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丨抗战中的世界语力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9:27 2

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深陷反侵略战争的至暗时刻。一群抱有“人类一员主义”理想的战士,以一门具有和平理想的人造语——世界语(Esperanto)为武器,在硝烟中点亮了跨越国界的星火。他们或者化身闪耀着“绿星”光辉的战士,挺身而出;或者创办刊物,搭建无形的烽火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深陷反侵略战争的至暗时刻。一群抱有“人类一员主义”理想的战士,以一门具有和平理想的人造语——世界语(Esperanto)为武器,在硝烟中点亮了跨越国界的星火。他们或者化身闪耀着“绿星”光辉的战士,挺身而出;或者创办刊物,搭建无形的烽火台,揭露日军的暴行;或者团结外国世界语者,共同从事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军的斗争……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颇具代表性的抗战一线的世界语力量。

许寿真:执笔为枪,让世界看到国内抗日真相

许寿真1914年生于江苏无锡。1932年,他在潼关西北军服役期间接受进步思想,并开始自学世界语,由此接触“人类共同语”的理想。1934年,他赴上海世界语者协会深造,从此将世界语与革命信仰紧密结合。

许寿真曾创办进步刊物《新闻工作者》(La Ĵurnalisto),通过世界语向国际世界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镇压人民的真相,传递解放军胜利消息。他通过举办世界语学习班与展览会,团结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救亡国际宣传,形成“看不见的宣传兵团”。曾两次被捕,在狱中团结难友、坚持斗争。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他于十二桥惨案中牺牲,时年35岁。

乐嘉煊:以世界语密码传革命之声

1938年,武汉会战的硝烟弥漫,中国抗战进入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彼时,国际舆论对中国战场的了解极为有限,日军的侵略行径被刻意掩盖,中国急需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1934年,乐嘉煊一家在上海世界语协会(上海卡德路嘉平坊14号)门前合影。

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肩负起了国际宣传的重任。时任《世界语科学文学》主编的乐嘉煊受郭沫若委托,组建国际宣传处世界语科。

乐嘉煊带领一支世界语精英组成的十人团队,日夜奋战,制定宣传策略,收集整理抗战资料,将其编译成世界语,通过各种渠道向国际社会传播。

1940年,乐嘉煊撰写的《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和平》在巴黎《人道报》连载。文章深刻阐述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意义,呼吁国际社会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法西斯。这篇文章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战场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民间团体纷纷发起援华运动,为中国抗战捐赠物资、提供医疗援助。

翻开中国世界语运动史,还可以找到很多其他“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的绿星战士。

语联: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和进步文化运动

1931年,著名世界语者胡愈之、楼适夷、叶籁士、张企程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世界语组织——中国左翼世界语者联盟,简称“语联”。“语联”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等8个文化团体一样,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和进步文化运动。在国内,“语联”号召全国各地的世界语团体和世界语者,把世界语运动同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解放的斗争结合起来,为反对法西斯侵略、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而斗争。该组织吸引了大批进步青年学习世界语,其中一批人奔赴延安或解放区,参加了革命。

在国际上,除了与“普罗(无产阶级)世界语者国际”和一些国家的支部进行通信联系、交换信息、共同反对法西斯外,该组织主要通过机关刊《中国无产阶级世界语通讯新闻稿》(Ĉina PEK-Bulteno)报道中国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斗争以及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由于当时从国外的报刊很难得到有关中国革命的消息,所以这份世界语通讯稿相当受欢迎。它的一些稿件不仅被国外的世界语刊物转载,而且还被当地世界语者译成本国文字,刊登在报刊上,例如德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红旗》、法国共产党的机关刊《人道报》以及苏联的一些地方报纸就译载过它的文章。日本普罗世界语者同盟的同志也把它的一些重要文章译成日文,油印成单页在劳动群众中散发。

《中国怒吼》:揭露军国主义谎言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叶籁士、乐嘉煊等进步世界语者以“语联”为基地,在上海创办了世界语旬刊《中国怒吼》(Ĉinio Hurlas)。该刊以“向日本民众揭露军国主义谎言”为主要目标,秘密发行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

1938年4月,《中国怒吼》发表的《南京大屠杀目击记》,详细描述了日军在南京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等暴行,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这篇报道被国际世界语协会转发至47个国家,引发200余场抗议活动,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

《中国报导》:发往全球的“真相子弹”

1939年,在郭沫若的领导下,叶籁士、乐嘉煊、先锡嘉等一批进步世界语者创办了世界语对外宣传刊物《中国报导》,被德国历史学家林斯称为二战期间全球唯一的世界语抗战宣传刊物。该刊出版六年多,发行到63个国家,在全世界850个城市有自己的读者。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消息封锁,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中国抗战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民众思想动态,在当时中国的国际宣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刊物如同投向国际舆论场的炸弹,打破了日军的舆论封锁,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怒吼,看到了中国抗战的真实图景。直接影响了国际援华医疗队的组建与“飞虎队”志愿飞行员的招募。

团结了一批海外世界语者力量


在中国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中,中国世界语者还团结了一批外国世界语者,共同从事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军的斗争。

绿川英子和刘仁合影

最具代表性的是绿川英子(1912-1945)。绿川英子出生于日本山梨县。20岁接触世界语后,被其“人类一员主义”的和平理想吸引,并树立了崇高的理想。1935年3月,她主张把世界语用到反对战争、支持正义的事业中去。1936年,她与中国留学生刘仁结婚,并于1937年4月悄悄离开日本,来到上海。抵华次日,她投身到上海“七君子”营救游行中,以实际行动来抵抗日本侵略者。1938年6月,经郭沫若举荐,日本世界语者绿川英子加入武汉市国际宣传处担任中央电台日语广播员。她的播音,使日本士兵觉醒、忏悔,许多士兵自尽或拒绝参战。周恩来说她的反战威力“胜过一支集团军”。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绿川英子为国际主义战士

1945年绿川英子的世界语著作《在战斗的中国》 (原件存放于枣庄学院国际世界语博物馆)

其次是朝鲜世界语者安偶生(Elpin)。安偶生,1907年生于朝鲜黄海道,他的叔叔安重根是抗日义士,曾经暗杀过日本侵华司令伊藤博文。他从小受到抗日救国和民族独立思想的影响。在中国流亡期间,他积极参加上海、南京、广州和香港等地的世界语活动。1939年到重庆,参加了当时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外交部所属的抗日救亡运动。他深切同情中国人民,积极支持中国世界语者通过世界语开展国际宣传,他经常应中国世界语者的邀请,为《世界》《东方呼声》《中国报导》等对外刊物撰稿,表达朝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军的决心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中国世界语者还约请他翻译鲁迅著作《狂人日记》《故乡》《白光》,编辑成《鲁迅小说选》出版。


朝鲜世界语者李海平(Li Hajpin),也是同中国世界语者一同战斗的战友。1937年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他积极参加学校的世界语团体,从事抗日宣传。1938年在香港从事抗日地下活动。1940年他作为韩国青年战地工作队第一分队队长,曾被派到太行山游击地区与中国军队共同抗击日军。在重庆期间,他曾与叶籁士、冯文洛等世界语者见过面,并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


匈牙利的布劳恩(Braun)是支持中国抗战的又一名外国世界语者。1935年他被匈牙利《文学世界》社派驻香港,承印世界语书籍,一直同中国世界语者保持良好的联系与合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决定留在香港,同中国世界语者共同战斗。1938年5月,他创办了《远东使者》(Orienta Kuriero)杂志。他以一个外国人士特有的眼光,客观地报道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事实,支持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他还出资,以《东方呼声》和《远东使者》杂志社的名义编译了《鲁迅小说选》。这是用世界语翻译的第一部鲁迅选集,该书收集了鲁迅11篇短篇小说,并由他亲自审定译稿。

让我们一同缅怀这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牢记他们对国家、对民族所做出的贡献,继续踏着他们的路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的和平而努力奋斗。

来源:中国报道世界语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