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纪年墓出土瓷器研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08:00 2

摘要:从三国鼎立至十六国混战,北方地区因战争破坏, 经济衰败,各种手工业都极端衰落,瓷业生产也不例外。 所以,这一段时间的瓷业重心始终在南方。北魏统一北方后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改革,给北方瓷业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北朝瓷业的兴起填补了长期以来北方地区瓷业生产的空

从三国鼎立至十六国混战,北方地区因战争破坏, 经济衰败,各种手工业都极端衰落,瓷业生产也不例外。 所以,这一段时间的瓷业重心始终在南方。北魏统一北方后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改革,给北方瓷业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北朝瓷业的兴起填补了长期以来北方地区瓷业生产的空白,打破了瓷业生产独让南方专美的局面,为隋唐北方瓷业的大发展开了先河。

但是,北朝瓷器究竟产生于何时?其面貌如何?关于这些问题,前人做了很多研究探索。 但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以往的研究中所引用的北朝墓葬出土的瓷器中,有的并非北朝生产,北魏墓葬所出瓷器尤是如此。 如果依据这些并非北方所产的瓷器来研究北朝瓷器,所得出的结论肯定有偏差。

一。从墓葬资料看北朝瓷器产生的时间及发展概况

《中国陶瓷》 在论及北朝青瓷产生的时间时有这样一段话 “北朝瓷业兴起也比较晚,约在北魏中晚期即五世纪末开始出现。”1《中国陶瓷史》 也有类似的内容 “北方青瓷的生产究竟始于何时,目前还没有充分的材料可以说明。 据出土实物考察,推测其始于北魏晚期 可能是合理的。”2据笔者对北魏纪年墓所出瓷器的研究,上述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中国陶瓷》 把北朝瓷器出现的时间确定在北魏中晚期,进而精确到五世纪末,其根据来源于山西大同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的一件青瓷唾壶(图一3

(图一)青瓷唾壶

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

此器全身施青黄釉,有裂纹,造型、 胎釉特征与浙江温州市郊南朝墓所出唾盂一致4,尤其是釉色青黄与北方青瓷多呈青绿或橄榄绿的情况有别,应是南方产品。 由此看来《中国陶瓷》一书依据南方生产的青瓷唾壶把北朝瓷器出现的时间确定在5世纪末的北魏中晚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其次《中国陶瓷史》中把北朝瓷器出现的时间确定在北魏晚期,其主要根据来源于 河北景县封氏墓5并指出“1948年在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一批瓷器,是最早发现的北方青瓷。 这批青瓷的年代,大约从北魏隋初,对于研究北方青瓷及它的出现时间提供了可靠的线索”6。书中把这批瓷器的上下限确定到北魏至隋初的依据,来自封氏墓群中所出五合墓志中最早的一合北魏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封魔奴墓志铭及最晚的一合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封延之妻崔氏墓志铭。 据《封氏墓群调查记》所知,封氏墓群于1948年被当地农民挖掘后,出土文物被搬回农民家中。解放后,中国历史博物馆虽然收集到了出土的大部分文物,但出土情况只能凭农民的回忆了解一些,所以这批瓷器与墓葬的关系已不很明了,加之几位墓主人的入葬时间跨度相隔近70年,这样的资料对于探讨北朝瓷器出现的时间显然缺乏说服力。

事实上,从现已掌握的北魏纪年墓资料,来看虽有零星瓷器出土,但都为南方所产。下面我们对北魏时期几处纪年墓葬作一分析。

除了前面提到的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之外,山西太原北魏神龙二年(公元520年 )辛祥墓7 、 河南偃师南蔡庄乡联体砖厂北魏墓8此墓虽无纪年,但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看,与洛阳北魏建义元年元邵墓近似9,均出土有青瓷鸡首壶,这二件鸡首壶从造型、 胎、 釉都与南京市和平村出土的南朝鸡首壶十分类似,尤其是肩部所饰桥形系与北方习见的方形系不同,应是南朝制品10(图二)。

联体砖厂北魏墓及北魏辛祥墓还分别出土了青瓷莲花碗及盏托。莲花碗造型为直口,圆唇,深腹 ,假圈足,碗外壁饰南朝典型的刻划莲瓣一周,与江苏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南朝墓所出青瓷莲瓣纹碗的造型、 装饰毫无二致 也应是南朝制品11(图三)。

(图三)青瓷莲花碗

(上)江苏南京赵士岗南朝墓出土

(下)河南偃师联体砖厂北魏墓出土

盏托的造型则与宁波云湖出土的盏托一致12,同样是南朝制品。此外河南偃师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染华墓所出青瓷碗、 青瓷蟾座蜡台13,及山东寿光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贾思伯墓所出青瓷四系罐也具南朝瓷器特征14 。 特别是青瓷蟾座蜡台下部为一三足蟾,蟾张嘴瞠目,前肢直立,后肢伸直,背驮莲花台莲,台上置一方斗,斗顶上设一长方形横梁,横梁上置五个蜡瓶,其造型特点与浙江绍兴上 蒋黄瓜山所出狮座蜡台如出一辙15,只是绍兴所出蜡台将蟾座换成了狮座(图四)。

(图四)青瓷蜡台

(上)狮座蜡台台江苏/浙江绍兴上蒋南朝墓出土

(下)蟾座蜡台/河南偃师北魏孝昌二年染华墓出土

在福建闽侯县南屿也出土了类似的蜡台,造型为三足蟾上跪骑一人,两手各抱一童子,三人头顶上设一长方形横梁,横梁上置二个蜡瓶16 。在染华墓所出三足蟾蜡台的蟾背上施有深褐色釉,使蟾的形象更加生动,这种作法与绍兴所出狮座蜡台的狮眼上点褐彩的手法一样,是南朝瓷器惯用的手法。 由此可知,染华墓所出蟾座蜡台应是南朝所制无疑。山东寿光贾思伯墓所出四系罐从桥形系的形制,即可断定不是北方产品。 此外据《河南陶瓷史》介绍在河南新乡市还发现了北魏时的亭阙人物罐17,应是典型南方西晋时的谷仓。

由以上北魏纪年墓可看出,北魏时期的墓葬出土瓷器数量有限又都为南方所产,这 种情况从最早出有瓷器的司马金龙墓到北魏晚期的墓葬都是如此,表明北魏时期还没有瓷业生产的迹象。 那么北魏墓葬中出土南方青瓷的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关于这一点我们从《魏书· 食货志》中可了解到其中的缘由。 “自魏德既广,西域或东夷贡其珍物充于王府,又于南垂互市以致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 神龟正光之际府藏盈溢,灵太后曾令公卿以下任力负物而取之。”18由此可知,当时贵族阶层在同 “西域”、 “东夷” 的交往过程中及通过“南垂互市”的贸易有大量外域的“珍物” 流入北朝,南朝瓷器通过以上渠道成为北朝上层社会的生活用品也就可想而知了。 北魏贵族墓葬中不断有波斯玻璃器、 金银器及南朝瓷器出土的现象正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由此可见,由于把北魏墓葬中出土的南方瓷器认为是北方生产而把北朝瓷器产生的时间定在北魏中晚期或晚期,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从现已发表的东魏纪年墓来看,此时出土瓷器的数量、 品种、 造型较前有所增加。如河北景县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高雅墓19出土的酱褐釉龙形柄四系瓶、酱褐釉凸弦纹碗、 酱褐釉及黄釉直口鼓腹罐,其造型与釉色均不见于南朝,尤其是龙柄瓶肩部的四个方形系为典型北朝形制,这种方形系一经出现,便成为北朝瓷器最富特色的标志。这些新的造型和釉色的出现,标志着北朝风格瓷器的诞生(图五)。

(图五)酱褐釉龙形柄四系瓶

河北景县东魏天平四年高雅墓出土

此外,在河北吴桥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墓20 、 河北赞皇东魏武定二年 (公元544年)李希宗墓21、河北磁县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尧赵氏胡仁墓22及河北磁县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茹茹公主墓23等墓葬中也出土了很多瓷器,这些瓷器与高雅墓所出瓷器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造型与釉色均与南朝有别,如河北吴桥东魏墓所出长颈四系瓶、 河北磁县东魏尧赵氏胡仁墓所出的细颈瓶、 带柄瓶、 双耳瓶等均不见于南朝。四系罐、 六系罐、 覆莲罐开始出现,酱褐釉特别流行 ,特别是在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中还出土了北方最早的黑瓷残片。

东魏墓葬中这些新造型、 新品种的出现,表明东魏时北方瓷业开始兴起,北朝独有的瓷业面貌初步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定八年茹茹公主墓中出土了一件带盖的青瓷覆莲罐(图六),为直口,圆唇,肩部饰六个方形系,每两个一组,上腹饰凸雕莲瓣一周,平底,施釉不到底,半球形盖面饰凸雕仰莲两层。

(图六)青瓷覆莲罐

河北磁县武定八年茹茹公主墓出土

中央为方形钮,状若盛开的莲花,其盖的形制与河北景县封子绘及祖氏墓所出仰覆莲花尊的器盖无二,两者应是同一时期同一窑口生产的。茹茹公主墓覆莲罐的发现,把仰覆莲花尊生产的下限提早了15年,也就是说至迟在公元6世纪中期的东魏北齐之际北方已能生产造型如此宏伟,工艺如此复杂的莲花尊了。 从东魏墓葬出土瓷器总的情况看北朝瓷业在发展的初期很少受到南制瓷工艺的影响,这种状况一直到东魏北齐之际才发生了变化。

此外,从东魏大量的酱褐釉瓷器来看,北朝初创的瓷器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青瓷而是一种工艺较落后的酱褐釉瓷,北朝瓷业的发展,大致是沿着由褐釉瓷派生出黑瓷、 青瓷,又在青瓷的基础上创烧了白瓷这样一条道路来发展的。 在研究中还发现,东魏出有瓷器的纪年墓多出自河北。 联想到河北磁县、内丘,陆续有隋代瓷窑被发现的情况,推测河北极有可能是我国北朝瓷业的发源地,这只是初步的推断,有待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北齐墓葬资料比较丰富,有山西寿阳北齐河清元年(公元562年)库狄洛墓24、河 北平山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崔昂墓25 、 山西祁县北齐天统三年(公元567年)韩裔墓26 、 河北磁县北齐天统三年(公元567年)尧峻墓27、 山西太原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娄轈墓28 、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29、 河南濮阳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李云墓30、河北磁县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高润墓31。从上述墓葬所出瓷器看,北齐瓷器不仅在数量、 质量、品种上远远超过前期,而且在造型、装饰、施釉工艺等方面形成了非常鲜明的时代风格,进入北朝瓷业最辉煌的时期。 如三系罐、 四系罐、 六系罐、 覆莲罐、 鸡首壶、 细颈瓶、 扁壶等造型的流行及盘、 碗、 粉盒、 托杯、 灯盏、 烛台等生活用器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北朝瓷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北齐瓷器的成就首先表现在造型艺术上,尤其是高浮雕的雕塑与写实技巧。如河北平山崔昂墓、河南安阳范粹墓、 河南濮阳北齐李云墓,及河北磁县高润墓所出的大量具有浮雕效果的覆莲罐(图七)

(图七)黄釉绿彩覆莲罐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

特别是山西太原娄轈墓所出贴花瓶、 鸡首壶以及山西寿阳库狄迴洛墓所出莲瓣尊,更是北齐瓷器造型艺术的代表作(图八)。

(图八)黄釉绿彩覆莲罐

(上)青瓷鸡首壶/山西太原北齐娄轈墓出土

(下)莲瓣尊/山西寿阳北齐库狄迴洛墓出土

其次表现为白瓷的创烧,如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范粹墓所出的一批白瓷,为北朝白瓷的出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图九)。

(图九)白瓷覆莲罐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

尽管这批白瓷釉中铁的含量偏高呈乳浊的淡青色,尚不能用现代白瓷的标准来衡量,但它的出现标志着北齐窑工已初步具备了排除胎釉中铁的呈色干扰的能力。

北齐白瓷的出现,是陶瓷史上的大事件,其对隋代白瓷的成熟、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乃至元明清青花、 釉里红及釉上彩瓷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除了常见的青釉器物外,还出现了一种淡黄釉的器物,烧成温度低,吸水性强,严格的说还不属于瓷器的范畴,多出土于山西北齐墓葬中。 山西寿阳库狄迴洛墓所出莲瓣尊、盘、 碗、 杯都属此类。 最后表现在釉装饰方面,如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两件黄釉绿彩覆莲罐、白釉绿彩四系瓶,河南濮阳李云墓出土的黄釉绿彩四系罐,以及太原娄轈墓出土的二彩盂。这种多釉彩器物的出现,突破了以往单一釉色装饰的局面,对唐代花瓷及唐三彩的施釉工艺有深远影响。

纵观北朝纪年墓出土瓷器,可以看出,第一:北朝瓷业的生产始于东魏,北朝初创的瓷器是一种酱褐釉瓷。北朝瓷器正是在这种酱褐釉瓷的基础上又生产出了黑瓷、青瓷,最后于北齐创烧了白瓷。 第二:北齐是北朝瓷业发展的顶峰时期,北齐瓷器在保留北方瓷器特点的基础上受佛教、石窟寺艺术、江南制瓷工艺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北朝瓷业面貌。 第三:北朝瓷器的出土,只限于王室、官僚等上层人物的大墓,说明北朝瓷业生产的规模还很有限,只能满足少数统治阶级的需要。

二。北朝瓷器的造型与装饰特征

(一)造型特点

北朝瓷业起步虽晚,但由于北朝高度发达的石窟寺艺术的影响,及雕塑技巧的普遍提高,加上南方制瓷工艺的影响,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所见造型有碗、 盘、 粉盒、 托杯、 鸡首壶、 扁壶、 龙柄瓶、 三系罐、 四系罐、 六系罐、 覆莲罐、 仰覆莲花尊、 灯盏、 烛台、 细颈瓶、 唾壶、 盘口壶等。 在造型风格上分三类。

一类受南方青瓷造型的影响,如大宗的深腹平底圈足碗,这种碗在南朝很普遍,一 直到隋代,这种深腹碗还广泛流行于南北瓷窑。 此外鸡首壶、 覆莲罐、 盘口壶、 唾壶等,也属受南方影响的造型,只是细部的装饰或局部的处理略有不同。 就连著名的封子绘,及祖氏墓所出的仰覆莲花尊也是受南方影响的造型(图十)在武昌周家湾南齐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墓32出土了一件六系莲花尊,可视为仰覆莲花尊的早期形制,形体略小,纹饰较简,显得比较秀气,其年代比封子绘及祖氏墓所出仰覆莲花尊早80年(图十)。

(图十)青瓷仰覆莲华尊

(上一二)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

(下)湖北武昌周家湾南齐永明三年墓出土

在江苏南京宋家埂的南朝墓葬中也有类似武昌莲花尊的制品出土33。 北朝莲花尊在借鉴南朝莲花尊造型特点的基础上,融入北朝特有的高浮雕的雕塑、 模印堆贴等技法,使北朝莲花尊更加浑厚端庄,富有气势。

第二类为北朝特有造型,这些造型均仿自同时期的铜器或陶器,如细颈瓶(图十一)、粉盒等均属此类,其中粉盒连金属粉盒外部的弦纹都模仿下来,很有特点。 另外龙柄瓶也是北方独创。

(图十一)白釉绿彩细颈瓶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

第三类为外来造型,北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北朝贵族墓葬中波斯金银器等外来器 物的出土就证实了这一点。 北朝瓷器在借鉴了这些外来器物造型、工艺特点的基础上生产出了具有明显外来文化色彩的瓷器。 如安阳范粹墓所出扁壶就是来自西域的造型(图十二)。

(图十二)黄釉扁壶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

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北朝所见瓷器的造型特点:

覆莲罐

是北朝最具特色的器型之一,是受南方瓷器影响的造型。分带盖、 无盖两种,从肩至中腹堆塑凸起的六或八瓣丰肥覆莲,莲瓣以下多不施釉,平底。 肩部所饰系有三系、四系、六系之分,系的形制又分方系、 圆系、双附系 两根泥条并列组成的系,为新出现的形制, 一直到隋唐都很流行。南北方的区别主要在系的形制上,南方一般为桥形系,北方则方系、 圆系、 双附系兼而有之。南方桥形系轮廓为一桥形系,中间的孔洞较大,北方的方形系外廓为一扁方形中间镂一较小的圆孔(图二、 七、 九)。

三系、 四系、 六系罐

是覆莲罐的一种,简化形式,省去了罐上腹部的覆莲装饰。 在中腹多饰凸起的粗弦纹或纹一周,把罐的造型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不施釉,风格简朴粗放浑厚饱满。 肩部系的形制多为方形系和双附系,两者多交叉使用。 南方的四系或六系罐与北方不同,肩部所饰系的形制比较单一,都为桥形系(图十三)。

(图十三)黄釉绿彩覆莲罐

(上一二)青瓷六系罐/河南濮阳北齐墓出土

(下)青瓷四系罐/河北平山北齐墓出土

细颈瓶

与同期的铜器或陶器造型一致,为北朝特有形制。 喇叭形口,细长颈,椭圆腹,饼形足,造型优美雅致(图十一)。

鸡首壶

是受南朝瓷器影响的造型,但与南朝鸡首壶相比在鸡首、 龙柄及肩部所饰系的形制等方面有细微差别,制作精美, 显得更有气势。 一般为盘口,细长颈,颈部多有凹弦纹,不同于隋唐鸡首壶颈部的凸弦纹,龙头柄,鸡首流,有的壶身上腹饰凸雕覆莲,莲瓣丰厚,瓣尖上翘,属精细之作。 如山西祁县白圭北齐韩裔墓所出就属此类(图十四)。

(图十四)鸡首壶

山西祁县白圭北齐韩裔墓出土

也有的中腹饰一条凸起弦纹,将腹分成上下两段,上腹贴莲花、 忍冬,下腹贴飞鸟,极富生气,莲花、 忍冬、 飞鸟均为模印贴花制作精美,是鸡首壶中的极品,见于北齐娄轈墓(图八)。 还有的腹部光素无任何装饰,但造型比例适度,线条优美仍不失北朝瓷器的风范。 无论细部装饰怎样变化,北朝 鸡首壶比南朝都显得修长,尤其腹部以下向内敛又微外撇的特征与南朝有别。 鸡首、 龙柄的刻画较南朝更为写实生动,体现了北朝工匠高超的雕塑技巧。 此外,北方鸡首壶的肩部多为方形系,与南方的桥形系不同。

造型特点与南朝基本一致,直口,深腹,假圈足或称饼形足,足底面旋削成内凹 形,器内施满釉,器外多施釉不到底。

扁壶

此造型具有明显的中亚西域风格。见于北齐范粹墓、 高润墓、 天津艺术博物馆,也有类似的藏品。 方唇、 短颈、 溜肩、 肩部以下呈上窄下宽的扁圆形。 范粹墓所出扁壶的两面腹部饰相同内容的胡腾舞:五人深目,高鼻,脚穿深靴,俱西域人形象,中央一人,跳胡腾舞,其余四人伴奏,形象生动,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是北方地区与中亚文化交流的产物(图十二)。

龙柄四系瓶

是受鸡首壶的启发略加变化而成的器型。盘口,长颈,圆肩,腹微鼓,平底。 口肩之间饰一龙形柄,肩部有四个方形系,左右对称,颈部饰两周凸弦纹,肩下部饰刻划覆莲一周,覆莲下贴饰突起花边一周,造型优美,为北方瓷器的代表作。 见于河北景县高雅墓,河北磁县东魏尧赵氏胡仁墓也有类似造型(图五)。

粉盒

为仿照同期铜器的造型。筒腹,平底或矮圈足,盖与盒为一子母口盖,平顶。北 齐娄轈墓所出盒多件,下有圈足,可以叠装。盒身的腹壁上多装饰弦纹一周。

见于北齐娄轈墓。由灯盏、 长柄、 底座构成。 柄、 座连体,灯盏分制,盏底有榫,卯可插入灯柄中。 灯盏口沿及底座底沿各饰,一周连珠纹,灯盏腹部饰模印忍冬、 宝珠及新月纹,灯盏底部饰仰莲一朵,长柄上端饰仰莲,下部饰忍冬图案 底座饰浮雕莲瓣一周。

以上连珠纹、 忍冬、 宝珠及新月纹的使用明显是受了波斯萨珊工艺的影响,而底座所饰浮雕莲瓣则是受了石窟寺艺术的影响,与大同云岗石窟中所见的浮雕莲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图十五)。

(图十五)青瓷灯

山西太原北齐娄轈墓出土

贴花瓶

是北齐独创器型,见于北齐娄轈墓。 圆盖,盖钮呈宝珠形,盖面饰覆莲两层。瓶为侈口,圆唇,短颈,鼓腹,平底,略向内凹。 近口沿处贴饰三朵团龙纹,颈部饰凸弦纹一周,颈部弦纹以下贴饰三铺首, 并衔系颈莲花于器腹。 肩部平折带棱莲花间又饰三个铺首衔环。造型端庄,气势雄伟,是难得佳作(图十六)。

(图十六)青瓷贴花瓶

山西太原北齐娄轈墓出土

贴花莲瓣纹尊

此造型明显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见于北齐库狄迴洛墓。盖为僧帽形,周围贴四个圆形图案,口微侈,溜肩,壶体椭圆形,颈部与足部贴饰半圆轮形图案,肩部贴饰相间的莲瓣及圆形图案,腹下部贴饰两周交错的覆莲(图八)。

(二)装饰特点

北朝瓷器多数以素面为主,但也不乏精美之作,纹饰题材丰,装饰手法多样。 最 常见的纹饰是莲瓣,受佛教影响,把佛教中的飞天、 菩提、 宝相花等移植到陶瓷装饰上来,并受北方石窟寺艺术的影响,常把这些图案以浮雕、 模印、 堆贴的手法进行装饰 ,具有浓烈的北朝色彩。如娄轈墓所出的鸡首壶、贴花瓶,库狄迴洛墓所出莲瓣尊,及颇为流行的覆莲罐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特别是河北景县封子绘及祖氏墓出土的仰覆莲花尊,更是浮雕、 模印、 堆贴装饰的极品之作。

此外 北朝瓷器装饰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把波斯萨珊工艺中的连珠纹、 忍冬、 宝珠及新月纹及西域胡人伎乐图案装饰在瓷器上,体现了北朝瓷器装饰上的广采博收 ,具有浓郁的外域风情。 如范粹墓所出黄釉瓷壶及娄轈墓所出瓷灯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作品。

(三)鉴别要点

北朝工匠擅长用浮雕莲瓣装饰瓷器,而南朝则更多采用刻划莲瓣、 复线莲瓣进行 装饰。

北朝瓷器系的形制多样,有方形、 圆 形、 双附系等多种形式,而且经常交叉使用 颇具特色。 南朝则一般为单一的桥形系。

北朝瓷器施釉工艺独特,除少数精品施满釉外,多数器物仅施半截釉或施釉不到 底,体现了北朝瓷器简朴实用的风格。

北朝瓷器底足形制多为平底或实心,饼形足,又称假圈足,而且饼形足的底心被 旋削成内凹形。

来源:丹阳齐梁文化研究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