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家长以后,最看不得的就是「XX食物检出有害物质」这种新闻。每次看到心里都会咯噔一下,赶紧回想:「完了,我家孩子是不是吃过?」
做家长以后,最看不得的就是「XX食物检出有害物质」这种新闻。每次看到心里都会咯噔一下,赶紧回想:「完了,我家孩子是不是吃过?」
最近,「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风气挺大,但某财经媒体的一份奶茶测评,让很多妈妈产生了恐慌。报告中直指奶茶中的反式脂肪问题,听起来特别吓人。
反式脂肪确实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健康风险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呼吁各国逐步消除工业反式脂肪酸。
但问题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因为这类报道如此紧张?
《目录》
「READING」
媒体春秋笔法?
故意忽略事实?
检测方法选择存疑?
测评行业的乱象
媒体春秋笔法?
某财经媒体检测奶茶,说含有反式脂肪,并特别指出喜茶检测出来的反式脂肪更高,有0.113g/100g。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显示:「反式脂肪低于0.3%可标注为0」,喜茶此次检出的反式脂肪是符合要求的。
可媒体却强调,现制奶茶不属于预包装食品,因此不适用这条规定,暗示喜茶宣传「0反式」涉嫌欺骗消费者。
这就有些可笑了。
要知道,国家制定的0.3%的标准,是基于风险评估和国际惯例。因为科学共识认为,低于0.3%的反式脂肪摄入对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
难道同样的反式脂肪含量,在预包装食品中无害,而在现制食品中就变得有害了吗?这种区别对待显然在偷换概念,有博眼球之嫌。
故意忽略事实?
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
该财经媒体还在报道中提到「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自植脂末、巧克力酱等氢化植物油」。
这一点,花爸很早之前就科普辟谣过了:
过去的氢化工艺氢化不完全,会产生反式脂肪,但现代氢化工艺更新迭代后,已能够实现完全氢化,不产生反式脂肪。
详情点击反式脂肪酸你该不该担心?先看看这道题
这一技术进展在食品工业中已被广泛应用,而且有很多人发过相关的视频和科普内容。
普通人了解不深入,可能存在知识漏洞,但一家专业财经媒体在开展测评时仍忽略这一事实,花爸不禁怀疑,其意图到底是客观报道,还是刻意制造焦虑?
反式脂肪的分类
反式脂肪酸其实分为两类:天然反式脂肪(NTFA)和工业反式脂肪(ITFA)。它们在化学结构中的反式双键位置不同,因此对健康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天然反式脂肪存在于牛羊肉、牛羊奶中,科学界普遍的观点是:天然反式脂肪不仅无害,还可能有益健康!
即使是工业反式脂肪,人体也不是完全不能摄入,而是有一定的耐受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摄入量低于2.2克都是安全的。
那喜茶中的反式脂肪是天然还是工业的呢?
这个需要进一步检测反式脂肪里不同位置反式双键的比例,才能确定。简单地以「含有反式脂肪」作为批评依据,显然不够科学严谨。
检测方法选择存疑?
有人指出,该财经媒体使用的反式脂肪AOAC(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 检测方法是已被淘汰的方法。
倒也不能这么说。事实上,这一方法目前仍在国际上使用,只是有研究认为其准确性不如AOCS(美国油脂化学协会)方法准确。
但值得注意的是,AOAC方法是测定各种脂肪含量的方法,包括总脂肪、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反式脂肪;而中国国家标准(GB 5009.257-2016)是专门针对反式脂肪的测定方法。
而该财经媒体在其他项目检测中都采用国标方法,唯独在反式脂肪检测上选择了AOAC方法。
这种「双标」选择实在是令花爸费解啊,谁看了不怀疑它的动机?
测评行业的乱象
近年来,各类测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仿佛谁都可以凭几句话、几个实验就自称「测评专家」。
然而,就像这次一样,其中不少内容存在明显问题:
要么缺乏专业性,结论根本站不住脚;要么故意歪曲事实、制造焦虑,以此博取流量甚至谋取利益。这种行为不仅误导公众,更损害了消费市场的信任环境!
花爸陆陆续续也揭露不少「测评骗局」,此前,连某良心评测虚假测评、以次充好,花爸都锤得他千疮百孔,甚至最高法都发文批评了他。
而现在又一个财经媒体搁这儿玩花活……如果一个连基本标准都守不住的测评方都敢自封「权威」,那测评行业的门槛究竟在哪里?公信力又在哪里?
作为家长,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天经地义,但也要警惕被虚假片面的信息煽动情绪。在面对这类「测评新闻」时,一定得擦亮眼睛,拒绝被焦虑绑架。
来源:小红花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