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癌症会传染吗?”这句话,听起来像个谣言,但在门诊,我每年要被问几十次。有人是刚做完肿瘤手术的家属,有人是照顾癌症亲人的邻居,还有人是出租房里住了位癌症患者,心里总是七上八下。
“癌症会传染吗?”这句话,听起来像个谣言,但在门诊,我每年要被问几十次。有人是刚做完肿瘤手术的家属,有人是照顾癌症亲人的邻居,还有人是出租房里住了位癌症患者,心里总是七上八下。
坦白说,大部分癌症是不能传染的,不然这世界早乱套了。但医学不是黑白分明的世界,有些癌症,真的存在“传染”风险——不是像感冒一样的飞沫传播,而是有条件、有机制、有途径的“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尤其下面这4种癌症,已经被多项研究证实,和某些病毒、细菌,以及亲密接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别慌,也别躲,看完你就知道该防什么、怎么防了。
第一类,是和幽门螺杆菌捆绑的胃癌。
这个细菌,听名字像个科学词,其实在中国,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它的宿主。它不疼不痒,很多人连感染了都不知道。但它是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一级致癌物,长期寄居在胃里,会慢慢引起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最后可能发展为胃癌。
问题在于,这个细菌是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的。家庭成员之间共用餐具、筷子夹菜、亲吻孩子嘴巴——这些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习惯,都可能让幽门螺杆菌在家里“传一圈”。
我见过一家三口,全都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父亲后来确诊早期胃癌,幸好发现得早。那之后,全家人改了吃饭习惯,做了根除治疗,也算是亡羊补牢。
如果你身边有人得了胃癌,尤其是幽门螺杆菌阳性型的,建议你和家人做个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检测,看看有没有感染。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程通常是7~14天,抗生素联合用药,医生会按具体情况开。
第二类,是和乙肝病毒牵手的肝癌。
肝癌本身不传染,但乙肝病毒传染——而乙肝病毒,是中国肝癌的最大推手。数据显示,中国7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有乙肝病毒携带史。
乙肝病毒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夫妻间、母婴间、共用剃须刀、牙刷,甚至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美穿刺,都可能成为传播渠道。一旦感染,病毒在体内潜伏、反复活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是一条清晰的演变路径。
很多人以为自己打过乙肝疫苗就万事大吉,其实不然。疫苗保护力可能随年龄、健康状况下降,特别是三十岁以上、从未查过抗体的人,建议补一次抗体检测。若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应考虑加强接种。
如果你家里有人是肝癌患者,务必查一下自己是否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易感人群。早发现、早干预,比什么都实在。肝癌可怕,但乙肝可防,这是医学几十年努力换来的底气。
第三类,是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相关的宫颈癌。
这几年,HPV疫苗火了,很多妈妈带着女儿排队打针,朋友圈晒接种证。但你知道吗?HPV不仅仅导致宫颈癌,还和喉癌、肛门癌、阴茎癌等多种癌症有关。它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性传播,也包括皮肤黏膜接触。
宫颈癌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通常经历HPV持续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长达10年甚至更久。但只要定期筛查、及时处理,宫颈癌是可以“拦在门口”的癌症。
问题在于,HPV感染本身没什么症状,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携带者”。一部分男性是沉默的传播者,不发病,却能传染。
如果你伴侣、亲密朋友、或亲属中有人罹患宫颈癌,你要做的不是远离她,而是问问自己有没有接种过HPV疫苗,有没有做过TCT和HPV联合筛查。别因为“难以启齿”而错过了最好的预防窗口。
HPV疫苗建议9~45岁女性接种,男孩也可以打,越早越好。不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未来的伴侣和家庭。
第四类,是和EB病毒挂钩的鼻咽癌。
这个癌症比较“地域性”,在广东、广西、福建一带发病率特别高。而罪魁祸首之一,就是EB病毒。这种病毒很早就被发现,它可以通过唾液传播,也叫“亲吻病毒”。
大多数人小时候就感染过EB病毒,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一周就过去了。但有些人,EB病毒在体内潜伏,当免疫系统疲软时,它就可能“翻身作乱”,引发鼻咽部上皮细胞的癌变。
研究显示,EB病毒阳性者罹患鼻咽癌的相对风险可提高20倍。这种癌症发病隐蔽,早期症状像感冒、鼻塞、耳鸣,常常被忽视。
如果家族中有人得过鼻咽癌,或长期生活在高发地区,建议做一次EB病毒抗体检测(VCA-IgA)和核酸定量,结合鼻咽部MRI或电子鼻咽镜检查,能大大提高早期发现率。
别小看一滴唾液,病毒有时候就是这么“潜伏在亲密中”。说到这儿,可能你心里已经有了些画面感:一家人围坐吃饭,共用一碗汤勺;夫妻之间彼此亲密,却可能共享了某种病毒;孩子在大人嘴里接过食物,笑容天真,却可能种下隐患。
癌症“传染”的不是癌细胞本身,而是它背后的病毒、细菌、行为模式。我们不是要远离患者,而是要远离风险因子。防护从来不是冷漠,而是对生命的温柔。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也太小题大做了。但我见过太多“来不及”的瞬间:
一个年轻母亲,宫颈癌晚期,后悔自己从没做过筛查;
一个儿子,陪着父亲做肝癌射频,自己查出乙肝携带,懵了;
一位丈夫,妻子胃癌术后才发现全家人都有幽门螺杆菌;
这些故事背后,不是命运,而是信息差。
你不需要恐慌,也不需要远离病人。你要做的,是知道风险在哪里,然后一个个堵上漏洞:做筛查、打疫苗、改习惯、重视检测。真正的“防癌”,不是等疾病来了才硬抗,而是在它还没开口前,就先堵住它的嘴。
我们这一代人,活在医学最好的时代:有疫苗、有检测、有治疗。我们也活在信息最复杂的时代,谣言和真相并存。你能不能活得明白,能不能保住健康,有时候就差一篇文章的距离。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兰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及防治策略[J].中华消化杂志,2021,41(6):361-365.
[2]张文宏.乙肝病毒与肝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3):187-192.
[3]陈晓红.HPV疫苗预防宫颈癌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4):2661-2665.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