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让口述史成为激活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载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9:12 2

摘要: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指出,记忆是社会群体为构建当下认同而不断重建和阐释的“过去”。抗战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集体记忆,是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重要基石。然而,随着抗战亲历者的老去,这段历史也面临着如何传承的问题。对“Z世代”大学生而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郭茜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指出,记忆是社会群体为构建当下认同而不断重建和阐释的“过去”。抗战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集体记忆,是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重要基石。然而,随着抗战亲历者的老去,这段历史也面临着如何传承的问题。对“Z世代”大学生而言,抗战知识多来自教科书、影视或纪念碑,缺乏情感共鸣与深层认同。

如何让这段历史不被尘封,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多地高校学生通过探访抗战老兵、采集口述史、修复老照片等方式,重新激活这段历史。口述史以其真实可感的叙事形式,打破时空壁垒,成为连接受众与历史的情感桥梁。

从当前可供使用的素材资源来看,口述史包括亲历者口述的回忆,民间收藏的日记、照片、勋章等实物,各地纪念馆、档案馆、党史办、地方志办公室收藏的未充分公开的口述访谈资料、档案文献,由真实事件创作的文艺作品以及国内外学者已出版的口述史研究成果等内容。正是通过这些真实可感的故事和物件,口述史得以打破时空壁垒,激活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

口述史的情感价值在于它以具象化、情感化的个人故事,替代冰冷的数字与结论,使宏大的国家叙事转化为可触摸的民族情感,实现了集体记忆的代际传递。其历史价值则体现在对宏大叙事的补充,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呈现多维度历史,增强可信度与感染力。从教育角度看,口述史不仅保存记忆,更引导青年理解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认知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从而在理性层面深化对爱国主义的时代体认。

让口述史激活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资源挪用或形式创新,而要考虑到口述史本身来源于个人记忆,个人记忆可能存在偏差、模糊甚至选择性遗忘的问题,导致口述史内容真实性与准确性存疑。要想将口述史引入高校大思政课,就要注意在强调情感渲染和培养理性思辨和历史批判思维之间取得平衡。

可见,口述史进高校需要系统整合多方资源,才能真正发挥其激活历史记忆、培育家国情怀的教育功能。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将口述史料与文献档案相互印证,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解记忆本身的建构性,避免对历史认知的简单化。在记录整理传播的过程中注重把握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情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协调。既要忠实记录历史,也要挖掘其当代价值,引导学生思考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既要通过情感共鸣打动学生,也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避免简单化的情感渲染;既要展现全民抗战的宏大图景,也要关注小人物的抗战记忆。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需要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开发融媒体产品,让抗战口述史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例如在高校建设资源平台,将口述史引入高校图书馆、校史馆,建立“口述历史数字资源库”,面向师生开放。同时,构建长效机制,将抗战口述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实践资源和文化资源。又例如开设口述史相关的思政课程或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口述史相关寻访实践活动、举办专题展览、影像展映等讲座、将口述史与校园文化作品相融合,创作舞台剧、微电影等作品,扩大传播效应。

归根结底,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历史责任与理性思辨能力的青年。抗战口述史作为载体,不仅让青年珍惜当下,更明晰自身来处与未来去向,这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深的期许。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