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肥东县素有“吴楚要冲、包公故里”之誉。近年来,肥东法院撮镇法庭根植地域文化沃土,立足包公司法文化,树立“争当包公故里好法官”鲜明导向,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倾力打造“逢四说事、包公解事”法治品牌,强化科技赋能司法服务,创新探索“三步三网三化”工作法,不断
肥东县素有“吴楚要冲、包公故里”之誉。近年来,肥东法院撮镇法庭根植地域文化沃土,立足包公司法文化,树立“争当包公故里好法官”鲜明导向,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倾力打造“逢四说事、包公解事”法治品牌,强化科技赋能司法服务,创新探索“三步三网三化”工作法,不断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近三年,撮镇人民法庭审结各类案件3652件,诉前化解纠纷2139件,调解和撤诉结案1659件,占比45.42%。2024年以来,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35.9%,优于合理区间,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取得显著成效。
多元凝聚合力,“三步走”推动矛盾纠纷化解
撮镇法庭法官现场勘查
第一步,诉前“倾听开导”,实现精准把脉。派驻具有专业特长的优秀调解员驻点法庭,对有先行调解意愿的当事人开展诉前调解工作,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和心声,找准调解工作切入口,实现精准把脉。近三年,有4000余件纠纷进入诉前调解程序,大量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其中家事类案件通过调解或调解后撤诉的方式化解达73.85%。
第二步,诉中“疏解引导”,争取定分止争。加大诉中调解力度,对接全县各乡镇、开发区的22家人民调解组织,形成覆盖城乡的调解网络。针对物业纠纷和婚姻家庭纠纷两类案件,与县经开区联动开展物业纠纷源头治理试点,与县妇联共同推动婚姻家庭纠纷全过程、全覆盖调解,物业和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同比分别下降88.15%和27.28%。
第三步,诉后“促履疏导”,努力兑现权益。与法庭执行局南部指挥中心配合,通过跟踪督促履行机制,提前进行提醒督促。对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进行充分释法说理,联合其所在单位或居住地居委会(村委会)共同督促履行,让调解协议兑现成“真金白银”。2024年以来,撮镇法庭共实施判后答疑、督促履行案件137件,履行到位金额200余万元。
科技赋能治理,信息化织密全域调解“三张网”
召开调解员工作会议
一是融入社会治理,织密解纷综治网。定期梳理辖区涉诉案件审理情况,制发白皮书3份,助力辖区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依托法庭区位优势,与辖区内社区、村居建立常态化法官联系机制,法官加入包保社区微信群,定期开展司法问诊。今年以来,为群众答疑解惑324次、诉前联动化解矛盾225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适时介入早化解。
二是延伸司法服务,打造便民邮政网。依托中国邮政网点多面广的服务网络,以“一线一屏一终端”为标准配置,实现大数据互联互通,打造“人员共享、场地共享、设备共享”的共享法庭,将调解指导、在线诉讼、普法宣传、基层治理等法治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零距离”调解、“加速度”解纷。自今年4月诉服e站设立以来,累计服务群众500余人次,视频调解小额诉讼338件、线上指导247余次。
三是加强多方联动,构建协同联系网。建立以法庭牵头、派出所+司法所+专职法律顾问指导、人民调解员协作的“1+3+N”多元解纷模式,每月就辖区内现有疑难纠纷和突出问题进行研判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和举措,形成常态化、机制化的资源共享和工作协同。2023年以来,召开联席会议5次,协同化解30件纠纷,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文化融合创新,“三化”打造法治宣传新名片
一是聚焦品牌化,打造法治文化新阵地。融合“换位思考,相互谦让”的历史文化和“公正办案,一心为民”的包公法治文化,打造“逢四说事,包公解事”法治文化品牌,固定每周四进行线下普法和议事协商,及时了解、解决群众诉求,最大限度预防、减少和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利用法庭内部法治文化长廊,通过法治典故、典型案例、判决文书展示等方式集中展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2024年以来,以法治文化长廊为阵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9次,以通俗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二是聚焦常态化,助力基层治理新成效。实现法官和助理全覆盖辖区包联社区,以“网格+微信群”形式,定期推送身边事、身边案,常态化为群众解答法律疑惑,线上接受咨询156余次。选取辖区内有影响力的案件,灵活运用“庭院法庭”“普法赶集”“巡回法庭”等形式开展普法宣传20余场次,打通普法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聚焦精准化,创新普法宣传新方式。打造《东东说法》短视频品牌栏目,由法庭干警本色出演,围绕基层多发的婚姻家庭、赡养抚养等类型案件进行精准普法,其中视频《饲养动物致人损害会承担哪些责任?》,在微信、短视频平台播出后,多家媒体转发,播放量5000+,并获得2023年安徽法治报视频类年度大奖。
来源: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