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界的“京城 F4”,四大名医如何惊艳京城?(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7:30 1

摘要:孔伯华,孔子第七十四代后人,兼具世家底蕴与医者担当。瘟疫肆虐之时,他挺身而出,救黎民于危难;中医遭遇存亡挑战时,他据理力争,为捍卫传统医学发声;与萧龙友共同创立北平国医学院,为行业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

作为“京城四大名医”中的重要代表,孔伯华与汪逢春,以不同的方式,同样书写着近代中医的坚守与传承。

孔伯华,孔子第七十四代后人,兼具世家底蕴与医者担当。瘟疫肆虐之时,他挺身而出,救黎民于危难;中医遭遇存亡挑战时,他据理力争,为捍卫传统医学发声;与萧龙友共同创立北平国医学院,为行业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

汪逢春,师从吴中名医艾步蟾,深耕临床并传播中医文化。他曾筹办《北京医药月刊》,为中医理论交流搭建平台;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让中医技艺得以口传心授,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医发展。

孔伯华:孔子后裔,自幼立志学医

作为孔子第七十四代后人,孔伯华的家族背景自带厚重的文化与仕途印记。曾祖父孔昭慈曾任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1862年殉难于台湾;祖父孔宪高是光绪八年进士,父亲孔庆铣亦为举人,三代皆有仕宦或功名履历。

图源中国共产党网

清光绪年间,清政府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贫病流浪者遍布街巷。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孔伯华受到了祖父的深刻影响。祖父在政务之余,坚持免费为百姓治病,还特意让他在旁侍立学习,教他辨识病症、学习中医诊疗的技巧。祖父这份“以医济民”的仁心与言传身教,在他心中种下了学医的种子,也让祖父成为了他学医之路上的启蒙老师。

孔伯华学医的初心,还源于自身与家庭的双重因素:一方面,他天资聪颖,在祖父身边长期耳濡目染,早已对各类药材的特性、用法了然于胸;另一方面,母亲常年体弱多病,让他亲身感受到疾病的困扰,这份牵挂也坚定了他立志学医的想法。

1900 年,孔伯华随家人迁至河北易县南白杨村。

图源网络

在易县期间,他通过研读医书,深入了解了起源于当地的易水学派——这一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河北易州医学流派,为孔伯华打开了全新的医学视野,对他后续的医学认知与实践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深化对医学的理解,孔伯华开始踏上游历四方的旅程。他走遍各地,见识了因风土环境差异而呈现的多样病症,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精进医术。

1910年,孔伯华受邀加入北平外城官医院(北京宣武中医院前身)。这家医院以服务平民为主,还有一些贫苦的穷人,更关键的是,当时清朝太医院解散后,不少御医与京城名医纷纷在此汇聚,其中便包括杨浩如、陈伯雅、张菊人等业界大家。

杨浩如、孔伯华(左二)、陈企董、陈伯雅、张菊人(右一) 图源伯华国医

身处这样名家云集的医疗环境中,孔伯华得以近距离学习前辈的诊疗经验,与同行交流探讨,医术与眼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918年,华北地区的廊坊、京郊等地瘟疫爆发。外城官医院派出了一支出色的中医医师组成的防疫队前往廊坊。孔伯华及各位名医沿户访问,治好了很多病人,并在防疫结束后,和其他人一起编写了《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10卷。

图源网络

1929年,余云岫等人提出废止中医,上文中也提到施今墨团结各方成立中医工会,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孔伯华当时为华北中医代表,被推选为临时主席,率领全团前往南京请愿。经过他们的据理力争,国民党政府最终收回成命,成立国医馆。

1930年,孔伯华和萧龙友合力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萧龙友为董事长,孔伯华为院长。打破了民国时期北平没有高等中医学府的局面,为行业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

1951年,孔伯华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并推动了中医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图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当时毛主席偶感风寒,发烧一周多还不见好,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央保健局局长的傅连璋便上门请孔伯华出诊。

经过孔伯华开的药方吃了两服后,毛主席的身体有所好转,于是便请孔伯华再来诊治。

这次见到毛主席,孔伯华在谈到中医现状与发展时表示,中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他希望国家从中医教育入手来振兴中医。毛主席对此也表示了认可,并让他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孔伯华激动不已,回到家连夜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存心一也,但其理法不同。今逢毛主席洞察其旨,发扬数千年之文化,何幸如之。愿努力发挥,以期理法臻于完善,达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从教育人才始。”

收到信后,毛主席就建议周总理找孔伯华谈一下。周总理见到孔伯华后,表示政府正在筹备教学大纲,成立新中国的中医学院。孔伯华也表示愿意把自己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有关办学资料献给国家,以资借鉴。

图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1955年,孔伯华出诊时突感不适,自此一病不起,后立下遗嘱:“儿孙弟子,凡从我学业者,以后要各尽全力,为人民很好服务,以承我未竟之志。”

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四所高等中医院校分别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创办,孔伯华的夙愿得以实现。

汪逢春:师从名医艾步蟾 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

汪逢春的医学生涯,始于故乡苏州。十二岁时,他拜入吴中名医艾步蟾门下,自此开始了漫漫学医路。

光绪末年,清政府法部(其前身为传统六部中的刑部)开展人才招考。经旧友引荐,汪逢春前往京城应试,最终成功考取并获录用,开启了一段仕途经历。在处理公务的闲暇时光里,他常利用自身所学为同僚们义诊。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大量临床实践经验,更在与不同病症的接触中,进一步提升了诊疗技艺。

图源人民中医

也是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曾任职于商部、后辞官隐退的前御医力钧,随后拜其为师。

力钧曾远赴日本、欧洲等海外国家,专门考察当地的医疗体系与医学教育模式。基于这些海外见闻与先进经验,力钧建议汪逢春拓展知识领域,学习西医营养学,并指导他将中药调理与饮食滋补相结合。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汪逢春,成为他日后行医用药中极具个人特色的诊疗思路。

1910年,汪逢春辞掉官职,在前门外西河沿五斗斋租下一间小宅院,正式开始以医为业。

图源BRTV运河之上

秉持医者仁心,汪逢春始终牵挂贫苦百姓,他特意规定每天前五个号免费看病。凭借精湛的医术与显著的治病效果,他的名声迅速传开,上门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很快便挤满了诊所门前。

随着求诊者日益增多,五斗斋难以满足诊疗需求。为给患者提供更充足的就医空间,汪逢春租下西河沿街另一处宅院——当时门牌为 191 号(今门牌 216 号),此后便成为他长期坐诊行医的场所。

1929年国民党提出废止中医时,汪逢春在北京积极奔走,联络中医界的同仁共同发声。他们一方面组织开展义诊宣传活动,以实际行动展现中医的诊疗价值;另一方面,汪逢春还撰写了一系列针对性文章,通过舆论渠道揭露“废止中医”主张的不合理性。在他与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扭转了局势,保证了中医的延续与传承。

1938年,汪逢春出任国医职业分会会长,并积极筹办《北京医药月刊》。这份刊物汇聚了众多中医界名家力量:萧龙友、孔伯华担任编审,张菊人、杨浩如等知名医师负责编辑工作,进一步助力了中医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图源中国共产党网

这本刊物最大的特色为专业与通俗结合,不仅有医药研究、专著、医药医话等与医学相关的栏目,为中医从业者提供了学术交流与理论探讨的平台;还有本市医药消息、各地医药及卫生要迅等,及时传递医药行业动态与公共卫生资讯。

1941年,《泊庐医案》全册编辑完成,全书收录汪逢春临床医案142例,400余诊次,详细记录了治病方法和用药特色,是一部能充分反映汪逢春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医案类著作,成为后世中医研究者学习借鉴的重要典籍。

为缓解中医行业人才短缺的困境,1942年,汪逢春在北京创办国药会馆补习班,将自身积累的诊疗经验与理论知识倾囊相授,为中医界培养了一大批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的后备人才。

汪逢春与弟子在北海 图源人民中医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汪逢春形成了鲜明的诊疗专长,尤其擅长治疗温病,尤其是对湿温病有独到的见解。在治疗思路上,既继承前辈医家的思想,也融入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兼具传承性与创新性。他一般采用清热化湿兼顾,先分辨是湿还是热,看这两种致病因素的轻重而用药。

如病气在上焦心肺间时,他会采用芳香化湿的方法,宣发肺气,常用药物有鲜藿香、鲜佩兰等芳香的药,淡豆豉、炒山栀等宣阳的药,再用大豆卷、秦艽等轻扬化湿。

因常年奔波于诊病与教学,汪逢春积劳成疾。1949年8月14日,到了汪逢春照例给学生讲课的日子,在学生来齐之前,他还是像往常一样去打坐念经。但没想到,这一坐竟成永诀,他在禅定中安然坐化,享年66岁。

回溯京城四大名医的一生轨迹,他们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中医事业。他们留给后世的,远不止足以济世的精湛医术,更有那份对医术极致追求的匠心、对学问严谨求索的态度。百余年来,这份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手中传递,成为中医文化薪火相传与稳步前行的重要力量。

关于孔伯华和汪逢春,您还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进入“西城老故事群”。

您身边如果有特别的人和事,

或者需要发布租房、寻人、寻物等信息,

都可以联系我们。

.end.

来源:北京西单传统文化联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