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场消融和冷冻球囊消融后的自主神经影响和消融成功率——SINGLE SHOT CHAMPION子研究丨ESC・零时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21:10 1

摘要:SINGLE SHOT CHAMPION研究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随机对照研究,通过植入式心脏监测器评估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情况,严格比较了脉冲场消融与冷冻球囊消融在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疗效,结果显示脉冲场消融相较于冷冻球囊消融显著降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且手术

SINGLE SHOT CHAMPION研究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随机对照研究,通过植入式心脏监测器评估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情况,严格比较了脉冲场消融与冷冻球囊消融在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疗效,结果显示脉冲场消融相较于冷冻球囊消融显著降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且手术时间缩短25%。

在ESC 2025期间,来自瑞士伯尔尼国立医院的Laurent Roten教授公布了该项研究的子研究,旨在分析脉冲场消融和冷冻球囊消融对自主神经调节的影响及消融成功率。

一、研究背景

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PVI)是治疗症状性阵发性房颤的经典术式,使用热能进行PVI消融会损伤神经节丛,从而调节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提高日间心率(Day heart rate, DHR)和夜间心率(Night heart rate, NHR),降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热消融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已被证实与消融成功相关。那么,与热消融相比,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 PFA)如何调节心脏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是否也与PFA消融的成功相关?

二、研究方法

210名接受首次PVI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按照1:1随机分配到脉冲场消融PFA组(n=105)或冷冻球囊消融(Cryoballoon ablation, CBA)组(n=105),术后患者均接受ICM植入(reveal LINQ)用于持续心律监测,主要终点为术后3个月至1年期间房性心律失常首次复发(AF/AT/AFL≥30s),安全性终点是手术并发症的复合终点。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估:消融手术结束后植入ICM(Medtronic Reveal LINQ),并随访1年,随访数据包括日间心率(Day heart rate, DHR,8:00am-8:00pm平均心率)、夜间心率(Night heart rate, NHR,12:00am-4:00am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24小时内每5分钟时段心搏间期中位数的标准差)。该数据除外了房颤发作时段。

三、研究结果

1.基线资料:

PFA组和CBA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匹配,PFA组主要使用31mm Farawave catheter,CBA组主要使用28mm Arctic Front balloon。

2. PFA组及CBA组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

相较于PFA组,CBA组的DHR和NHR更高,HRV更低,即PFA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更弱,且调节效应维持至术后12个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3. 主要终点:房性心律失常首次复发(AT/AF/AFL≥30s)

通过ICM进行持续心律监测,随访1年结果显示,PFA组的复发率相较CBA组低13.6%,非劣效性分析p<0.001,优效性分析p=0.046。

4. 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和房性心律失常复发:

接受CBA治疗的患者,非复发组HRV低于复发组;接受PFA治疗的患者,两组HRV无明显差异。

5. 根据消融术后心率变异性(HRV)分层的结局

将HRV分为低HRV组(术后1-2天的HRV中位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

结果显示:接受CBA治疗的患者,低HRV组复发率显著低于高HRV组,HR=2.2(95%CI 1.25-3.87),p=0.006;接受PFA治疗的患者,低HRV组和高HRV组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HR=0.92(95%CI 0.48-1.76),p=0.8。

四、研究结论

在本项具有连续心律监测的随机试验中

PFA引起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效应显著低于CBA,却取得了更优的无心律失常预后结局。

这些发现挑战了“心脏自主神经调节是PVI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发挥疗效的原因”这一传统观念。

PVI术后自主神经调节效应在热能消融中可能作为病灶质量的替代标志物,但在PFA中则不然。

五、局限性

这些结果仅适用于所研究的特定PFA系统。

植入式心电监测仪(ICMs)仅在消融术后植入,因此无法评估急性期个体内自主神经的变化。

随访时间仅限于12个月,导致对结局及自主神经调节的长期持久性尚不明确。

目前仍不清楚,对特定亚组患者(例如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患者)额外进行神经节丛(GP)消融是否可能带来益处。

专家简介

张萍教授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心血管中心主任,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专业方向:心律失常诊治,疑难心血管疾病诊治,在心脏性猝死防治、遗传性心律失常领域贡献突出。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数智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技术交流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心血管能力提升委员会秘书长等。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执行主编、《ESC cardiovascular》副主编、《PACE》、《Cardiology Discovery》、《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杂志》、《中国起搏与电生理杂志》、《中华心力衰竭与心肌病杂志(电子版)》、《中华老年多器官杂志》、《临床心电学杂志》等编委。

在Circulation、EHJ、PACE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论著5部,高教出版社《内科学》副主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973子课题等基金资助。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奖等。

曾获 “人民好医生”“白求恩式好医生”“中国杰出起搏贡献奖”“21世纪中国心电贡献奖”“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清华大学第十九届“良师益友”等称号。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心律失常科普首席专家。

作者简介

罗江滢医生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

研究方向:起搏与电生理、心房颤动进展机制,遗传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病(包括LQTS、CPVT、Brugada综合征、心肌病等)、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危险分层及诊疗,发表多篇SCI论文,研究成果在GW-ICC、CSC、AHA、ACC、ACC Asia、ESC等国内及国际大会发言交流。

学术任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女性心律失常学组秘书;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组秘书;心血管病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