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警处理系统:快速分析波形数据,生成地震预警信息(耗时仅数秒)。
一、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出机制
预警系统组成
地震预警系统由预警台网、预警处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预警发布终端四部分构成:
预警台网:密集布设的地震监测台站实时记录地震波数据。
预警处理系统:快速分析波形数据,生成地震预警信息(耗时仅数秒)。
信息发布系统:判别地震参数后,向多渠道推送预警信息。
预警终端:包括手机、电视、专用设备等,向公众发出警报。
预警触发条件与时效
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与电磁波的速度差(地震波传播速度较慢),在破坏性横波到达前发出警报。
例如河北永清4.2级地震,震后7.5秒即发出预警,河北省内用户5-10秒内可接收信息。
二、手机如何接收地震预警信息
接收渠道
微信小程序:如“中国地震台网”“北京地震台”等,需开启通知权限并允许获取位置。
手机APP:例如河北省的“冀时APP”,内置地震预警功能。
手机内置功能:部分品牌手机(如华为、小米)已集成地震预警模块,需在设置中开启。
设置步骤(以微信小程序为例)
搜索并进入“中国地震台网”小程序;
点击“开启地震预警”,允许获取位置和通知权限;
添加关注地(默认当前位置,可额外设置亲属所在地等)。
推送策略
预警信息根据预估烈度分级推送:
烈度≥5度(红色/橙色预警):强制发出警告音,安卓用户可收到霸屏通知。
烈度2-4度(黄色/蓝色预警):通过服务通知提醒,无强制警报。
未收到预警的常见原因:关注地未达阈值、通知权限未开启或手机系统限制。
三、收到预警后的应对措施
预警等级与行动指南
黄色/蓝色预警(影响较小):远离高空坠物区域,保持冷静。
橙色/红色预警(可能造成破坏):
低楼层:迅速撤离至空旷地带,避开建筑物、电线杆等。
高楼层:就近躲避在坚固物体旁(如桌下、承重墙边),护住头部,关闭燃气电源。
不同预警时间的避险策略
3秒预警:室内就近躲避,室外远离建筑。
5秒预警:平房住户疏散至空旷区域。
10-15秒预警:低楼层疏散,高楼层选择安全区域躲避,避免使用电梯。
四、局限性说明
当前地震预警技术存在盲区、误报/漏报风险,且仅能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提前量,需结合其他防震措施增强安全性。
来源:卖家电的郝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