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和很多企业沟通和服务的过程中,多数管理者有种心态:既不想投入很多资源,又不想从组织上进行保障。针对这种情况,我一般的建议都是不要立刻去做用户运营的事情,因为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投入资源还不一定能干得很好,更何况不投入呢?
在和很多企业沟通和服务的过程中,多数管理者有种心态:既不想投入很多资源,又不想从组织上进行保障。针对这种情况,我一般的建议都是不要立刻去做用户运营的事情,因为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投入资源还不一定能干得很好,更何况不投入呢?
随着数字经济步入深水区,品牌用户运营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以部门割裂、流程管控为核心的运营体系,在用户需求指数级分化、市场竞争颗粒度持续细化的新常态下,已显露出系统性疲态。
对于所有企业而言,用户运营已进入"特区时代",需要从战略顶层到组织肌理进行系统性重构。
01
战略特区:用户运营的顶层设计
企业须摒弃旧思维,将用户运营提升至战略层面,设立专属特区,汇聚优势资源,破除部门隔阂,促进高效协同,确保用户需求精准响应,价值充分释放。
(1)价值定位升维
用户运营必须从战术执行层提升至企业战略坐标系。在我们服务全棉时代的过程中,其将用户战略列为年度第二优先级规划,本质是将用户资产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管理范畴。这要求重构战略三要素: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替代财务成为核心决策指标,用户数据资产化纳入企业估值体系,用户需求洞察驱动产品研发流程。用户战略的升级,不仅显著提高了决策效率,还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深度优化。
(2)权力架构重塑
蔚来汽车首创的"用户发展委员会"模式,在董事会下设独立用户战略决策单元,突破传统部门制架构。这种"双权力中心"设计(业务执行中心+用户价值中心)确保用户权益在战略决策中有制度性表达渠道。据数据显示,用户委员会参与决策后,产品迭代速度大幅提升,需求响应准确率也显著提高。
(3)资源配置革命
建立用户专项资源池,打破传统预算分配机制。某零售巨头的"用户特权基金"占年度预算15%,具备三个特性:跨部门调用权(可整合市场/产品/服务资源)、快速响应机制(24小时立项通道)、容错保护机制(允许30%试错损耗)。这种创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得新用户获取成本降低,同时高净值用户留存率提升。
所有成功的用户运营项目,一定是顶层意志的结果,而非基层执行的偶然。企业需自上而下树立用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确保每一项决策都围绕用户价值展开,形成全员共识,才能真正实现用户运营的系统性变革。
02
组织特区:突破科层制的创新架构
在用户运营转型的过程中,组织需挣脱传统层级体制的枷锁,塑造出扁平且灵活的架构体系,创建跨部门用户运营团队,并授予其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
(1)逆向穿透式组织设计
传统"用户运营部"的困境在于其处于执行末梢,新型组织设计需遵循"用户触点逆向穿透"原则。比如,美的集团推行的"用户触点事业部",将原客服、市场调研、产品测试部门重组为具备独立决策权的战略单元,直接向CEO汇报。该部门拥有产品定价建议权、服务标准制定权、用户体验否决权等七大核心权力。
(2)动态阿米巴生态
组织可以借鉴日本京瓷模式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用户阿米巴集群"。每个阿米巴单元包含数据工程师、体验设计师、运营专家构成的铁三角,围绕特定用户群(如Z世代母婴群体)开展全生命周期运营。这些单元拥有独立核算、自主迭代以及跨边界协作的重要特权,其平均需求响应速度更是提升至传统部门的七倍之多。
在服务全棉时代的过程中,我们就是在内部设立特区,建立一支“别动队”,围绕顾客需求,我们采取快速、小规模、多批次的试错与创新策略,自由组合形成阿米巴式团队,逐步构建新的功能团队工作模式,并将这些实践经验、方法和思考方式逐渐渗透、推广至整个组织。
(3)能力中台化构建
用户运营中台应具备四大核心能力:实时数据融合能力(打破CRM/ERP/SCM系统壁垒)、智能决策能力(内置多种用户行为模型)、资源调度能力(动态配置服务资源)、价值评估能力(用户贡献度计量体系)。海尔搭建的"用户价值中台",使跨部门协作效率提高了一半以上,而用户需求闭环时间则缩短。
通过中台赋能,各业务单元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03
机制特区:用户导向的制度创新
与组织对应的是,机制特区需建立以用户为导向的创新制度,从员工行为上引导变革。
(1)逆向考核体系
组织可以落地推行"用户评价权重考核法",将部门绩效的40%交由用户共同体评定。某汽车企业建立的"用户陪审团"制度,2000名核心用户每月对研发、生产、服务部门进行多维评价,其结果直接决定部门奖金池分配。
此外,引入"用户反馈及时响应机制",确保每条用户意见都能在24小时内得到迅速响应,从而显著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通过"用户之声"平台,员工可直接向高层反馈问题,形成自下而上的改进循环,
(2)灰度演进机制
用户运营策略实行"小步快跑,动态迭代"的灰度演进模式。设立三大演进通道:快速实验通道(48小时上线A/B测试)、中程优化通道(双周迭代用户体验地图)、战略储备通道(季度级用户需求预研)。腾讯的"用户实验室"每年进行2000+次灰度测试,使功能迭代失败成本降低83%。
借助这一机制,企业得以迅速捕捉市场动态,且在不断的试错中精益求精,最终构建出以用户为核心的高效运营体系,推动企业的持续增长。
(3)反脆弱激励设计
构建"用户价值创造者联盟",将用户运营成效与长期股权激励绑定。阿里巴巴推行的"用户合伙人计划",允许核心用户运营团队获取用户增长部分的超额收益分成。这不仅激发了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增强了用户与企业的深度绑定,形成良性互动生态。
04
文化特区:用户思维的基因重构
文化特区需将用户思维深植企业基因,通过"用户故事分享会"、"用户视角工作坊"等活动,常态化培养员工用户同理心。设立"用户文化大使"角色,由一线员工担任,定期传递用户之声,确保决策层与用户心声无缝对接。同时,构建"用户价值勋章"体系,表彰在用户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员工,营造全员关注用户的正向激励氛围。通过文化浸润,企业上下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行动自觉,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1)决策心智革命
推行"用户在场"决策文化,所有战略会议设置虚拟用户席位,通过实时数据看板呈现用户声音。比如,宝洁建立的"用户全息决策室",将用户画像、行为热力图、情感分析数据投射为三维可视化模型,使决策者始终处于用户语境。决策者据此洞察用户需求,精准制定策略。
京东的"用户心声直播间"则让高管直面用户反馈,实时调整方案。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决策模式,有效避免了闭门造车的风险,确保企业战略与用户期望高度契合。
(2)组织记忆重塑
构建用户价值叙事体系,通过三种载体固化组织记忆:用户故事库(收录10万+用户历程)、决策案例集(解析200+用户影响决策实例)、文化仪式链(用户感谢日/价值创造者颁奖礼)。微软的"用户故事穹顶",每年影响战略调整。
(3)能力进化飞轮
组织可以设计"用户能力三层模型":内核层(用户洞察力)、中间层(需求转化力)、外显层(价值创造力)。每个层级设置九段晋级体系,与职级晋升深度绑定。
借助此模型,员工在精进用户服务能力的同时,亦能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从而形成正向循环。企业借此构建起以用户为中心的能力生态,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增强市场竞争力。
结语
当用户运营进入"秒级竞争"时代,特区思维已从可选方案变为生存必需。这不仅是组织架构的物理调整,更是企业用户观的基因重塑。
需要清醒认识到:没有战略顶层的"特区授权",就没有执行层的"特区作为";缺乏组织保障的"特区创新",终将沦为昙花一现的"特区表演"。
真正的组织进化,是将特区思维转化为全域能力,让每个细胞都具备用户价值创造的自觉。唯有将特区思维植入企业DNA,构建起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的四维支撑体系,方能在用户主权时代赢得持续竞争优势。这场始于用户运营的革命,终将引领整个组织向用户驱动型生态加速进化。(完)
来源:江刀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