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2年,加拿大被迫下达了纽芬兰渔场的禁渔令,当时是一条轰动世界的消息——大名鼎鼎的纽芬兰渔场,是经营了近500年的纽芬兰第一大产业捕鱼业,顷刻破产。
【昔日有多辉煌,现在有多残破】
1992年,加拿大被迫下达了纽芬兰渔场的禁渔令,当时是一条轰动世界的消息——大名鼎鼎的纽芬兰渔场,是经营了近500年的纽芬兰第一大产业捕鱼业,顷刻破产。
纽芬兰,即纽芬兰省或纽省,位于加拿大东北角,包括纽芬兰等岛屿和大陆拉布拉多两部分,1949年4月1日正式成为加拿大的第十个省(加拿大包括十个省和三个地区),因此被称为加拿大最年轻的省。
这个省之所以闻名世界,就是因为当年可以位列全球四大渔场的纽芬兰渔场。
【纽芬兰渔场的被发现,是一个纯粹的意外】
出生于公元1455年的约翰·卡伯特(意大利人),出生于热那亚共和国,成年后又移居威尼斯共和国——无论是热那亚还是威尼斯,都属于现在的意大利,那时还没有出现意大利这个国家概念,那时的共和,跟现在的内涵也完全不同。
1490年英国与丹麦的战争结束后,英国的贸易状况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有所改善,尤其是丰富的渔业资源并没有如愿拿到,原本欢欣鼓舞的英国渔民们和相关的商人们非常郁闷。
跟那时的许多欧洲航海家一样,约翰·卡伯特也认为向西横越大西洋就能到达“印度群岛”,即他们所指的亚洲。
在卡伯特看来,既然地球是圆的,哥伦布也已经证明“亚洲”可以向渡海到达,那么船只在北面的纬度行驶要比靠近赤道行驶的距离短。
【约翰·卡伯特】
重点是,如果能够找到一条西北航道,那么整个探险途中就不会遇到西班牙人或者葡萄牙人发生冲突,那时的葡萄牙尤其是西班牙的海上武装力量颇为强大,比如西班牙庞大的无敌舰队。
卡伯特把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以书面的形式递交给了英国国王,没想到国王很感兴趣,便给卡伯特和他的三个儿子名字签发了许可证,批准他们:
向一切地方和地区,向东海、西海和北海所有的海岸进行航驶……以便寻找、发现和考察一切海岛、陆地、国家,以及至今为基督教世界不知的偶像崇拜者和非神论者的地区,不论后者现在居住在世界的什么地区。
【纪念卡伯特的一座塔】
英国国王也并非全无好处,按照约定,国王会从探险的收益中提取20%的利润,并在许可证中故意不指明向南航行的路线,目的是避免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发生冲突——至少在书面证据方面不留下证据。
1497年5月2日,卡伯特率领18名水手,乘坐小帆船从布里斯托尔港出发,向西寻找对于基督教世界来说陌生的岛屿和陆地,途中他们抵达过纽芬兰南岸,目睹过密度惊人的鳕鱼群。
两年后,卡伯特又在英国国王的资助下进行了第二次探险,这次他率领五艘帆船,任务是找到并在中国建立贸易站。
这次他到达了比纽芬兰更南面的地方,也许是现在的美国马里兰州。不幸的是,卡伯特的船队发生了哗变,历史学家们对卡伯特和他的探险队是否安全返回英国并不抱有乐观态度。
很明显,卡伯特之所以没有名垂青史,是因为他没有像哥伦布、麦哲伦等人那样,为出资人(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
不过,由于是他第一个发现了纽芬兰,所以他还是名列史册,纽芬兰附近的卡伯特海峡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这是一个寒流与暖流交汇而形成的超级渔场】
纽芬兰的超级渔场是怎么形成的呢?
因为这个渔场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引起营养盐类物质上泛,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鱼类在此大量繁殖。
拉布拉多寒流是一个在北大西洋的冰冻洋流,它发源于北冰洋巴芬湾,穿过戴维斯海峡沿着加拿大拉布拉多岸边向南流,经过纽芬兰岛,再向南流向新斯科舍和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最终流至北卡罗来纳州的外滩群岛。
墨西哥湾暖流则起源于墨西哥湾,佛罗里达暖流经过佛罗里达海峡流出墨西哥湾后,与来自大安的列斯群岛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形成强大的墨西哥湾暖流。
这股暖流会沿着美国的东部海岸线北流,并由于地转偏向力逐渐偏离海岸,受盛行西风影响而转折向东,最后跨越北大西洋通往北冰洋巴伦支海。
并且,墨西哥湾暖流分支成两股分支,北分支跨入欧洲的海域,成为北大西洋暖流,南分支为加那利寒流,经由葡萄牙和西非重新回到赤道。
而北上的这支暖流就是纽芬兰海域跟拉布拉多寒流相遇,密度大的寒流潜流至暖流下方,暖流随之抬升,引发海水的垂直搅动,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海面,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吸引大量温水性鱼群和冷水性鱼群相汇聚。
这才是纽芬兰渔场形成的真实客观原因——如果说真有造物主,那么一定是大自然。
【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
卡伯特到达纽芬兰并看到眼前多得令人吃惊的鳕鱼时,他在航海日记中是这样描述的:这里的鳕鱼多得不需用渔网,只要在篮子里放块石头沉到水中再提上来,篮子里就装满了鱼。
随着卡伯特第一次航海探险结束并返回欧洲,纽纷兰超级渔场宝库的消息不胫而走,大批葡萄牙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纷纷来到纽芬兰浅滩安营扎寨,捕捞鱼类尤其是欧洲人做梦都想得到的鳕鱼。
从此即15世纪初开始,在纽芬兰岛沿岸就慢慢出现了一座座大大小小的、不同国别的渔村。
【现在这些渔村,就是当年的后人们】
当时,欧洲有许多人还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但是纽芬兰数量惊人的鳕鱼供应不仅解决了欧洲人的温饱问题,还为欧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强悍的海员:因为捕鱼作业不但规模巨大,而且路途遥远,气候变化无常。
这些熟悉远洋航行、训练有素的海员们,后来大都成为英国及荷兰皇家舰队的中坚力量,并在击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大部分鳕鱼被制成鳕鱼干出口到欧洲各国】
纽芬兰渔场在挽救了欧洲的同时,也挽救了当时被饮食禁忌所困的教会,这也是一个极为深远的影响。
天主教会规定在斋戒日不许吃肉,但是可以吃鱼,而一年中不能吃肉的日子加起来超过大半年,所以如果不想纯粹依靠素食和精神过日子,那就需要足够的鱼肉。
鳕鱼干,是一种耐保存又便宜的高蛋白食品,纽芬兰渔场源源不断的鳕鱼干使教徒的生活由苦熬变成享受,那些守斋日也变成了吃腌鳕鱼干的好日子。
【鳕鱼加工商们是纽芬兰渔场的常客】
【从张弛有度到涸泽而渔】
在人类大规模、机械化捕捞渔获之前,纽芬兰渔场是有休养生息的规律和传统的。
在纽芬兰海域,最传统其实也是最科学的捕鱼方式是:由较大的渔船运载数只小渔船,到离岸较远的海域卸下小船。每只小船上有两到三名渔民。
这几名渔民会分头在附近撒网捕鱼。当小船满载后便驶向大船,卸下舱中的收获,然后再继续撒网。一只小船每天往返两三次。晚饭后渔民们还要在大船上将当日捕到的鲜鱼腌制起来保存。
数日后大船满载而归,驶回纽芬兰岛上的渔村——渔民每年都要定期休息,而渔民休息的日子又正好赶上了鱼类繁殖的季节,正好错开,双方都能喘息。
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虽然捕捞量较大,但因为避开了鳕鱼群的产卵繁殖季节,从而保证了鱼群数量能够不断地繁衍并保持了生态的平衡。
当时间进入20世纪50-60年代后,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地驶入了纽芬兰湾,使渔场遭遇灭顶之灾。拖网船庞大的捕鱼网兜掠过海底,所到之处任何鱼虾贝类都在劫难逃。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不需要把鳕鱼运回到岸上处理,宽大的渔轮上配备了现代化的冷冻技术,一条龙式的作业方式能把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后来甚至还动用了氧气和氮气来即时保鲜。
这些渔轮夜以继日地作业,不管晴天雨天,也不顾鱼类是否处于繁殖季节。按照估算,一艘上规模的渔轮最快时可以做到1个小时捕捞200吨鱼,这个效率是16-18世纪一条传统渔船整个渔季(约3-6个月)捕捞量的两倍,有时候,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劳动生产效率越高、环境毁灭反而会越快。
【在纽芬兰用声纳也不会发现鱼群了】
1975年时,加拿大渔业部门惊奇地发现:纽芬兰渔场的鱼群,尤其是鳕鱼群已经减少了60%,但加拿大的行动仍然迟缓。
也许是需要经过漫长的国会讨论,所以直到1977年,加拿大才以保护渔业资源为由,宣布了200海里领海权,把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渔船排除到了大部分纽芬兰渔场之外。
【现在的纽芬兰】
注意,这个时候的加拿大只是不想让其他国家的渔船继续捕捞,而加拿大本国的渔业公司却可以大行其道,这些受到政府支持的、捕捞完全工业化的大集团们,采用现代化的破冰船(这意味着一年四季可以捕捞)和高科技电子、声纳技术,让残存的鳕鱼无处可逃。
强大的人类做到了让纽芬兰渔场的鳕鱼群改变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基因——它们不再来纽芬兰渔场产卵和捕食了,于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里的鳕鱼数量下降到20年前的2%,直到彻底没有。
【现在的纽芬兰】
鱼都没有了,渔民和渔村的意义就不大了。
纽芬兰约有近4万渔民失业,失去谋生手段的纽芬兰渔民只好远走他乡谋生。为了安抚纽芬兰民众(主要是想安抚他们的选票),历任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以实行每年约4亿加元的补偿计划,用来解决纽芬兰失业渔民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
自然环境,尤其是海洋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可不可以用30年甚至50年的时间就能够修复呢?
纽芬兰已经给出了答案:直到2023年即纽芬兰的禁渔令实施了30多年后,纽芬兰海域还是一片死寂,即使比声纳更先进的探测设备也没有发现鳕鱼群——任何昔日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鳕鱼,如今踪影难觅。
【这样的场景,很难再出现在纽芬兰】
用几十年几乎彻底疯狂的捕捞,能把鳕鱼群的基因强行改变,让它们不再来这里,只能说人类的力量既强悍又渺小,强悍在过度贪婪和科技进步、渺小在不知道我们自己也只是大自然中的微尘而已。
来源:理想国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