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自称“朕”?你把“朕”字拆开,看是哪两个字就明白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8:10 4

摘要:对于自称,现代人多习惯用“我、俺、咱”,而古人的自我称呼就比较多了,比如“鄙人、在下、余、吾、老朽”等等,这些称呼贫富贵贱者都可以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称呼是只有少数人能用的,那就是皇帝的自称,像我们常常听到的“朕、孤、寡人”。

对于自称,现代人多习惯用“我、俺、咱”,而古人的自我称呼就比较多了,比如“鄙人、在下、余、吾、老朽”等等,这些称呼贫富贵贱者都可以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称呼是只有少数人能用的,那就是皇帝的自称,像我们常常听到的“朕、孤、寡人”。

那么,这三种皇帝的自称都有什么含义呢?为何身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会用孤家寡人中的“孤和“寡人”来称呼自己呢?

在先秦时期,“朕”这个字其实很普通,它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就是一个每个人都能用的第一人称代词,表示“我或我的”。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释词专著《尔雅·释诂》中就有述:“朕,身也。”

还有《书·舜典》中的“汝作朕虞。”大意是你作我的管理山川沼泽的官员。

《大盂鼎》则称:“勿废朕令。”意为不要废弃我的训令。

但自从秦一统天下后,秦始皇为了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功过三皇五帝的权威,在二十六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不仅创建了“皇帝”的称谓,还规定只有他一人可以自称为“朕”。

从那之后,“朕”就成了嬴政一人的VIP自称,并为后来历朝历代所沿用。

那问题又来了,当时代表自我的称呼有那么多,为何秦始皇却偏偏盯上了“朕”呢?

实际上,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朕”字,是简化后的版本,而秦朝时期的“朕”字有所不同。

在小篆书法中,朕是一个象形文字,由一个“舟”和一个“灷”字组成,而它俩本身的含义就是在船上双手举着火种。

荀子曾说过一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帝王如舟,百姓如水,而火种又有尊贵和权力的象征,按照这种解释,朕的意境一下就显现出来了。

朕,就是在天下百姓的簇拥下,高举权力的火种,生生不息,至高无上。秦始皇用这样的字来代表自己,确实是非常合适的。

“孤”原来的意思,和现代的孤其实没什么区别,都可以表示“丧父之子”,但它更多的是用于诸侯的谦称。

要知道,在上古时期的宗法制度下,只要父亲还有一口气在,一般都不会将权力尊位传授给儿子,换句话来说,能得到爵位的诸侯,一般都是在父亲死后,也就成了“孤”。

在古代,王侯或帝王都可自称为“孤”,意为少德无助的人,是一种谦逊的自称。

而“寡人”的含义和“孤”差不多,表示寡德之人,也是一种自谦,只是用法比孤更复杂一些。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有许多诸侯、军阀甚至是女子都用过寡人的自称,比如《诗·邶风》中的“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齐国公主庄姜的自称。

春秋诸侯、战国七雄也自称“寡人”,还有刘邦为汉王时,韩信为齐王时,东汉群雄,隋炀帝任晋王时,均称寡人。在汉代时,寡人这个称呼比较流行,但汉之后就比较少见了。

比如唐朝中期的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等人联合对抗朝廷时,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则称寡人。

总而言之,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朕”的地位似乎比“孤、寡人”高一些,在秦朝之后,只有统一王朝的皇帝,才可称为“朕”,而“孤”和“寡人”则是帝王、诸侯、军阀都可以用的。

不过到唐朝之后,皇帝基本都只用“朕”的自称了,唯独我们老朱喜欢用“咱”。

在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中,天子虽然是至高无上的,处在权利之巅,俯瞰众生。但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历朝历代的帝王家从来不缺腥风血雨的斗争,手足相残,父子相杀,群臣谋反,诛杀功臣,可以说,坐上了皇帝这个位置,身边就没有几个真朋友,真亲人了,成为“孤家寡人”那也是必然的。

来源:遥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