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的皖西大地生机盎然,走进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城北镇的小微园区,生产车间内秩序井然,安全标识醒目规范,企业负责人正对照“五必须”“五不得”清单逐项检查。
春日的皖西大地生机盎然,走进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城北镇的小微园区,生产车间内秩序井然,安全标识醒目规范,企业负责人正对照“五必须”“五不得”清单逐项检查。
在产业升级浪潮中,城北镇以“厂中厂”“园中园”为代表的小微园区凭借租金低廉、租赁灵活等优势,吸引21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扎根发展。然而,这类园区因管理主体多元、安全责任模糊,一度成为安全生产的“隐患洼地”。2024年以来,城北镇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实施“清仓见底、全面体检、分级管理、培训教育、建立机制”五大行动,通过这场刀刃向内的“安全革新”,书写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
摸清底数,下好安全治理“先手棋”
安全治理,底数是根基。去年以来,城北镇一场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行动拉开序幕。镇党委、政府率先出台《城北镇“厂中厂”“园中园”安全生产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组建专班对一厂多栋、一栋多厂、一层多厂等复杂业态“逐户过筛”,掌握企业法人、经营种类、生产工艺等核心数据,让217家企业首次有了精准“数字画像”,确保不漏一企、不留盲区,为后续整治奠定坚实基础。
专家问诊,啃下隐患整改“硬骨头”
隐患不除,安全难稳。“我们排查多一点,企业风险就少一点。”城北镇党委书记邬新星这样说到。为精准对全镇“厂中厂”“园中园”企业排查出的1537条隐患展开“清零行动”,城北镇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统筹调度,班子成员包保带队,多名安全专家组成了“诊疗团”,深入园区把脉问诊。从电路私接到消防通道堵塞,从设备老化到操作规程缺失,专家团队以“发现-整改-回头看”的闭环管理开出良方,全过程提供整改技术指导服务,高效解决安全隐患“顽疾”。2024年仅重大事故隐患便完成整改95条。这场安全“诊疗”不仅登上《六安新闻联播》,更让企业主张德斌感慨:“以前总怕检查‘挑刺’,现在明白这是帮我们‘治病’。”
分级管控,绘就风险防控“四色图”
针对企业风险差异,城北镇制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办法》,形成“一企一策”报告,形成对217家企业智慧网络,按照“红、橙、黄、蓝”四个等级分别实施相应频次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对56家橙色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143家黄色风险企业定期巡查,18家蓝色低风险企业“优化服务、无事不扰”。分级管控机制既避免“一刀切”,又让有限监管力量精准投放,企业安全生产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预防”。
培训赋能,激活企业安全“内生力”
“授人以渔”方能治本。城北镇开设“小北课堂”,举办16批次集中培训,覆盖300余人次,开展“万企筑安话安全”活动20余场,以案例教学提升2600余名从业人员应急能力。区应急局专家、高校教授现场授课,将安徽省工贸行业事故防范“三十条硬措施”转化为企业安全管理的“操作手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主体责任从“纸面”落到“地面”。“案例视频里那场爆炸看得我手心冒汗,真正意识到事故发生距离我们这么近,警醒我在后面工作中一定要把好安全关。”参加培训的安徽明牛乐驼服饰有限公司车间主任文亮说。
机制创新,打造长效治理“样板间”
长效护航让治理迈向精微。城北镇出台《厂中厂园中园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提炼“五必须”“五不得”安全准则张贴到户;取缔非法“小化工”企业1家,树立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六安市汇发五金表面处理有限公司等3个示范园区;在镇中小产业园成立“物管会”,统一管理消防通道、充电区域等公共设施,探索出“政府引导、企业共治、社会参与”的治理新路径,让小微园区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
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安全治理与产业发展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必须答好的综合题。安全生产是发展的底线,更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城北镇以“五大行动”为抓手,将“隐患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让机器的轰鸣声奏响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铿锵足音。
来源:六安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