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永不褪色的抗战印迹:回溯抗战岁月、传承精神火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8:26 2

摘要: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中,中国人民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至今仍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中,中国人民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至今仍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青年报·青春上海推出了“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系列全媒体报道,以多元形式回溯抗战岁月、传承精神火种。

让我们共同铭记:和平来之不易,吾辈更当自强!

日本投降签字会场照片档案

左右滑动查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回溯这段历史,照片是最好的见证者。以上3张照片,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分别为:

①徐永昌将军签字照片。

②小林浅三郎(左)向何应钦呈递《降书》照片。

③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会场全景照片。

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朱亚民手杖

朱亚民(左一)拄拐杖参加抗战40周年纪念活动

这根由黑藤制作的拐杖是朱亚民的拐杖。抗战期间,朱亚民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淞沪支队支队长。在这位战斗英雄的率领下,这支原本只有12名队员的队伍,在敌伪严密统治着的长江下游,尤其在据点林立的浦东,不但能够始终坚持并成功打击日伪军,还成功发展到千余名战士,被誉为“浦东人民的灯塔”。

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吕炳奎手稿

吕炳奎,人称“中医司令”,在民族危亡之际,从“郎中”转变为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嘉定外冈地区组织率领抗日武装,开展抗击日寇的斗争。他的手稿《关于组织外冈游击队的前后经过和历史背景》,记录下了这支作为上海郊县三支抗日武装之一的游击队的传奇故事。

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红村”手表

在松江叶榭镇东侧,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红村”——堰泾村,从1927年到1948年,这里走出过24位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其中有2位烈士。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浦南工作委员会在堰泾村成立,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领导抗日运动,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堰泾村党总支,收藏着一块早已不走的手表,它的主人就是24位中共地下党员之一的杨宝余。

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淞沪抗战写真图片》明信片

左右滑动查看

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58岁的金山居民丁一华,将30张珍藏了47年的明信片无偿捐赠给了当时的金山县博物馆。这些明信片生动展现了当年淞沪抗战的历史场景,无声述说着那段中国人民抗争的岁月。

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八一三纪念册》

左右滑动查看

《八一三纪念册》是一本反映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深陷战火之中的上海各方面情形的旧相册。每一页有2到3张照片,全书共100张照片。相册的封底有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上海统战小组换赠1974年1月”,仅这几个字便说明了它的基本来源。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把人瞬间带入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也让人感到那份中华民族的不屈和坚韧。

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谢晋元的一封家书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前夕,谢晋元将军给妻子凌维诚写了一封亲笔信,百来字的家书,寄托了他重于泰山般的深情。如今,这封家书,放大后陈列在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序厅,无声诉说着谢晋元将军“为国当不能顾家”的壮志情怀。

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童年记录》

左右滑动查看

这本泛黄的《童年记录》是一册特殊的“战时日记”,它的边缘已有些破损,纸张斑驳,约四五十页,收录了近20篇作文。它们均用毛笔小楷写成,字迹端正,偶有涂改,篇篇都留有国文老师的朱笔批语和等级印章。《童年记录》的作者,是抗战期间就读于重庆北碚小学的苗戈,写下这些文字时,他年仅11岁。这本跨越了近百年的作文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孩子不屈抗争的珍贵见证。

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杜重远烈士的皮箱

在龙华烈士纪念馆的展厅,有一只黑色皮箱,这只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老式手提箱是杜重远烈士的。1937年至1939年,这只皮箱承装着文件、书籍,伴随他来往于上海与新疆以开展革命工作,是他最亲密的“战友”。

来源:青春上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