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万创业到年入70亿,“深漂”老板靠专利吃定这碗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8:44 1

摘要:在波士顿马拉松赛道上,每两个跑者里,可能就有一个戴着韶音的骨传导耳机。这个来自深圳的品牌,如今把运动耳机卖到了全球第一。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华见

在波士顿马拉松赛道上,每两个跑者里,可能就有一个戴着韶音的骨传导耳机。这个来自深圳的品牌,如今把运动耳机卖到了全球第一。

2024年,韶音销售额接近71亿元。谁能想到,20年前它只是个凑了25万启动资金的小代工厂?

PART.01

押注小众技术

2004年,三个西安交大校友——陈皞(hào)、陈迁和齐心,在深圳凑了25万,开了家电声产品代工厂。

一开始运气不错。不到一周,就接到上千台对讲机订单,赚了2.5万美元。顺着这股势头,他们做消防等特殊领域的耳机,卖到了北美、欧洲。仅过了3年,这家工厂已经成了亚洲最大的专业耳机代工厂,年营收3000万。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当时,刁钻的客户会拿着零件列表算成本,只给10%的毛利。

(创始人陈皞)

这些经历让创始人陈皞明白:“靠代工走不远,必须做自己的品牌。”

2007年,他盯上了一个小众技术——骨传导。不用堵耳朵,靠骨头传声。不过,这技术当时有四大难题:音质差、漏音、耗电、震得慌。

就是这玩意儿,别人不敢碰,韶音却扎了进去。

这一做就是十年。

他们团队搞出了“漏音屠龙”“悬浮减震”这些技术,还拿到了中国专利金奖。到2024年底,韶音申请的开放式耳机专利有2692件,授权1176件。

技术突破后,市场也打开了。2023年起,韶音运动耳机连续两年全球销量第一。2024年,全球市占率约70%,中国市场销售额占比近60%。产品卖到60多个国家,海外营收占了70%。

回头来看,陈皞押对了。

但他押对的不只是骨传导这项技术,还有一个正在爆发的市场——开放式耳机。

如今,开放式耳机火了,不过赛道是越来越挤了。

2024年,这个赛道的出货量达2492万台,比前一年涨了212%。

为啥这么火?因为用户变了。以前选耳机看价格、音质,现在最看重“舒服”。

CBNData的数据显示,62.7%的消费者觉得开放式耳机比入耳式更舒适,能长时间戴。

而且场景更多了。早高峰地铁里,戴它听播客还能听见到站播报;办公室里,不用摘耳机就能跟同事说话;健身房里,跑步、举铁都不会掉。

据统计,18-30岁的年轻人,还把“无痛佩戴”“防水”当成刚需。

不仅是入门产品,就连高端市场也开始热闹起来了。权威数据显示,千元以上的开放式耳机,占了整个市场的50%。

依靠全产品线,韶音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比如它的OpenDots ONE,用0.19毫米的超薄钛片,还加了9克预紧力,解决了“小耳朵戴不稳、大耳朵夹着疼”的问题。

但热闹的赛道总会引来新玩家。

小米推出了699元的骨传导耳机,还有家叫索迩电子的公司,绕开专利做了个新品牌“墨觉”。华强北也有山寨货,靠低价抢市场。

总的来说,现在的厂商,不光拼价格、设计,更要拼“脑力”——比谁的研发积累深,谁能把产品改得更贴合用户。

这么看来,韶音所处的环境,可以说是“群狼环伺”,大家都等着吃肉。

PART.02

专利是护城河,也是争议点

韶音的成功,离不开它的专利壁垒。但这壁垒,也让它陷入了争议。

它几乎把骨传导的关键技术都申请了专利。喇叭形态、颈挂钢丝、包胶方式,只要碰了,就可能收到律师函。有品牌说,连请KOL做横评都被起诉。2021年,韶音就打了200多起专利官司,赔偿金额超100万元。

有人觉得这是保护创新,也有人说它“垄断”。但不可否认,这道专利墙,让韶音在早期挡住了不少竞争对手。

现在,韶音面临的挑战更多了。

首先是低价竞争。它的产品大多卖千元以上,中低端市场是空的。小米这些品牌就盯着这块,用低价吸引消费者。

其次是技术被追赶。像墨觉,靠振动马达的专利,绕开了韶音的壁垒。JBL、爱国者也推出了开放气传导耳机,虽然音质和漏音处理还不如韶音,但也分走了部分需求。

韶音不得不想办法应对。

比如,它在深圳宝安运营着一个2000多人的工厂,今年还投了几千万元建供应链,想降低成本。

还开拓了新业务,比如“韶音听力”助听产品,跟波士顿运动医学中心合作研发。

同时,线下也开了60多家品牌店,对标戴森,提升品牌力。

只不过,这样的烧钱状态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

话说回来,韶音的创业故事,倒是给中国科技企业提了个醒:不用总盯着红海市场跟巨头拼。找个小众技术,做深做透,也能做成大生意。

实际上,它的发展路径很清晰,先靠代工活下来,再找到小众技术突破口,用专利筑墙,最后通过全球化打开市场。

这种“细分领域极致化”的打法,避开了跟苹果、索尼在TWS耳机上的直接竞争。

但未来,韶音怎么平衡高端定位和中低端市场?怎么应对越来越多绕开专利的竞争对手?怎么把骨传导技术拓展到更多领域,比如医疗、可穿戴设备?

一切还是未知数。

对整个开放式耳机行业来说,现在的重点不是“谁赢谁输”,而是怎么一起把市场做大。如果只是陷入价格战、专利战,最终可能会像扫地机器人行业一样,变成内卷的红海。

从25万到70亿,韶音用20年证明了“小众技术也能撑起大市场”。

接下来,它能不能继续靠专利“吃定”这碗饭,还要看它能不能持续创新,跟上用户需求的变化。

在消费电子行业,没有永远的护城河,只有不断的突破。

来源:花朵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