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小满,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夏天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夏熟作物的籽粒逐渐饱满,但还不够成熟,故称为“小满”。“满”,《说文解字》解释为“盈溢也”,意思是水满了。小满分三候。小满第
#今日小满#今日小满,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夏天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夏熟作物的籽粒逐渐饱满,但还不够成熟,故称为“小满”。“满”,《说文解字》解释为“盈溢也”,意思是水满了。小满分三候。小满第一候,“苦菜秀”。苦菜是古诗文中的常客,宋代诗人王之望说:“朝来食指动,苦菜入春盘”;“秀”是抽穗开花的意思。小满第二候,“靡草死”。靡草,一种纤细柔弱、随风倒伏的草。小满第三候,“麦秋至”,麦子成熟了。“秋”是“禾谷熟也”,成熟的意思。#5月·每日幸运签#
1、《五绝·小满》
宋·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赏析】《五绝·小满》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田园诗作,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小满时节的生机盎然。
前两句"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构建出动静相宜的夜景。"啼"字以莺声点活静谧,"醒"字拟人化月色,仿佛月光唤醒了浩瀚夜空。绿柳与皓月的色彩对比,暗合小满时节万物渐丰的特征。
后两句聚焦麦田意象,"最爱""笑"赋予麦穗以人格,将麦浪迎风摇曳的姿态喻为对凋落花朵的豁达告别。落红象征春的终结,而挺立的麦穗则昭示着夏收的希望,体现小满"物致于此小得盈满"的节气特质。
全诗未直言"小满",却通过麦穗将满未满的临界状态(垄头麦)、春末夏初的物候更替(落红)巧妙呼应节气特征,展现诗人对农事观察的细腻。
不同于其忧患深沉的政论文章,此诗显露出欧阳修作为"六一居士"对自然的热爱。二十字中无一处用典,却以白描手法呈现士大夫对田园的审美观照,平淡中见隽永。
小满作为夏季第二个节气,此时北方麦类作物籽粒渐饱满而未成熟,正应诗中"垄头麦"意象。诗人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农耕时序,将自然规律升华为人生哲理——万物皆需经历"小满"的积累,方能迎来真正的丰盈。
2、《咏廿四气诗·小满四月中》
唐·元稹
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
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
杏麦修镰釤,錋(□爪)竖棘篱。
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為?
【赏析】《咏廿四气诗·小满四月中》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组诗之一,以史家笔法记录小满时节的物候农事。与欧阳修写意的田园小景不同,此诗更显现实主义色彩。
"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紧扣《月令》"靡草死"的物候特征,以反问句式强调阳气盛极导致喜阴植物枯萎的自然规律。
"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展现民间耕作(黍稷播种)与官府督导(蚕丝生产)的互动,反映唐代"劝课农桑"的治理体系。
"杏麦修镰釤,錋(□爪)竖棘篱"呈现麦收前的准备场景。"修镰釤"(磨镰刀)、"竖棘篱"(扎篱笆)等动作细节,构成一幅生动的农具图谱。缺字可能为"耙"类农具,体现唐诗抄本流传中的常见问题。
尾联在万物繁茂时节聚焦"独秀"的苦菜,既符合《诗经》"采苦采苦"的食用传统,又暗含诗人对"众芳芜秽"时代中坚守者的思考。一问"也何为"留下士大夫式的政治寓言空间。
小满旧有"祈蚕节"习俗,诗中"问蚕丝"印证唐代"东织西耕"的经济结构。应《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这种耐旱野菜象征农家的韧性,与"杏麦"的甘美形成味觉对比。
此诗犹如一幅中唐《农耕图》,在工具声、官吏问、苦菜摇的立体场景中,完成对节气本质的还原——不仅是自然节律,更是人类与天地对话的生存智慧。
3、《小满》
元·元淮
子规声里雨如烟,
润逼红绡透客毡。
映水黄梅多半老,
邻家蚕熟麦秋天。
【赏析】《小满》是元代诗人元淮的一首七绝,以江南梅雨时节的典型意象,勾勒出小满节气湿润而丰饶的独特韵味。全诗笔触细腻,色彩明丽,充满生活气息。
首句“子规声里雨如烟”
以“子规声”(杜鹃啼鸣)点明初夏时令,暗含“布谷催耕”的农事意味;“雨如烟”传神描绘江南梅雨迷蒙缥缈之态,与“小满江河满”的降水特征呼应。子规意象可追溯至《离骚》“恐鹈鴂之先鸣”,但此处褪去悲情,仅存节令提示功能。
次句“润逼红绡透客毡”
“润逼”二字写尽梅雨季水汽侵人的体感,衣物(红绡)、卧具(客毡)的潮湿暗示游子羁旅之艰。“红绡”的艳与“客毡”的素形成视觉碰撞,在氤氲水汽中构成一幅朦胧的室内静物画。
三句“映水黄梅多半老”
黄梅成熟恰为江南小满标志,诗人特写梅子倒影水中“半老”之态(将熟未熟),暗扣节气“小得盈满”的哲学内涵。“映水”使画面产生虚实叠影,赋予静态景物流动感。
结句“邻家蚕熟麦秋天”
“蚕熟”(春蚕结茧)与“麦秋”(麦收在即)浓缩了江南小满“蚕桑+稻作”的生产模式。称麦收为“秋”,源自《礼记》“孟夏麦秋至”的古语。“邻家”一词将镜头从自然转向人文,未直言自家农事而丰收喜悦自现。
元代推行《农桑辑要》,诗中蚕麦并重印证了“男耕女织”模式在江南的深化。与今气象资料对照,元代正值温暖期,诗中梅雨强度可为历史气候研究提供文学佐证。
此诗如一幅设色湿润的江南册页,在子规声、梅雨影、蚕麦香中,完成了对“小满”节气最诗意的经济学诠释——那是水汽淋漓的丰收前奏。
4、《晨征》
宋·巩丰
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
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
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
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赏析】《晨征》是南宋诗人巩丰的一首行旅诗,以晨起赶路的独特视角观察小满时节的生态与人生。全诗在劳碌的行程中捕捉自然生机,展现宋人特有的理趣与达观。
首联"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以哲学视角破题:万物皆在奔波(群动),不只旅人(吾)为生计所迫。化用《庄子·齐物论》"万物芸芸"思想,将个人行旅上升至宇宙运行规律。
颔联(晨景特写)"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紧扣"晨征"主题:
- 前句写"早":鸡鸣未止(未圆)天已亮,暗指夏日昼长夜短
- 后句写"湿":夜蛙方歇(初散)雨又至,呼应小满"江河渐满"特点
两组声音意象(鸡唱/蛙鸣)与时间副词(未圆/初散)形成精妙对仗
颈联(节气点题)"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转入节气特征: "清和":农历四月别称,写初夏凉爽反常(殊无暑) ; "政"通"正",雷雨符合小满三候"雷乃发声"的物候记载 。
尾联(洒脱收束)"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 "酒贱茶饶"反映南宋市井经济繁荣
- "新而熟"双关:既指新酿的酒与刚采的茶,又暗喻人生阶段
- 结句豁达:虽为生计奔波(晨征),仍可享受当下(徘徊)
此诗在晨光熹微中展开一幅动态的《南宋行旅图》:天象与人事交织,劳碌与闲适并存,最终在小满的雷声与茶香里,完成对生命节奏的诗意诠释——赶路的人,原来也在天地节律中行走。
5、《四月二日与黄观澜员外傅仲圭都事同访单德甫宪使不值》
明·陶安
得闲来访单绣使,上堂只逢双墨君。
小轩雨久长新树,近午风生驱宿云。
更策羸骖寻雪洞,偶看稚子摘池芹。
连营万屋无闲地,小满初晴麦气薰。
【赏析】本詩描绘了小满时节乡村的繁忙景象与丰收在望的田园风光,展现了浓厚的农耕生活气息。
首联,访友不遇,以画代晤,“得闲来访单绣使,上堂只逢双墨君。”
诗人与友人黄观澜、傅仲圭一同拜访单德甫(宪使),但主人不在,只在厅堂见到“双墨君”(可能指悬挂的两幅墨竹图)。以“双墨君”替代主人,既幽默又显文人雅趣,暗示主人高洁如竹。
颔联,雨后初晴,风驱云散,“小轩雨久长新树,近午风生驱宿云。”久雨使树木愈发葱郁,近午的风吹散残留的云层,展现小满时节“天气上升,地气下降”的气候特征。“驱”字赋予风以主动性,使画面动态鲜活。
颈联,寻幽探趣,童趣盎然,“更策羸骖寻雪洞,偶看稚子摘池芹。”诗人骑瘦马(羸骖)探寻幽僻的“雪洞”(可能指清凉之地),偶见孩童采摘池边芹菜。稚子摘芹的细节,展现农家生活的朴素与生机。
尾联,麦田连天,丰收在望,“连营万屋无闲地,小满初晴麦气薰。”村庄屋舍密集如军营,田地无一闲置;雨后初晴,麦浪翻滚,清香弥漫。
陶安此诗以访友为引,最终落笔于广袤麦田,在“军事化”的村庄与“薰人”的麦香间,完成了对小满节气最雄浑的诠释——**那是土地与人力共同谱写的丰收序曲**。尾联十四字,至今仍是解读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人地共生”哲学的经典注脚。
6、《吴门竹枝词四首·其四·小满》
清代•王泰偕
调剂阴晴作好年,
麦寒豆暖两周旋。
枇杷黄后杨梅紫,
正是农家小满天。
【赏析】 全诗以小满的天气、农事、物产为线索,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初夏田园画卷。
首句“调剂阴晴作好年”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小满节气比作一位“天气调度者”,通过调节阴晴来确保丰收。 “调剂”二字生动展现了农人对天气的依赖,也体现了小满时节气候多变的特点。
次句“麦寒豆暖两周旋”麦子喜寒雨,豆类需暖阳,诗人用“周旋”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小满时节农作物的不同需求。此句展现了小满节气对南北农业的影响:北方麦田灌浆需雨水,南方豆类生长需阳光。
三、四句“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以鲜明的色彩(黄、紫)勾勒出小满时节的丰收图景。枇杷和杨梅是小满的时令水果,枇杷润肺止咳,杨梅酸甜生津,象征着农家的富足与喜悦。“正是农家小满天”既点明节气,又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鲜活,既描绘了小满的农事特点,又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是清代节气诗中的佳作。
7、《闲居杂兴》
明•薛文炳
最爱江南小满天,樱桃烂熟海鱼鲜。
一声布谷啼残雨,松影半帘山日悬。
【赏析】本詩是一首描绘小满时节江南风光的七言绝句,语言清新明快,意境优美,展现了初夏时节的丰饶与闲适。
“最爱江南小满天,樱桃烂熟海鱼鲜。”
诗人开篇直抒胸臆,表达对江南小满时节的喜爱。此时樱桃成熟,海鱼肥美,展现出一幅物产丰饶的江南画卷。“樱桃烂熟”象征初夏的甜美,“海鱼鲜”则体现江南水乡的富庶,二者共同构成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最爱”二字奠定全诗愉悦、满足的情感基调,突显小满时节“小得盈满”的生活哲学。
“一声布谷啼残雨,松影半帘山日悬。”
雨后布谷鸟的啼鸣与山间落日相映成趣,松影映照半卷的帘幕,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富有生机的画面。布谷鸟(杜鹃)的叫声象征农忙时节,暗示小满时节的农耕文化背景。光影交错,展现江南山居的幽静与诗意。夕阳悬于山间,赋予画面动态美感,也暗含时光流逝的哲思。
本詩通过“樱桃”“海鱼”“布谷”“松影”“落日”等意象,描绘江南小满时节的美食与美景,表达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闲适心境。
语言明丽,画面感强,既有初夏的鲜活气息,又蕴含“小满未满”的人生智慧,体现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审美意蕴。薛文炳虽为冷门诗人,但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与陶渊明、韦应物等隐逸诗人的闲适诗风一脉相承。
薛文炳的《闲居杂兴》虽短小精炼,却以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将江南小满的丰饶与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幅充满生活哲理的节气风情画,至今读来仍令人心醉。
8、《自桃川至辰州绝句四十有二》
宋•赵蕃
一春多雨慧当悭,今岁还防似去年。
玉历检来知小满,又愁阴久碍蚕眠。
【赏析】本詩描写对农事的忧虑,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春雨过多、阴天影响农桑的深切担忧。
“一春多雨慧当悭”,整个春天雨水过多,若上天明智,应当吝啬些(少下雨)。
“今岁还防似去年”,今年仍需提防像去年一样因雨水过多导致歉收。
“玉历检来知小满”,翻看历书,得知已到小满节气。
“又愁阴久碍蚕眠”,又担忧阴雨连绵会妨碍蚕的休眠与结茧。
诗人以“一春多雨”开篇,直接点明春雨过多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慧当悭”运用拟人手法,希望上天能“吝啬”雨水,减少灾害。这种对天气的忧虑,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生计的关切。
“今岁还防似去年”表明诗人对去年可能因雨水过多导致的歉放心有余悸,提醒人们提前预防,避免重蹈覆辙。这种忧患意识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社会的深刻观察。
“玉历检来知小满”点明时间已至小满(夏初重要农时),此时农作物进入关键生长期,雨水过多会影响收成。而“又愁阴久碍蚕眠”则进一步担忧阴雨影响蚕的结茧,蚕丝产业受损。
全诗以农事为核心,展现诗人对百姓生计的牵挂。赵蕃作为江西诗派代表,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关注民生疾苦,使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雨过多、阴天影响蚕事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深切忧虑。其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赵蕃作为江西诗派诗人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9、《小满》
近现代•吴藕汀
白桐落尽破檐牙,或恐年年梓树花。
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
【赏析】本詩是一首描绘小满节气田园风光的诗作,语言简朴却意境深远,展现了江南农村的农事活动与自然景致。
“白桐落尽破檐牙”
此句描写初夏时节,白色的桐花已凋落殆尽,只剩下残破的屋檐(“破檐牙”可能是形容屋檐的翘角或破损处)。桐花凋谢象征春去夏来,暗示小满时节的自然更替。“破檐牙”也可能暗指农舍的简朴,与田园生活相呼应。
“或恐年年梓树花”
“梓树花”是初夏常见的植物,诗人以“或恐年年”表达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或许也隐含对农事周期稳定的期待。梓树花开象征夏季的繁茂,与前句桐花落尽形成对比,展现季节的衔接。
“小满田塍寻草药”
“田塍”指田埂,小满时节草木丰茂,农民常在田间寻找草药(如苦菜、半边莲等),既是农闲时的副业,也符合小满“苦菜秀”的物候特点。这一句生动刻画了农村生活的细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农闲莫问动三车”
“三车”指水车、油车、丝车,分别对应灌溉、榨油、缫丝三种农事活动。“莫问”二字意味深长,既可能是劝人不必过问农忙的辛劳,也可能是表达对传统农事习俗的淡然态度。江南有“小满动三车”的习俗,此时正值灌溉、养蚕的关键期,诗人以“农闲”反衬实际的繁忙,隐含对农民劳作的体恤。
诗歌通过桐花、梓树、草药、三车等意象,勾勒出小满时节江南农村的风物与农事,展现了一幅恬静而忙碌的田园画卷。
语言质朴,画面感强,以白描手法呈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后两句尤其体现“以小见大”的笔法,通过“寻草药”“动三车”的细节,折射出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诗中隐含对传统节气习俗的传承,如“动三车”对应祭车神、祈蚕神等民俗,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利用。
吴藕汀的《小满》不仅是一首节气诗,更是一幅农耕文明的微缩图景。它以简练的语言捕捉了自然的细微变化与农人的智慧,传递出对季节更迭的敏感与对生活的从容态度。10、《四月》
明•文彭
我爱江南小满天,鲥鱼初上带冰鲜。
一声戴胜蚕眠后,插遍新秧绿满田。
【赏析】本詩描绘了江南小满时节的田园风光与物候特征,语言清新明快,充满生活气息。
我喜爱江南的小满时节,鲥鱼刚刚上市,带着冰鲜的滋味。戴胜鸟一声啼叫,蚕儿休眠之后,田野里插满了新秧,绿意盎然。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南方雨水充沛,江河渐满,北方小麦灌浆,籽粒渐饱。
诗中选取了江南特有的物产(鲥鱼)和农事活动(插秧),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鲥鱼初上带冰鲜”写鲥鱼肥美,刚上市时用冰块保鲜,凸显其珍贵。鲥鱼在明代是贡品,象征江南的丰饶。
“一声戴胜”以鸟鸣点明时节,戴胜鸟在小满时节鸣叫,与蚕眠(蚕蜕皮休眠)相呼应,展现自然时序的和谐。
“插遍新秧绿满田”描绘农民插秧的场景,绿色田野象征希望与丰收的期待。
全诗语言简洁,不加雕饰,却生动传神,如“鲥鱼初上”“绿满田”等句,极具画面感。戴胜鸟的啼叫(动)与蚕眠(静)、插秧的忙碌(动)与田野的绿意(静)形成对比,使诗歌富有节奏感。
诗人通过“我爱江南小满天”直抒胸臆,表达对江南小满时节的热爱。鲥鱼的鲜美、戴胜的啼鸣、新秧的翠绿,共同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初夏图景,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时序的赞美。
《四月》一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江南小满时节的鲜活图景,融合味觉、听觉、视觉的描写,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人通过对鲥鱼、戴胜、新秧等意象的捕捉,表达了对江南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传统节气文化的深厚内涵。
11、《村家四月词》(其一)
•清•查慎行
小满初过上簇迟,落山肥茧白如脂。
费他三幼占风色,二月前头早卖丝。
【赏析】本七言绝句描写了清代农村蚕农的生活,通过白描手法展现了蚕农的辛勤劳作与残酷现实。
“小满初过上簇迟”
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四月下旬,此时蚕即将结茧。指蚕爬上蚕簇(供蚕结茧的器具)吐丝结茧的过程。蚕农因担忧蚕事进展缓慢而焦虑,暗示蚕农对收成的期待与忧虑。
“落山肥茧白如脂”
指蚕完成结茧后从蚕簇上取下。形容蚕茧饱满洁白,如油脂般细腻,象征丰收。
“费他三幼占风色”
-三幼,即“三眠”,蚕一生经历四次蜕皮(眠),三眠后接近成熟。观察天气变化,确保蚕顺利成长。此句写蚕农精心照料蚕的辛苦过程。
“二月前头早卖丝”
即蚕农在蚕茧尚未成熟时,因贫困被迫提前低价出售未来收成。揭示蚕农受高利贷或商人盘剥,即使丰收也无法获利的社会现实。
查慎行此诗继承了白居易、范成大等诗人的现实主义传统,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观察,展现了蚕农的辛劳与无奈。全诗看似平淡,却蕴含强烈的社会批判,是清代反映农村疾苦的佳作。
12、《小满日口号》
明•李昌祺
久晴泥路足风沙,杏子生仁楝谢花。
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
【赏析】首句“久晴泥路足风沙”
诗人开篇描绘了小满时节久晴无雨后的景象:原本泥泞的乡间小路因长期干燥而扬起风沙。这一描写既点明了节气的特点,也暗示了季节由春入夏的过渡。
次句“杏子生仁楝谢花”
诗人选取杏子和楝花两个意象,展现小满时节的物候变化。杏子结出果实,楝花凋谢,既表现了初夏的生机,又暗含春去夏来的淡淡感伤。
第三句“长是江南逢此日”
诗人将视角拉回江南,表明自己长期生活于此,对小满时节的风物十分熟悉。这一句既点明地点,又为末句的烟雨枇杷作铺垫。
末句“满林烟雨熟枇杷”
诗人以烟雨朦胧中的枇杷林作结,描绘了一幅江南初夏的画卷。这里的“烟雨”可能是虚写,象征此前滋润果实的雨水,而“熟”字则生动表现了枇杷成熟的动态过程,使全诗余韵悠长。
首句写“久晴”,末句写“烟雨”,看似矛盾,实则可能暗指此前雨水催熟枇杷,体现了诗人对江南气候的细腻观察。杏子、楝花、枇杷等意象富有江南特色,色彩明丽,展现了小满时节的自然之美。作为“口号”(即兴吟咏之作),全诗语言流畅,毫无雕琢痕迹,体现了诗人恬淡自适的心境。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江南小满时节的独特风光,既有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捕捉,又蕴含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堪称古代节气诗中的佳作。
13、《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赏析】全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的山水风光,表达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梅子黄时日日晴”
点明季节是梅子黄熟的初夏,通常此时江南多阴雨(如“黄梅时节家家雨”),但诗人却遇到难得的连续晴天,心情自然舒畅。以“梅子黄时”的典型阴雨天气反衬“日日晴”的难得,突出天气的宜人和诗人的欣喜。
“小溪泛尽却山行”
诗人乘船沿小溪游览,直至尽头,再改走山路。“却”字巧妙转折,既写出行程变化,又暗示游兴未尽。从“泛舟”到“山行”,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的兴致。
“绿阴不减来时路”
山路上绿树成荫,与来时溪边景色一样浓密。“不减”表明归途依然美丽,但暗含变化——季节已从春入夏。与首句的“日日晴”形成照应,展现诗人对自然细节的敏锐观察。
“添得黄鹂四五声”
归途中新增黄鹂的鸣叫,为静谧的山林增添生机。“四五声”以少胜多,突出声音的清脆悦耳。黄鹂的叫声让整幅画面活了起来,既写景又抒情,表现诗人的闲适与愉悦。
本詩通过“梅子黄时”与“日日晴”、“绿阴不减”与“添得黄鹂”的对比,使诗歌层次丰富,意境鲜明。
全诗用词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却生动传神,体现了曾几虽属江西诗派,却摆脱了生硬晦涩的风格。
诗中未直接抒情,但通过景物的描绘,自然流露出诗人轻松愉快的心境。
诗人通过一次平常的旅途,捕捉到初夏山水的灵动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整诗明快流畅,充满生活情趣,是宋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
14、《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
宋•苏轼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赏析】本首田园词,通过描绘初夏农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雨后乡村的生机与农民的艰辛,同时表达了词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
层层麻叶泛着光泽,谁家在煮茧,香气弥漫整个村庄?篱笆那边传来缫丝女子的轻声笑语。一位白发老翁拄着藜杖,醉眼朦胧地捋下未熟的麦粒,捣碎充饥。我忍不住问他:“豆叶何时才能变黄成熟?”
“麻叶层层檾叶光”,麻叶繁茂,泛着光泽,暗示雨后植物生长旺盛,暗含“谢雨”之意。
“谁家煮茧一村香”,煮茧的香气弥漫全村,展现农事活动的繁忙与喜悦。
“隔篱娇语络丝娘”,缫丝女子的笑语声透过篱笆传来,使画面充满生活情趣,用“络丝娘”(昆虫名)比喻女子声音的柔美。
“垂白杖藜抬醉眼”,描绘一位年迈老翁,白发苍苍,拄着藜杖,醉眼朦胧,形象生动。
“捋青捣麨软饥肠”,老翁捋下未熟的麦粒捣碎充饥,反映春旱后的粮食短缺。
“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关切地询问豆类何时成熟,体现对农民的同情与对丰收的期盼。
全词不加雕饰,用简洁的语言勾勒乡村生活,如“煮茧香”“络丝娘”“捋青捣麨”等细节,生动传神。上阕的生机与下阕的艰辛形成对比,凸显旱灾对农民的影响。词人通过“问言豆叶几时黄”一句,展现与民同忧的情怀,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这首词突破了传统词作的艳科藩篱,以朴素清新的笔触描绘农村生活,展现了苏轼对民生的深切关注。上阕写田园之乐,下阕写农民之苦,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是宋代田园词的代表作之一。
15、《十九弟生日 其一•西堂旧作春池梦》
宋•项安世
西堂旧作春池梦,南国今逢小满天。
重四巧排黄阁印,百分宜泛紫金船。
夜闻素月初生桂,晓看丹枝已属贤。
万种春红都敛避,一庭槐日翠阴圆。
【赏析】本詩为祝贺其十九弟生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描绘春日景象与庆生场景,表达了对弟弟的祝福与赞美。
“西堂旧作春池梦,南国今逢小满天。”
“西堂”可能指诗人或弟弟的书斋,“春池梦”象征往昔的美好憧憬。“小满天”点明时节(小满节气),暗含“小得盈满”的吉祥寓意,契合生日主题。此联以对比手法,将过去的梦想与当下的现实结合,既怀旧又庆贺生辰。
“重四巧排黄阁印,百分宜泛紫金船。”
“重四”可能指某种仪式或排列方式,“黄阁印”象征官位尊荣,“紫金船”则暗喻富贵吉祥。此联以华美意象(金印、紫船)祝愿弟弟仕途顺遂、生活丰足。
“夜闻素月初生桂,晓看丹枝已属贤。”
“素月生桂”化用月中桂树的典故,暗喻弟弟才华出众;“丹枝”则指红枝,象征贤才得位。此联以昼夜时序的变化,赞颂弟弟德才兼备,终得认可。
“万种春红都敛避,一庭槐日翠阴圆。”
“春红敛避”以百花退让反衬弟弟的卓尔不群;“槐阴圆”则描绘庭院槐树成荫,象征家族兴盛、福泽圆满。尾联以景结情,既写实景,又寄寓对弟弟前程的美好祝愿。
诗中融合自然景物(春池、素月、丹枝)与人文象征(黄阁印、紫金船),既典雅又吉祥。如“夜闻”对“晓看”,“素月”对“丹枝”,体现律诗的严谨格律。全诗无直接抒情,但通过景物与典故的层层烘托,传递出深切的兄弟情谊与期许。
此诗以庆生为契机,将时节风物、仕途祝愿与家族荣耀巧妙结合,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项安世作为南宋学者,诗中亦可见其经学功底,如“黄阁”“紫金”等词暗合《周易》中的尊贵意象。整首诗既是一首生日贺词,亦是一幅充满象征意味的文人画。
16、《遣兴》
宋•王之道
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
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
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
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攒。
【赏析】此五言律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在小满时节的闲适与深沉感慨。
“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
穿着木屐跟随孩子们漫步,来到池边倚栏远眺。 开篇以闲适的笔调描绘家庭生活的温馨场景。“步屧”(木屐)暗示诗人的隐逸生活,而“随儿辈”则体现天伦之乐,为全诗奠定轻松基调。
“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
连绵阴雨后东方的彩虹消散,小满时节北风带来寒意。 点明节气(小满),并通过“东虹断”“北风寒”暗示天气反常,暗含诗人对时局的隐喻。北宋灭亡后,王之道因抗金主张被贬,此句或寄托对国运的忧虑。
“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
荷叶层层叠叠点缀水面,墙边几竿翠竹挺立。 以白描手法勾勒夏日景致,“荷三叠”写动态之美,“竹数竿”显清高品格。竹的意象常象征坚贞,或暗指诗人虽隐居仍保持气节。
“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攒。”
突然放晴有何可喜?只见云间远山聚拢。 尾联转折,表面写天气转晴的喜悦,实则以“远山攒”的苍茫景象收束,隐含壮志难酬的苍凉。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复国无望的复杂心绪。
诗中景物描写细腻,从“荷”“竹”到“远山”,层次分明,既有小满时节的生机,又透露出孤寂与寒意。这种反差映射了诗人闲居田园的表象下,内心对国事的隐忧。
《遣兴》以日常闲游为线索,通过节气风物的变化,抒发了诗人隐逸中的孤愤与家国之思。王之道将个人命运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在平淡中见深沉,展现了南宋士人在乱世中既超脱又执着的复杂心态。
来源:心红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