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的四肢僵硬如木,头颈后仰呈‘反弓’状,体温仅有36.3,情况十分危急。”回忆起3月5日初见“凌小蛰”时的情景,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高级畜牧师齐新章语气中仍带着震颤!
“它的四肢僵硬如木,头颈后仰呈‘反弓’状,体温仅有36.3,情况十分危急。”回忆起3月5日初见“凌小蛰”时的情景,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高级畜牧师齐新章语气中仍带着震颤!
这只来自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县索加乡的6月龄雪豹幼崽,因疑似高空坠跌导致颈胸椎骨折、后肢感染,被巡护员发现时已危在旦夕。经过连夜转运,它于3月5日14时40分抵达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保卫战就此展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救治后,小雪豹生命体征逐步好转,它还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凌小蛰”。3月25日,这场跨越20多天的生命救援,登上央视新闻,牵动了全国观众的心。
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
3月4日,发现“凌小蛰”后,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管理处巡护员用毛毯小心翼翼地包裹着“凌小蛰”,连夜驱车送往西宁。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的专家团队早已待命,初检发现其体温仅36.3(正常范围37.7——39.5),呈头颈后仰、四肢僵硬的瘫痪状态,颈部左侧因挫伤导致毛发脱落、肿胀,并伴随寰枢椎骨痂形成、胸椎压缩性骨折、左后肢9厘米感染性伤口等复合伤。经综合诊断,该幼崽因长期饥饿、感染及脊椎损伤,状态不佳。
鉴于伤情危重,中心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金艺鹏教授团队,制定了保温、吸氧、营养支持、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抗菌消炎和调整肝功能为主的抢救与治疗方案。每天,救护中心对环境进行病原消杀,每三天进行一次环境病原检测,以避免其感染各类传染病。同时,救护人员还针对“凌小蛰”脊椎损伤、肢体僵硬等情况,每天在保证脊椎稳定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全身按摩和关节活动刺激。
“前三天最艰难,我们每隔两小时监测一次体温和电解质。”中心救护员赵海龙告诉记者,3月8日“凌小蛰”首次抬头的瞬间,整个团队热泪盈眶,这个微小动作,标志着生命体征的初步稳定。
3月18日,记者从中心拍摄的视频中看到,“凌小蛰”四肢逐渐受力,可以短距离向前爬行。
3月24日,“凌小蛰”迎来关键检查,到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为其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扫描结果显示“凌小蛰”伤情稳定,恢复良好。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施镔表示,作为“雪豹之都”的一员,为了小雪豹的健康,能作出一份努力和贡献,义不容辞。
3月25日,记者看到,在救护中心的“凌小蛰”趴在定制的救治笼里,好奇地张望着。救护人员介绍,这个救治笼有两处精心设计,一个是“凌小蛰”身下铺垫的草是来自东北的乌拉草,比起普通的稻草来说更加细软,舒适度更强;另一个是笼子里加了一块挡板,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其安全性,避免“凌小蛰”爬笼爬得太高、摔倒误伤自己。
到饭点了,救护人员拿来准备好的“盆盆肉”,“凌小蛰”迫不及待地爬向了它的食物,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为了让‘凌小蛰’能够更好地恢复,我们为它精准定制了食谱。牛肉、兔肉、动物肝脏轮换供应,微量元素按日补充。目前,‘凌小蛰’体重已从9.7公斤增至11.4公斤。”西宁植物园科普宣教与对外交流部王璐介绍。
据专家介绍,野兔是雪豹的重要食物,所以,除了正常喂食的牛羊肉外,救护中心还会定期给“凌小蛰”准备新鲜的兔肉。经过20多天的救治,3月25日,“凌小蛰”精神状态已经好转,体温也恢复正常,食欲更是越来越旺盛,可以抬头和短距离爬行了,随后还将为它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全网见证“凌小蛰”的重生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的“凌氏家族”可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家族”。根据救护中心的惯例,被救护的雪豹均以“凌”为姓,冰雪的意思,与雪豹气质吻合,名字的第二个字则通常来自被救护时最接近的节气。救护中心曾于2021年3月救护放归过一只雄性雪豹,被命名为“凌蛰”,而这只小雪豹是惊蛰前一天被发现的,因此取名“凌小蛰”。
2017年首只核磁诊断雪豹“凌霜”、2019年首例白内障手术雪豹“凌寒”、2021年首只佩戴卫星项圈放归雪豹“凌蛰”……曾经救护过“凌霜”“凌寒”等雪豹,都为这次“凌小蛰”的救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次“凌小蛰”的救治全程通过抖音、央视频等平台直播,#雪豹凌小蛰#话题播放量突破数十亿。网友留言:“它吃盆盆肉的样子太治愈”“被它的坚强感动哭了,有这么多关心你的人,凌小蛰一定会好起来的”。“看着凌小蛰一天天好起来,真的很高兴,谢谢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大爱无边”……
20多天,一段段“凌小蛰”救治的视频引爆网络,在大家的见证下,小家伙从奄奄一息变成了“干饭萌豹”,倔强地蹒跚前行。从巡护员的毛毯到CT室的无菌舱,从牧民的草场到城市的医院,这场救援串联起高原生态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通过救护、繁育和野化放归等,助力雪豹种群恢复,维护高原生态平衡。而除了雪豹,繁育中心还在大量救护其他野生动物,年救护数量达260只,放归数量达到78只。
从危在旦夕到“干饭萌豹”,“凌小蛰”的20多天救护史,是青海生态保护的生动缩影。正如央视记者在报道中所说:“当巡护员的毛毯接住坠落的生命,当救护团队的按摩唤醒僵硬的肢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只雪豹的重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来源:西宁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