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网上看到陕西2025年院士候选人名单,西安12人、渭南7人、咸阳7人,这数据让我有点懵。咱们陕西不是这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吗?怎么连学霸都千年不断档?我翻了翻历史资料,发现这事还真不简单。
最近在网上看到陕西2025年院士候选人名单,西安12人、渭南7人、咸阳7人,这数据让我有点懵。咱们陕西不是这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吗?怎么连学霸都千年不断档?我翻了翻历史资料,发现这事还真不简单。
隋朝时候陕西考中科举的人少得可怜,但渭南华阴有个叫杨纂的居然成了“状元”。虽说当时科举刚起步,有没有这个称号都不好说,但这人确实在隋朝当过官。到了唐朝就热闹了,长安定都后,西安、渭南、咸阳一带出的名人能摆满一条街。
西安那边,长安县出了杜绾、韦瓘这些状元,高陵县有俩叫于珪、于瓖的。咸阳乾县更绝,赵蒙、赵峻、赵昌翰三个状元还是叔侄三代。渭南更狠,华阴杨家三兄弟杨护、杨誉、杨纮接连考中状元,华县的程行谋、渭南县的白敏中也是学霸。白敏中还是白居易的堂弟,白居易当年在大雁塔题名时自称“十七人中最少年”,结果他堂弟考得更猛。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都不是普通家庭。西安韦杜两姓是关中大族,咸阳于姓是北朝八柱国之一,渭南白家和杨家也是当地名门。唐朝时关中贵族垄断科举,连带兵的武状元张仁愿、郭子仪都是渭南人。
到宋朝后陕西经济不行了,但渭南还是出了寇湘这个状元,他儿子寇准后来在澶渊之盟立了大功。明朝全国重心往东南移,陕西科举人数锐减,但西安、咸阳、渭南还是陕西出进士最多的地方。清朝韩城还流传“朝半陕,陕半韩”的说法,说明这三地一直人才密集。
为啥这几个地方能这么牛?我觉得有几个原因。首先人多,西安咸阳渭南自古人口密集,基数大自然出人才。其次文化氛围好,比如韦杜两大家族专门办学堂,白家重视诗书传家。还有就是有钱,经济基础决定教育投入,唐朝时关中农业发达,长安城有钱有资源,考不上科举还能经商当官。
现在看,这三地学霸传统还在延续。我去年去渭南华阴玩,当地老人说他们村祠堂里还挂着杨纂的画像,娃娃们从小就知道“考状元是咱祖宗的事”。西安碑林博物馆里那些进士题名碑,现在还被家长带孩子去参观。
不过也有人说这是古代世家大族垄断的结果,现在都2025年了还提这些有啥用?我觉得吧,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现在西安搞硬科技,咸阳搞自贸试验区,渭南发展现代农业,这些都是新机会。古代人家族抱团考科举,现在人抱团搞科研,道理差不多。关键是要把老传统里的踏实劲儿和新机遇结合起来。
韩城那边现在还有人用“朝半陕,陕半韩”当宣传口号,吸引投资建产业园。我去过一次,发现他们真把古代书院改成了创客空间,搞起了人工智能。你说这算不算学霸基因的新玩法?反正看着挺有意思,说不定下一个院士就从那儿出来。
来源:田间放纸鸢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