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湖南洪江高庙遗址7800年前的两类白陶刻符(91T2005-⑭:22)、91T1015 - ⑧:16)为核心证据,紧密结合考古类型学、民俗活态传承、天文符号学及丰富的文献记载,深入论证传言神秘的“建木天梯”作为伏羲文化核心载体的南北迁徙历程。经多方研究发
建木通天:伏羲文化从南方起源到北方融合
摘要:本文以湖南洪江高庙遗址7800年前的两类白陶刻符(91T2005-⑭:22)、91T1015 - ⑧:16)为核心证据,紧密结合考古类型学、民俗活态传承、天文符号学及丰富的文献记载,深入论证传言神秘的“建木天梯”作为伏羲文化核心载体的南北迁徙历程。经多方研究发现,高庙遗址白陶中出现21层由底部向上逐级收束的木构刻纹造型与当代侗族祭祀祈福的鼓楼结构高度吻合,为华夏最早“通天”祭祀提供了确凿的实物图证。随着时间推移,该符号沿汉水北传,从具象建筑逐步升华为抽象星图,最终凝练为《周易》“太极 - 八卦”哲学模型,清晰印证了伏羲文化从南方(湖南)起源并与北方文明深度融合的轨迹,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提供了崭新视角。
关键词:伏羲文化;建木天梯;高庙遗址;白陶刻符;侗族鼓楼;文明迁徙;南方起源
一、前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万年华夏从古到今成为了众所周知的的常识,怎么论证却是个漫长的工作,其起源与发展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核心议题。伏羲作为中华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伏羲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占据着根源性地位。然而,关于伏羲文化的起源地及传播路径,学界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传统观点多认为伏羲起源于北方,如甘肃天水等地,但近年来,随着湖南等地一系列考古新发现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开展,伏羲文化南方起源说逐渐受到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南高庙遗址白陶刻符等关键证据的研究,结合多学科知识,深入探讨伏羲文化从南方起源并向北方融合的文明迁徙历程,力求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证据。
二、核心物证:高庙白陶中的“建木天梯”原型与南方起源根基
(一)两类刻符的考古学解析
湖南高庙遗址出土的两件白陶器刻符,为探究“建木天梯”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直接实物证据。(91T2005-⑭:22)(高庙下层遗存D型弧领Ⅱ式陶罐)上刻有21层逐级收束的塔式结构,其底层宽大,明显象征着“地”,坚实而厚重,承载着万物;顶层尖锐,代表着“天”,神秘而高远,是神灵的居所。每层以榫卯交叉线刻画,生动地反映出当时原始木构承重技术,这表明在远古时期,南方地区的先民已掌握了相当高超的建筑技艺。有群体通过对应的文化研究发现,该建木天梯刻画符陶片中的图画21层正好对应“三阶七级”(3×7),这与彝族“三界七重天”宇宙观高度契合,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宇宙结构的独特认知。这种认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中有着相似的表达,反映了远古时期人类对世界探索的共同追求。
另一件91T1015 - ⑧:16(高庙下层遗存Db型高领白陶罐)刻有4层阶梯状木构,无收分设计,象征着早期“四极通天”的空间框架,与长沙子弹库楚墓《楚帛书》“定四时”记载相互呼应。《楚帛书》作为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其记载与高庙遗址白陶刻符的契合,进一步证实了该刻符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两件器物均出土于祭坑,罐底残留稻壳灰烬,这些考古细节确凿地证实其为祭天礼器,功能直指“通天”祭祀,说明在高庙文化时期,“通天”祭祀活动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连接人与神的重要仪式。
(二)“建木天梯”的构造与功能
“建木天梯”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连接天地的神圣树木,是上古先民想象中沟通人神、连接天庭与人间的“天梯”,是具有神性的参天巨木,被视为天地交通的“媒介”。《山海经·海内南经》提到“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明确其形态与地理位置;《淮南子》等也提及它是“众帝所自上下”的通道,即上古帝王(如伏羲、黄帝等)往返天地的工具。是早期华夏文明中“宇宙中心”观念的体现(传说建木生长在天地中央的“都广之野”)。
(三)与侗族鼓楼的技术传承
7800年的建木天梯要留下遗址中的实物实在是困难,要不是陶片刻划纹有幸保留,我们都不知道建木天梯在高庙出现的秘密。有幸的是我们当代侗族用于祭祀和祈福功能一种叫鼓楼的建筑结构与高庙刻符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从形态上看,侗族还在使用的鼓楼多为21 - 29层密檐式,底层柱径可达1.2米,顶层仅0.3米,向上逐级缩小收束的比例与白陶D型罐刻符完全吻合。这种高度的相似性绝非偶然,而是文化传承的有力体现。侗族鼓楼作为侗族人民的精神象征和公共活动中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建筑结构与高庙刻符的契合,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文化联系。
在功能方面,侗族鼓楼顶层悬铜鼓,巫师登顶敲鼓通神,这一仪式与高庙“天梯祭天”场景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巫师通过击鼓,试图与神灵沟通,传达人们的祈愿和诉求,这种通神方式在高庙文化和侗族文化中一脉相承,反映了南方地区远古信仰的延续性。
理论上分析,在材料的选择上,两者均以杉木为核心建材,高庙白陶经年轮鉴定为杉木。杉木因其防腐性强,被视为“生命之树”的象征,这在高庙文化和侗族文化中都有着深刻的寓意。杉木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文化符号,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和永恒,体现了南方地区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四)南方起源的考古学支撑
近几十年湖南地区丰富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白陶祭祀礼仪用具的刻画符号体系进一步夯实了伏羲文化的南方根基。一直认为中国缺失5-10万年的现代人类活动化石遗迹,但早几年道县福岩洞发现的8 - 12万年前的完全现代形态人类牙齿化石,具有重大意义。在冰河期(7.7 - 1.2万年前),北方气候严酷,西伯利亚寒风肆虐,冰川广泛覆盖,人类难以大规模居住。而湖南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为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福岩洞人类牙齿化石的发现,充分印证了冰河期时湖南作为人类核心活动区的地理优势,表明南方地区在人类演化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道县玉蟾岩(1.4万年前)出土的世界最早栽培稻和陶器,以及澧县八十垱(8000年前)、城头山(6500年前)形成的成熟稻作灌溉系统,为伏羲“定农时、创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稻作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使得人类从采集狩猎生活逐渐转向定居农业生活,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湖南作为“稻作之源”,拥有如此悠久且成熟的稻作文明,与伏羲传说中解决吃饭问题、奠定文明基础的事迹高度契合,进一步支持了伏羲文化南方起源的观点。
高庙遗址的白陶八角星纹、凤鸟獠牙符号,与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战国)的伏羲女娲图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符号传承链,证实南方是伏羲信仰的发源地。白陶八角星纹寓意着宇宙的神秘秩序,凤鸟獠牙符号则可能与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有关,这些符号反映了高庙文化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信仰体系。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伏羲女娲图及相关创世文字记载,是目前最早记载伏羲的文献之一,其出土于湖南,进一步表明南方地区在伏羲信仰传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符号和图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展示了伏羲信仰在南方地区的深厚底蕴和广泛传播。而马王堆汉墓的帛画伏羲女娲造像则更进一步证明了湖南作为伏羲源地的多维论证。
而原来秦汉属于长沙郡的平江天岳幕阜山阜山村“三级皇坛”的发现,为伏羲文化南方起源提供了直接的陵寝遗迹证据。西晋《帝王世纪》明确记载“伏羲葬南郡”(长沙郡表述更具准确性),清同治《平江县志》引《楚陵述略》称“天岳有皇坛,乃伏羲氏之陵”。皇坛现存残存灯柱、巨大土堆(黄土,非原生),当地民谣唱“葬着最大的神仙”,方言“幕阜山”可能为“墓伏山”(葬伏羲之山)。这些文献记载、实地遗迹以及民间传说相互印证,直接指向伏羲陵寝在湖南,而非甘肃,有力地证明了伏羲文化与南方地区的紧密联系。
三、符号嬗变:从南方建筑到北方星图的迁徙轨迹
(一)南方:土木天梯的鼎盛与传承
在7800 - 5500年前,以高庙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建木天梯”呈现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初级形态91T1015 - ⑧:16(高庙下层遗存Db型高领白陶罐)的4层结构与城头山遗址祭坛对应,城头山遗址祭坛采用夯土基座加木柱的形式,主要用于观测二分二至,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文现象的关注和对时间的初步认知。通过观测天文现象,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农时,指导农业生产,这对于以农业为生的古代社会来说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木天梯”由三层、四层、十多层继续往上拓高空间发展到高级形态(D型罐)。高度达到21层的天梯需大量杉木搭建,规模宏大,工程艰巨,这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术,更表明其成为伏羲部落联盟的“通天专利”。如此庞大的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湛的技艺,只有强大的部落联盟才有能力建造。其技术通过民俗传承保留于侗族鼓楼,侗族鼓楼至今仍然屹立在南方大地,一直在作为当地村寨居民祈福、祭祀的专业场所,成为这种古老技术活化传承的证据和代表,成为传承的活化石,见证了南方地区建木天梯文化(祭祀、祈福礼仪)的鼎盛与传承。
(二)北方:从天梯到星图的抽象化
5500 - 4000年前,“建木”符号沿汉水北传。由于北方木材稀缺,与南方丰富的森林资源形成鲜明对比,在南方常见的实体“建木天梯”在北方逐渐失去了物质基础,从而逐渐抽象为星象。汉水中继的屈家岭遗址出土的5500年前彩陶纺轮刻“北斗七星 + 阶梯纹”,将木梯路径巧妙地转化为星象指引。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观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人们辨别方向、确定季节的重要参照。将阶梯纹与北斗七星相结合,表明人们在迁徙过程中,根据北方的自然环境和天文条件,对“建木”符号进行了适应性的改变,使其具有了新的象征意义。
中原整合的濮阳西水坡墓以蚌壳堆塑“龙虎北斗图”,北斗杓柄延长线呈7级阶梯状,彻底取代实体天梯,标志着“通天”功能从建筑转向天文观测。这一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不同地区人们对自然和宇宙认知的融合。在中原地区,人们通过对天文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理解,将“通天”的概念与天文星象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天文文化,体现了北方地区对“建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三)迁徙的文献与天文佐证
从文献记载来看,战国楚帛书(长沙出土)是目前已知最早记载伏羲的文献,其称伏羲“出自雷泽”“定四时”,将伏羲视为楚地始祖神。楚帛书的记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为我们了解伏羲文化的起源和早期传播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运用四重证据法,通过对传世文献、地下出土文字材料、民俗学资料以及考古图像的综合研究,证实伏羲是“南方苗蛮各族的祖先神” 。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从学术角度进一步支持了伏羲文化南方起源的观点。
天文分野方面,除了二十八星宿南方七宿朱雀宿的轸宿地望给予了南方伏羲活动区域的神秘结构和对应,唐代《开元占经》则更进一步说明了伏羲一定出现在南方,特别是湖北、湖南区域的重要证据。《开元占经》载“少微,伏羲之廷”,少微星属北天紫薇宫,其最南一颗星进入张宿,而张宿在星宿分野中对应荆楚之地。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地理位置相对应,这一对应关系印证了伏羲信仰的南方天文坐标,表明在古代人们的观念中,伏羲与南方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天文分野的方式得到了体现。
对比之下,甘肃“伏羲生于成纪”的说法始于汉代纬书(如《河图》),天水伏羲庙建于明代(1516年),均晚于南方的考古与文献证据。汉代纬书是用神话附会儒家经典的产物,将伏羲出生地说成“成纪”很可能是为了“整合华夏起源”,而非基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天水伏羲庙的建造于明朝,时间较晚,说明甘肃的伏羲文化在时间上晚于南方,可能是在伏羲文化北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文化传播和融合的结果,而非伏羲文化的起源地。
四、文化升华:从祭祀工具到哲学基因
(一)宇宙观的奠定
关于建木天梯与太皞的内容,出自《山海经·海内经》,原文为“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高庙遗址白陶刻符21层天梯的“三重天”(7层地界 + 7层人界 + 7层天界)结构,为《周易》“三才之道”(天、地、人)提供了重要原型。这种对宇宙结构的划分,体现了早期人类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认为世界由天地人三个层面构成,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北传后,这一结构简化为山东大汶口陶尊的“3层台形符”,象征着天地人压缩的宇宙模型。从高庙的复杂结构到山东大汶口的简化符号,反映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表明“三才之道”的宇宙观在不同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基础。
(二)伏羲身份的整合
在南方神职方面,楚帛书称伏羲“步十日”,即登天梯校订太阳历,凸显其“掌天梯者”的神职属性。伏羲通过登上天梯,与神灵沟通,获取天文知识,校订太阳历,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这表明在南方文化中,伏羲被视为具有特殊神职的人物,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
随着伏羲文化的北传,在北方的汉画像石中,伏羲手持矩尺立于阶梯顶端,阶梯演变为规量天地的工具,标志着其从“祭天者”升华为“文明缔造者”。在北方文化中,伏羲的形象和身份发生了转变,他不再仅仅是一个祭祀神灵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创造文明、制定规则的象征。这种身份的转变反映了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以及人们对伏羲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五、结论
(一)起源确证
湖南高庙遗址的白陶刻符、稻作遗存、陵寝遗迹等一系列考古发现,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有力地证实了伏羲文化起源于长江中游(湖南),而非北方。这些证据相互印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伏羲文化在南方地区的深厚底蕴和早期发展,为伏羲文化南方起源说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基础。
(二)迁徙逻辑
沿汉水北传的不仅是“建木”符号,更是“通天”宇宙观。南方以建筑实现“物理通天”,通过建造“建木天梯”等祭祀建筑,人们试图与神灵沟通,表达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北方因环境限制转向“天文通天”,借助天文观测和星象符号,人们探索宇宙的奥秘,寻找与神灵的联系。这种因环境差异而产生的文化演变,最终使两者融合为华夏共同的精神基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明意义
从高庙木梯到侗族鼓楼,从北斗星图到《周易》八卦,“建木精神”以“垂直超越性”贯穿中华文明史,成为“天人合一”观的物质与哲学基石。北方伏羲传说虽然在后世得到广泛传播,但其实为文化整合的结果,其根源仍在南方。伏羲文化的南北融合,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体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湖南省考古所. 高庙遗址发掘报告[M]. 文物出版社, 2020.
[2]石开忠. 侗族鼓楼与古代祭天建筑同源性研究[J]. 建筑史, 2024(3).
[3]叶舒宪. 四重证据法重建建木神话[J]. 民族艺术, 2024(4).
[4]闻一多. 伏羲考[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道县玉蟾岩遗址发掘简报[J]. 考古学报, 2000(2).
[6]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整理小组.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M]. 中华书局, 2013.
关于大同思想网: 大同思想网是由青年学者枕戈、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等发起创办,于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潮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中,大同思想网主要关注儒释道为主的传统文化复兴及与西方文化比较和融合的大文化观,比如大陆新儒家和儒家宪政的议题等;关注重新书写世界历史和反思西方中心论背景下西方历史话语霸权的大历史观,比如世界文明源头和”新古史辨“等议题。同时关注国内国外的时政局势,特设置“时政观察”栏目,体现国学人士不尚空谈重经世致用的特征;关注近世和当代的历史人物,因“道以人传”,人物列传是史家之传统,特设置“人物春秋”栏目;另有文艺诗歌类的好文,亦欢迎各方人士赐稿。
来源:大同思想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