂使用策略提供了全新证据1-2。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普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规范化的现代治疗背景下,这些最新的研究结果不仅回应了长期以来的临床争议,还为心梗后不同LVEF人群 β 受体阻滞剂的临床用药决策提供了关键证据支撑。本文将系统解读这两项研究的核心发现,并探讨其对MI后患者治疗模式优化及心衰患者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

BETAMI–DANBLOCK 研究:β受体阻滞剂显著降低LVEF保留或轻度降低的MI患者主要终点风险

目前指南针对MI后LVEF保留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建议是基于来自现代标准治疗(包括常规再灌注、侵入性管理、强效抗血小板治疗和他汀类药物)之前的试验。进入现代介入与药物综合管理时代,尽管心梗死亡率和复发心梗发生率已大幅降低,但心肌交感风暴、恶性心律失常以及远期心室重构的隐患并未彻底消失;LVEF>40%并非等同于心肌完全无恙,残余风险仍不可忽视。与之相对,β受体阻滞剂在LVEF降低(≤40%)的患者中的获益已在当代临床试验中得到充分证实。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β受体阻滞剂在MI后LVEF保留或轻度降低患者中的获益。

BETAMI–DANBLOCK研究为β受体阻滞剂在LVEF保留或轻度降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提供了重要支持。BETAMI–DANBLOCK研究是一项合并挪威BETAMI、丹麦DANBLOCK两项试验的大型RCT,共纳入5574例MI后LVEF≥40%的患者,纳入者按1:1随机分配为β受体阻滞剂组(2783例)或无β受体阻滞剂组(2791例),中位随访3.5年,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新发心肌梗死、非计划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复合终点。

核心结果: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为14.2%,显著低于无β受体阻滞剂组的16.3%(风险比[HR] 0.85;95%CI 0.75-0.98;p=0.03)

图1 主要终点的事件发生时间分析

次要终点中,β受体阻滞剂组复发MI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无β受体阻滞剂组的6.7%(HR 0.73;95%CI 0.59-0.92)。

亚组分析提示,β受体阻滞剂在LVEF轻度降低(HR 0.82 ;95% CI 0.65-1.02)、女性(HR 0.77;95% CI 0.62-0.96)和ST段抬高型MI(HR 0.81 ;95% CI 0.69-0.96)亚组中均呈现获益趋势。

安全性方面,两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表明β受体阻滞剂在此人群中使用安全性良好。

综上,在现代再灌注与强化二级预防背景下,BETAMI–DANBLOCK研究结果证实LVEF≥40%且无心衰的MI患者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死亡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获益在LVEF轻度降低人群中更为突出,但仍需更大样本或个体患者数据荟萃分析以进一步验证。

荟萃分析:MI后LVEF轻度降低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主要复合终点风险显著降低

BETAMI–DANBLOCK 研究已证实,LVEF≥40% 且无心衰的MI患者长期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死亡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LVEF轻度降低亚组获益更突出,但需进一步验证;为此开展的MI后LVEF轻度降低的个体患者数据(IPD)荟萃分析,通过整合REBOOT、BETAMI、DANBLOCK和CAPITAL-RCT四项研究的原始数据,为β受体阻滞剂在MI后LVEF轻度降低人群中的应用提供了高质量证据,该研究结果同步发表于《柳叶刀》。

荟萃分析共纳入1885例MI后LVEF轻度降低且无心衰史的患者,是截至2025年全球最大规模针对该人群的研究,有效解决了单个RCT样本量不足的问题。分析采用一阶段固定效应Cox模型来评估β受体阻滞剂对预定义主要复合终点(全因死亡、新发MI或心力衰竭)的影响,所有4项试验的终点均由独立委员会裁定。

核心结果: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主要复合终点风险25%(β受体阻滞剂组10.7% VS 无β受体阻滞剂组14.4%,HR 0.75;95% CI 0.58-0.97, p=0.031),4项试验或入组国家(西班牙、意大利、挪威、丹麦和日本)对主要终点的影响未见明显异质性。主要终点的3个单独组成部分与复合终点的趋势一致。

图2 主要终点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累积发生率。(A)主要终点(全因死亡、复发心梗或心衰的复合终点);(B)全因死亡;(C)复发心梗;(D)心衰

图 3 主要终点的个体患者水平荟萃分析效应值及敏感性验证

亚组分析显示,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获益在性别、梗死类型、β受体阻滞剂剂量及国家间均无异质性。但在年龄方面存在异质性,2。

这项荟萃分析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明确将β受体阻滞剂的获益人群从传统的射血分数降低(LVEF≤40%)扩展至LVEF轻度降低(LVEF 40%-49%)MI患者,有望推动指南把LVEF轻度降低亚组的推荐等级由“可考虑”提升至“推荐”。

总结与展望

2024 年已公布的ABYSS研究,已为MI后 LVEF≥40% 人群的β受体阻滞剂应用提供重要前期证据:3698 例稳定服用该药物>6个月的患者中,停药组3年复合终点事件率较继续用药组高2.8个百分点,未达非劣效;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略高,特别是在心绞痛复发和相关住院率方面增加,生活质量无改善。该结果提示,即便LVEF正常,若无明显不耐受,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仍是更稳妥的选择,为 2025 ESC新研究进一步明确 “持续治疗” 价值提供关键前期支撑3

综合此次2025 ESC大会公布的两项β受体阻滞剂重磅研究,在心血管疾病领域,这些研究结果将共同推动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更加精准和合理:在LVEF降低的患者中,维持其基石地位;在LVEF轻度降低患者中,基于本次荟萃分析证据扩大应用;在LVEF保留患者中,随着BETAMI–DANBLOCK研究结果的发布,或能进一步明确β受体阻滞剂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策略,并优化治疗。随着精准医学发展,β受体阻滞剂可能与其他心血管治疗药物形成更优化的联合方案,进一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

期待在未来有更多β受体阻滞剂临床精准分层研究的深入开展——无论是基于LVEF亚组、年龄特征,还是合并症类型、生物标志物表型细化用药人群,都将助力这一经典药物突破传统应用边界,在心血管精准治疗的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持续为心血管患者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Haugen JM, Kristensen AM, Halvorsen S,et al. Beta-Blocker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out Heart Failure. N Engl J Med. 2025; August 30, DOI: 10.1056/NEJMoa2505985.

2. Xavier Rossello, Eva Irene Bossano Prescott, Anna Meta Dyrvig Kristensen, et al.β blocker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mildly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Lancet.2025; August 30,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1592-2.

3. Silvain J, Cayla G, Ferrari E, et al. Beta-blocker interruption or continua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N Engl J Med.2024;391:1277–86.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