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面法国二传,94年的,带三个01后副攻,扣完球原地蹦迪,嗓子都喊破。我们这边李盈莹挥臂挥到肩膀发飘,暂停回来还是把球往三人拦网里送,那一刻清晰感觉到:缺的不是力气,是“这事我熟”的底气。
输给法国,1比3,局分咬到27平还翻船——看完只想问一句:朱婷不在,我们到底把排球当运动还是当情怀?
第二局那个27比25最刺心,一个滚网一个探头全往界外跑,镜头切给板凳席,赵勇把战术板往怀里一塞,眼神跟熬夜写PPT的人一模一样:努力写了,不代表能过。
对面法国二传,94年的,带三个01后副攻,扣完球原地蹦迪,嗓子都喊破。我们这边李盈莹挥臂挥到肩膀发飘,暂停回来还是把球往三人拦网里送,那一刻清晰感觉到:缺的不是力气,是“这事我熟”的底气。
袁心玥没进名单,名字还在热搜挂着,大家怀念的其实是她吼的那一嗓子。现在场上最老的自由人,94年生,国际赛经验不到三十场,平时接的最多是国内大学生发球,世锦赛突然让她接埃格努级别的跳发,不崩才怪。
排协赛前那句“锻炼新人,成绩其次”,听着像家长对期末考砸的孩子说“没事,下次再来”。真到输球的晚上,又悄悄改口“年轻队员经验不足”。这话术熟不熟?东京、巴黎两连滑铁卢,先怪教练球星,再怪小孩,反正板子不打自己手心。
联赛数据更扎心,上赛季一场直播,弹幕飘过“这是公园晨练吗”。攻手没打过逆风局,二传只会背快,自由人跟教练用眼神沟通,成了大型静音现场。留洋?签证都办不下来,商业活动还被限额,球员出国像偷渡。
郎平卸任后去北师大上课,偶尔被拍到拎保温杯进教室,学生喊她郎导,她笑得很轻。朱婷在意大利做康复,发训练照,配文永远是“慢慢来”。两个曾经把女排扛在肩上的人,现在一个教书一个养伤,像极了下班不想回工作群的你我。
教练组和排协还在互相甩锅,球迷已经把朱婷回归写成了续命神药。可药不能天天吃,就算她明年满血回来,身边还是一群没打过硬仗的小孩,她总不能在后排一边擦地板一边吼战术。
真想解套,排协先把锅放下,把联赛整成职业的样子:球票便宜到学生能掏钱包,转播机位别再用五年前标清,外援名额放宽,让国内小孩天天和高手过招。再请一个外教,敢把训练录像公开,让外行也能看明白今晚到底输在哪。
如果下次再输,至少别只骂年轻人。毕竟,崩溃的队伍里没有一个无辜的大人。
来源:风中急速旋转的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